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陽光先生:一段越戰越挫的朝鮮史

陽光先生:一段越戰越挫的朝鮮史

原標題:陽光先生:一段越戰越挫的朝鮮史



原創-No.1075


作者:任逸飛


審核:喵大大 編排/製圖:花兔

曾憑藉《太陽的後裔》《鬼怪》等多部劇集,屢創「霸屏」奇蹟的韓國金牌編劇金銀淑,攜其新作《陽光先生》(Mr. Sunshine / ??? ???)強勢歸來了。


這部雲集了李秉憲、金泰梨、柳演錫、卞耀漢強大卡司陣容,耗資430億韓元(人民幣2億元)的巨制,已然做好了成為「爆款」的一切準備;在開播之前,Netflix又高價買下版權,使其成為首部全球同步播出的韓劇。而《陽光先生》首播表現也著實不俗,第一集8.9%的收視率,刷新了韓國tvN電視台歷史最高開播記錄。



▲電視劇《陽光先生》海報


不過,與過去那些「聲名在外」的瑪麗蘇劇情有所差別,這次金銀淑選擇在一個人們都遠為陌生的時空中講述故事:


《陽光先生》的背景被設定在了1871年「辛未洋擾」至1910年「日韓合併」前的朝鮮半島,少年時流亡美國的崔宥鎮(李秉憲飾),在成為上尉軍官後回到祖國,並與出身貴族卻甘當義兵領袖的傳奇女子高愛信(金泰梨飾)產生了一段命運的糾葛。


《陽光先生》中的這四十年,對於朝鮮,對於朝鮮民族,顯然是很難稱之為「陽光」的。這是天災人禍的四十年,是朝鮮國家喪失自主、任人宰割,直至淪入殖民地慘境的四十年,而這四十年的深遠影響甚至在今天的半島依舊沒有消散。作為編劇的金銀淑願意直面這段近代朝鮮的「民族創痛史」,無疑是要具備相當大的勇氣的。



▲位於首爾的李朝王宮景福宮


從電視劇回到歷史,自14世紀末開始統治朝鮮五百餘載的李朝(Joseon Dynasty)到底是在怎樣的局面下打開國門的?「辛未洋擾」又究竟是如何發生的?面對著西方的堅船利炮,與同處東亞的清朝或是日本德川幕府相比,朝鮮又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呢?

一、法國人的血腥復仇計劃


1866年8月,一艘名叫「舍門將軍號」(General Sherman)的美國雙桅帆船緩緩駛進了朝鮮大同江口。雖然船員們堅稱他們是來做貿易的普通商船,可在朝鮮人眼裡,這艘裝了兩門火炮的所謂「商船」絕對是來者不善。


果不其然,或許是仗著自己的火力優勢,「舍門將軍號」壓根不理會朝鮮政府的警告,它沿著大同江一路東上,來到平壤府下游的豆老島,要求和當地的朝鮮人做貿易。這艘船在平壤城邊一呆就是半個多月,期間它不僅多次向江岸開炮轟擊,還扣押了前來交涉的平安道中軍李玄益。


由於無法忍受「舍門將軍號」的多次挑釁,9月2日深夜,在平安道觀察使朴珪壽的指揮下,平壤軍民點燃了數百艘裝滿乾柴等易燃物的漁船,對停在江中的「舍門將軍號」發起火攻,失火後的「舍門將軍號」於當夜沉沒,船上人員全部死亡。這起突發事件史稱舍門將軍號事件



▲今日的平壤與大同江


「舍門將軍號事件」的發生看似偶然,卻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自19世紀中葉起,隨著歐美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追尋原材料產地與商品傾銷市場的衝動,驅使著它們將擴張矛頭指向東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1853年,美國佩里艦隊駛抵江戶灣,迫使德川幕府開放門戶,史稱「黑船事件」;1860年初,法國武裝入侵越南南部,將印度支那半島確立為勢力範圍。


然而,就在西方步步逼近之下,被視為「隱士之國」(Hermit Kingdom)的朝鮮卻始終遊離在這股「開放通商」的歷史洪流之外。自1392年李成桂建國以來,作為明、清兩代的藩屬國,李朝的對外貿易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傳統的「朝貢體系」來開展的,除了保持同中、日的經貿來往,完全不與其他國家接觸。


和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一樣,統治朝鮮半島足足四個世紀的李朝在進入19世紀以後,早就走在衰敗的下坡路上了在中央,外戚干政的「勢道政治」愈演愈烈,王室權威蕩然無存;在地方,官員橫徵暴斂、貪污腐敗,加之水旱災害頻發,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各地民變迭起;而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儒學也日益僵化,朝野上下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對外部環境的巨變懵然無知。


▲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0-1898)


1863年,在位十四年的哲宗李昪病逝,因無子嗣,由王室旁支高宗李熙繼位。即位之初的高宗年僅十二歲,政治實權掌握在其父親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手中。大院君是個鐵腕人物,他一上台就推行一系列舉措力圖刷新吏治、重振朝綱,而在對外事務上,大院君將鎖國體制推向極致,認為只有徹底回絕列強的通商要求,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為了消除西方的潛在威脅,1866年,大院君開始對朝鮮的天主教徒實施殘酷鎮壓,這場被稱為「丙寅邪獄」的迫害行動持續了數年,導致包括九名法國神父在內的八千多名教徒慘死。「丙寅邪獄」使朝鮮與西方的關係空前惡化,大院君的排外舉動無疑與列強開放朝鮮市場的希望是背道而馳的。在法、美等國看來,既然李朝鐵了心不願自動打開國門,那用炮艦把它轟開,就是「順理成章」了。


1866年10月,還沒等美國政府從「舍門將軍號」事件里緩過神來,法國已經在亞洲艦隊司令羅茲(Pierre-Gustave Roze, 1812-1883)的指揮下,派出七艘戰艦浩浩蕩蕩殺奔朝鮮而來。羅茲放言,法國因為「丙寅邪獄」死了九個人,這次要殺九千個朝鮮人作為報復。



▲江華島扼守漢城(首爾)海上門戶,地理位置重要


經過前期的勘察,羅茲認為能迫使朝鮮人最快就範的方法就是開入首都漢城,而要達到此目的,能否控制江華島是個關鍵。面積410平方公里的江華島位於漢江入海口,扼守漢城西方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高麗時代起,便成為朝鮮人抵禦外部軍事侵略的要塞。


羅茲打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法軍能佔領江華島,封鎖住漢江口,漢城與南部全羅道等地的漕運聯繫就會被徹底掐斷,到時朝鮮人只有投降一途。


但是,戰事的實際進展卻大出羅茲所料。儘管法軍在江華海峽一側的甲串鎮成功登陸江華島,可由於大院君早有準備,加強了漢江下游到西海岸的防禦工事,法軍封鎖漢江口的戰略目標始終不能達成。從10月下旬到11月初,法軍接連攻打文殊山城、鼎足山城不克,損兵折將,羅茲終於意識到朝鮮確實是塊難啃的硬骨頭,眼見冬天就要來臨,戰局又沒有絲毫好轉,他只好下令法軍撤退。


這場歷時一月的「丙寅洋擾」便以李朝的勝利告終。


▲1865年「丙寅洋擾」,法軍在江華島登陸


擊退法軍讓大院君在國內獲得了空前的威望,也更堅定了他的鎖國信念,「丙寅洋擾」一結束,他便在江華島重新修築城郭、添置武器、加固炮台,擺出了一副和「夷人」死磕到底的姿態。此時的大院君不會料到,一場規模不亞於「丙寅洋擾」的危機將在幾年之後再次到來。


二、血戰江華島


19世紀的美國在列強瓜分東亞的過程里雖是個「後來者」,但它卻並沒有因此少撈好處。1844年,美國與清廷簽署《望廈條約》,比照英國獲取了各項在華利權;1854年,憑藉佩里艦隊的武力恫嚇,美國又與日本簽署《神奈川條約》,一舉終結了幕府的鎖國時代。


然而,在小小的朝鮮半島,儘管美國眾議院在1834年就討論過開放朝鮮的計劃,可這麼多年來總是吃「閉門羹」,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終於,「舍門將軍號」事件替美國製造了一個難得的借口,同大院君「算總賬」的時候到了。1871年春,美國格蘭特政府要求清朝總理衙門轉交一封書信給朝鮮國王,信中表示,為了防止「舍門將軍號」的悲劇重演,美國將派出駐華公使鏤菲迪(Frederick Low, 1828-1894)作為全權大使去朝鮮,在締結一項救助海難船員協議的基礎上,與李朝訂立通商條約。


鏤菲迪當然是不會自己走去朝鮮的。一支由五艘戰艦、六百餘名士兵(包括五百名船員與一百多人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的遠征隊將「護衛」著他前往,這五艘戰艦的火力都十分了得,打頭陣的「科羅拉多號」(USS Colorado 1856)是美太平洋艦隊的旗艦,排水量3500噸,單單一艘船就裝備各式火炮50餘門。



▲《陽光先生》第一集,大院君向高宗闡述其對美國的理解

然而,對美國大費周章的行動,大院君根本不願做什麼像樣的準備。仗著五年前擊退法國的「光輝戰績」,他對美國的通商要求全然不加理睬;甚而至於,當時的朝鮮對美國的實際情況都是「兩眼一抹黑」,一些官員根據魏源《海國圖志》中的記載,斷定美國就是個部落國家,是由一群海賊團伙雜湊起來的,根本不相信它有多大能耐。最終,大院君只是增派了區區三百來人的部隊,加強了一下江華島各處要塞的防守。


5月21日,美國遠征隊駛抵朝鮮西海岸南陽府,艦隊司令官約翰·羅傑斯(John Rodgers, 1812-1882)覺得過去法國人的那套辦法很是管用,他下令讓艦隊直接駛進江華海峽,然後一路開到漢城去,興許能複製出第二個「黑船」神話。


羅傑斯的命令讓遠征隊站在了與朝鮮爆發直接衝突的邊緣,由於朝鮮明令禁止外船駛入漢江航道,6月1日,當美艦強闖江華海峽時,遭到草芝鎮、德浦鎮方向的炮擊。美國人惱羞成怒,要求朝鮮方面給個說法,否則就要不客氣了。結果,「求錘得錘」,6月2日,他們收到大院君就通商問題答覆鏤菲迪的回函:



▲《陽光先生》第一集,美國艦隊向江華島上的要塞傾瀉炮火

「本國之不與外國交通,乃是五百年祖宗成憲,而天下之所共聞也,今貴使所欲商辦,無論某事某件,原無可商可辦!」

事已至此,看到朝鮮沒有任何打算屈服的意思,遠征隊決定實施報復。6月1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艦炮的掩護下,向草芝鎮發起進攻。李朝與西方列強的第二場交鋒——「辛未洋擾」正式爆發了。


戰端一開,朝鮮守軍在武器上的極端劣勢很快就顯現出來。在美艦的持續炮擊下,本身防備就很薄弱的草芝鎮、德津鎮陷入一片火海,由於要塞上的岸炮都是固定方位的,不僅準度差,火力也很成問題,守軍基本組織不起什麼像樣的抵抗。而當裝備著先進來福槍的海軍陸戰隊登上要塞的時候,朝鮮軍隊還在使用著落伍的鳥銃。結果已無懸念,僅用了不到一天的工夫,美國人就把草芝鎮、德津鎮兩處要塞佔領了。



▲江華島德津鎮要塞遺址


▲《陽光先生》第一集,江華島上的守軍還在使用落後的鳥銃


初戰告捷的美國遠征隊繼續沿著江華海峽的狹長水道向北行駛,他們的下個目標是江華島的核心據點——廣城堡。鎮守廣城堡的是朝鮮的巡撫中軍魚在淵,他在這裡集結了三百來人的隊伍,預備和美軍作殊死戰。


6月11日,全部五艘美艦抵達廣城堡外圍,對其發起猛烈炮擊,一時間,「異船大炮,飛如雨柱,陸賊鳥銃,亂如雹下」,伴隨著隆隆炮響,海軍陸戰隊再度登上要塞與守軍展開「白刃戰」。


接下來的戰鬥演變成一場「屠殺」,僅用時15分鐘,美軍便擊斃了包括主將魚在淵在內的243名朝鮮士兵,而己方只損失了三個人。更令朝鮮方面感到羞辱的是,魚在淵的一面巨大的「帥」字旗也在這場戰鬥中被美軍士兵奪走了。



▲江華島廣城堡要塞遺址



▲在廣城堡要塞被擊斃的朝鮮士兵屍骸


到了6月12日,江華海峽沿線的五處要塞全都升起了星條旗,美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完勝。可儘管如此,此次美國興師動眾所尋求的主要目標——與李朝訂立通商條約,卻並沒有因為戰場上的勝利而達成。朝鮮人的抗敵鬥志依然高昂,就在美軍佔領廣城堡後不久,江華島的村民們就在僉事李濂的率領下,組成團練鄉勇,向美軍陣地發起襲擊。

考慮到遠征隊在人數上畢竟不佔優勢,為了避免可能的損失,6月12日傍晚,美軍在平毀了要塞各處炮台後從江華島撤退。



▲美軍士兵與被奪取的朝鮮將領魚在淵「帥」字旗合影,該旗作為戰利品長期放置在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展出,經過韓國政府長期艱苦交涉,2007年10月,該旗被租賃回韓國,現存放於首爾國立古宮博物館



▲《陽光先生》中重現了美軍士兵與「帥」字旗合影的場景


此後,羅傑斯的艦隊仍然巡弋在江華海峽的入口,想通過阻截朝鮮的漕運通道來逼迫大院君讓步,可是這個被法國人用過的計策已經被證明毫無殺傷力,大院君在通商問題上始終不退讓,他還將計就計,切斷了美國人的淡水來源。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打開朝鮮國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美國人的信心終於被耗盡了。7月3日,艦隊收穫了美政府發來的訓令,稱現階段在朝鮮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並不合適。最終,遠征隊在獨立日來臨之前撤離了朝鮮。就這樣,在付出了軍民死傷350多人的慘重代價後,李朝奇蹟般地收穫了「辛未洋擾」的勝利。



黑船來航


作者:三谷博

噹噹 廣告


購買


三、區區五萬就能買朝鮮啊?


兩度挫敗「夷人」令大院君更為確信維持閉關鎖國的局面是絕對正確的,西方國家的實力不過爾爾,正所謂「西舶煙塵天下晦,東方日月萬年明」,無論什麼國家來,朝鮮都可以戰而勝之。


「辛未洋擾」結束後不久,大院君便命人把他在「丙寅洋擾」時期寫下的十二個大字:「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刻成石碑,樹立在漢城的大街小巷。



▲大院君四處樹立的「斥和碑」


「斥和碑」的出現,把李朝國內的仇外情緒推向了極致,朝野上下瀰漫著一股虛驕自大的氣氛。大院君還以高宗的名義下旨,稱:「此夷之所欲和者,未知何事,而以若數千年禮儀之邦,豈可與犬羊相和乎?雖幾年相持,必痛絕乃已。若有以和字為言者,當施賣國之律矣。」


志得意滿的大院君大概是無暇思索,他能獲得這兩場「洋擾」勝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嚴格來說,法、美派往朝鮮的兵力都不算多,而其主要訴求也畢竟在開港通商,並不是要霸佔朝鮮國土。


朝鮮軍民不屈服於堅船利炮,英勇抗擊外國軍隊,雖然值得稱讚,但是一味地拒斥與西方國家接觸,閉目塞聽,頑固地堅持落後的鎖國政策,也令19世紀的朝鮮失去了改變自身命運的難得機遇。

1871年,就在大院君還在為自己的勝利沾沾自喜的時候,鄰國日本已經在「西化」的道路上飛速狂奔,以「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為目標的明治維新正方興未艾;而在列強的輪番打擊下,宗主國清朝也緩慢地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蘇醒,在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中興名臣」的主持下,以「自強、求富」為訴求的洋務運動蹣跚起步。



▲「辛未洋擾」結束後,朝鮮東萊府使鄭顯德答覆日本方面的文書,堅持不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立場。(《朝鮮國禮曹判書其他往復書翰一》,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B03030189200)


只有朝鮮依舊沉浸在擊敗列強的虛幻勝利中,原地踏步。早在1866年,當越南如清使阮思僴聽說大院君趕跑了法國人後,就十分清醒地講了如下一番「不中聽」的話:「大抵洋人之於朝鮮是初來,彼相幾未可大得志,故暫退耳。我國未與洋約和之前,他亦屢來屢退,其情蓋亦類此,所謂他反畏縮,不無張大其辭。忸小安而忽遠圖,他日之患,正未可逆睹也。」


無獨有偶,美國公使鏤菲迪在返國前也再三告誡朝鮮君臣,應當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設或將來各國用強,以至貴君王不能拂其所請,即難言屈抑矣。」假如將來有國家用更強大的軍力逼迫朝鮮開放,屆時朝鮮恐怕就沒有多少迴旋餘地了。



▲1876年2月,日本借前一年蓄意挑起的「雲揚號事件」迫使朝鮮簽署《日朝修好條規》(《江華條約》),朝鮮被迫打開國門,開始走上淪為半殖民地乃至殖民地的不歸路。


事情被鏤菲迪不幸言中了。俗話說得好「事不過三」,1875年4月,當日本的「雲揚號」軍艦循著法、美的足跡來到江華島,蓄意製造事端時,大院君的好運似乎是到頭了。


1876年2月,日、朝雙方於江華府演武堂簽署《日朝修好條規》(又稱《江華條約》),朝鮮被迫打開了國門。日本,這個擺脫了任人魚肉險境的領邦,已經急不可耐地走上了侵略他國的道路,它會用更加赤裸和周密的方式敲骨吸髓般地榨取朝鮮人擁有的一切。


在《陽光先生》第一集的末尾,曾在「辛未洋擾」時受命參與對美交涉的李完益(金義城飾),眼見日本勢大,立即背棄了自己的祖國,賣身投靠。當他奴顏婢膝地跪在伊藤博文面前時,他說道:「請您給小人五萬塊,作為貢賦,小人會把朝鮮獻給您。」伊藤博文問道:「區區五萬就能買朝鮮啊?」李完益笑道:「此物也就值這點錢了。」


那個大院君所自豪的「東方日月萬年明」的國度,如今在變節者眼中已成了可隨手轉贈的物品,想來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參考文獻:

  • 朱立熙:《韓國史》,台北:三民書局,2013年。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2年。
  • [日]三谷博:《黑船來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 [日]井上勝生:《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1:幕末與維新》,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 Michael J. Seth. A Concise History of Premodern Korea: From Antiquity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olume 1.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 Jinwung Kim.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Land of the Morning Calm" to States in Conflic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2.


歷史研習社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限時報名|北大教授尚小明開講:如何解讀民國史上的第一「懸案」?
學術論文致謝潛規則

TAG: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