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邪不壓正》——一個老男人的碎碎念

《邪不壓正》——一個老男人的碎碎念

道理說的多了,就變成了一個老男人的碎碎念。

首先說觀感: 低於姜文電影平均水平,較失望。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都解決不了結尾收不住的問題,太飄。同時姜文也太喜歡政治大敘事,又礙於電審,有時候自我閹割得太徹底,只能講寓言,不能講具體的人和事兒,到處是小聰明式的抖包袱。

從《太陽照常升起》開始,姜文電影就實現了一套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 你說姜文走的是魔幻現實主義也好,還是舞台劇的電影版也罷,癲狂奇幻之外你始終還是能感受到那道照進現實的光的。《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可以算是一部經典,只可惜它的倒敘結構加上魔幻的鏡頭語言讓普通人感到不著四六難以理解(《太》要表達的恰恰就是新中國誕生之初的那種改天換日的熱忱,伴隨著各種此起彼伏的運動而幻滅的虛無感,你覺得暈?那就對了,那個時代是很暈),票房也因此不盡如人意。《讓子彈飛》里,你可以說鵝城不存在,又處處存在,剝去一切隱喻和象徵,《讓子彈飛》是一部敘事完整、結構緊湊的佳作,更多商業元素的注入,也拉進了與普通人的距離,票房口碑雙豐收也不奇怪。而之後的《一步之遙》,只見癲狂與奢靡,反映的是作為一個北方人的姜導,對黃金時代的東方魔都,帶有強烈個人臆想色彩的腦洞大開,就敘事而言,已經開始喪失內在邏輯性了,當然也許姜文也並不在乎故事線是否足夠有邏輯性。那麼到了今天的這部《邪不壓正》,我依然能看到姜文傾注的諸多野心——宏大敘事,國讎家恨,對舊北京風貌,舊北京人精神氣質的紀念等等,不一而足。

《太陽照常升起》這部經典被世人接受需要一點時間

按說姜導好好拍一部快意恩仇的復仇故事就很好,壞就壞在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太多,想隱喻的東西太多,想嘲諷批判的東西也太多,人物的性格線、故事線、歷史線就出現了諸多矛盾,跳線了,講不順了。

結果就是,開篇緊湊犀利、扣人心弦的二十五分鐘讓人驚艷,堪比昆汀《無恥混蛋》的開篇第一章,但從操著一口京片子的亨得勒爸爸開著勞斯萊斯接李天然一路回家,影片就開始帶有一種很奇妙的喜感,特別違和。以至於《邪》的敘事部分最後就變成了諸多寓言段子的大拼盤——

李天然=純真者,根本一郎=根本就是一狼,朱潛龍=懷揣復辟野心的陰謀家,唐鳳儀=有鳳來儀,非梧不棲,依附者;罌粟叢中的師徒偽像=群體記憶可偽造,歷史可任人塗抹;未經審判當眾擊斃=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和從眾的暴力英雄史觀;朱潛龍咬定李天然才是兇手=謊言說了百遍,連說謊者都深信不疑;藍青峰、朱潛龍、根本一郎們的陰險卑鄙 = 解構正義,愛國者復辟者侵略者在不擇手段上的相似性;根本殺車夫警告藍,青史留名只是幻想 = 力即公義……

廖凡還真有點明太祖傳人的神韻

以上這些,任意一條提出來都足夠獨立齣電影單元來演繹,但要是都攢在一起,壓縮在一部兩小時17分鐘的電影里去表達,這感覺就好像名廚給我燉了一鍋瑤柱遼參海蜇頭,都是我愛吃的好東西,但原料都沒在水裡發過,直接把乾貨下鍋給我燉了,你說,這還能吃的下去嗎?

有一些為《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叫屈的影評,無一不在強調: 你沒看懂,你不懂民國風物,你不了解那段歷史云云~

竊以為,一部好電影首先要完成的是講一段符合邏輯規律、人物性格行為一致的、敘事完整的故事。不是嗎?我就是來看場電影,不是來聽人給我講《伊索寓言》、《烏合之眾》和《1984》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縱使姜文是我導演中的至愛,也不妨礙我說《一步之遙》是一部拍飛了的普通爛片

混雜著民國豪俠故事(本篇也號稱改編自《俠隱》),導演有意識地編入了一些史籍典故——梁啟超的腎,帕梅拉命案,施劍翹復仇孫連芳、張自忠借東交民巷遁出北平等,但這些典故在影片里的前後情節都沒交代清楚,過於生硬,就像那個硬塞進來的影評家(史航飾),嘲諷蔣介石日記下賤,於故事情節發展毫無益處,純粹是為了抖機靈而抖機靈,令人生厭。而影片最後半小時的復仇故事拖沓冗長,差不多就是一部「抗日奇俠」,看得人坐立不安,結尾莫名其妙的愛情宣言與分手則顯得格外突兀,流於庸俗。

許晴、彭于晏紛紛不吝獻上美好的肉體,冰淇淋照不分男女,都照顧到了

姜文電影的主觀色彩太過強烈,以至於最近的幾部姜文電影基本等同於姜文本身。不管是唐雨林、張麻子、馬走日還是藍青峰,都其實是姜文自己在影片中的化身,光芒耀眼,且相似度很高;儘管《邪不壓正》里形式上的男一號是彭于晏,但與姜文同框的時刻里,姜文才是妥妥的那個焦點。透過銀幕我看到的是一個自視甚高的姜導,野心太大,在《邪》中姜導基本上放棄了敘事,直接跟你講道理, 恨不得對著觀眾耳提面命 問:

——這些關鍵點你們都明白了嗎?這麼牛逼的電影,這麼多的歷史點、知識點、萌點、笑點、爆點,你們都get到了嗎?你們真的都get到了嗎??!!~

只是道理說的多了,就變成了一個老男人的碎碎念。聽得人累。

雖然片頭裡姜文出現在熒幕的時候,名下掛著「導演、編劇、主演、剪輯」,但是我想這都不能證明什麼,他的那個真正做到了領先一個時代的偶像曾經說過: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看到最後,《邪不壓正》最值得人心心念念的,還是那些老北京的風物樣貌——那四九城的城牆,前門箭樓,誥命牌樓,盧溝橋的獅子,青灰色的四合院屋頂,枝繁葉茂的道旁榆樹,還有提瓶打醋的藍老爺出門寒暄透出來的那股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光憑這舊日再現的老北京風貌, 就值得去影院看一場。

後記幾則:

之一:時至今日姜文電影已經拍了六部(《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形成姜文風格的我覺得應該算是從《鬼子來了》開始。

電審部門的的尺度真的是比二十年前寬鬆太多了,《邪》中革命者侵略者投機者的行徑如此相似居然能過審,要知道當年《鬼子來了》因為劇中那份身份曖昧的「我」沒交代清楚,就被有關部門以影射醜化我抗日隊伍(八路軍?武工隊?)而禁止在國內公映,也只能感嘆,《鬼子來了》真是生不逢時啊。

所有描述中國抗日戰爭的電影中,《鬼子來了》的批判性和深刻性,至今無人超越

之二:邪不壓正,看到最後我甚至都懷疑連影片標題本身也是一場巨大的反諷。藍青峰模糊的政治訴求(軍閥抗日,不服從中央,情感上親近閻錫山、白崇禧這樣的軍閥),如朱潛龍一般的不擇手段,高巧紅的懦弱(歷史上的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可沒高巧紅那般啰嗦,時機到了直接手刃仇人、束手待縛),李天然的愚蠢被利用(藍被送進急救之前對李說:從現在起,你沒有爸爸,你該找一個你自己的兒子了。),就算是影片最後壞人被正法,那麼這樣的勝利,算是邪的勝利,還是正的勝利?邪不壓正,還是惡人自有惡人磨?

之三:本片最失敗的一點是拍成了姜文版的抗日奇俠。藍老爺對李天然說,兩個月之後不來接你,那就說明戰爭爆發,屆時你就可以大開殺戒,想怎麼殺鬼子都可以。我就在想:李天然要怎麼個大開殺戒?變身綠巨人么?

關注我:

琳時閑話

專註各種有意思的八卦評論

IT職場、大數據、雲計算、時事、影視、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琳時閑話 的精彩文章:

TAG:琳時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