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母戊鼎為何改名「後」母戊鼎

「司」母戊鼎為何改名「後」母戊鼎

司(後)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其名稱是按照慣例依據銅鼎內壁上的銘文而定的。但直到今天,這幾個銘文的釋讀結果依然沒有定論,爭論最多的就是銘文中最上方的那個字究竟是「司」還是「後」。

這個表面上看似乎最容易辨認的「司」字,為什麼卻會引起專家學者們的爭論呢?

這其實是因為在鑄造司(後)母戊鼎的晚商時期,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況。

也就是說,銘文中這個看上去是「司」的字形,其實也完全有可能是「後」的異體。也正因此,司(後)母戊鼎的命名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爭論。

晚商時期,同一片甲骨上的甲骨文中存在「後」「司」字形混用的情況。

司(後)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年被河南安陽武官村的農民所發現,但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們在將它掘出之後又重新埋入地下,直到1946 年4月,這座大鼎才再次被挖出。

在大鼎重新出土後不久,《申報》特派員邵慎之就趕到河南安陽進行了實地採訪,在10月27日的《申報》報道中,他最早將大鼎內的銘文釋讀為「後妻戊」「後戊妻」或者「妻戊」。

但是僅在21天後,古文字學家張鳳就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了《安陽武官村出土方鼎銘文考釋》一文,認為大鼎內的銘文應該釋讀為「司母戊」,這一觀點後來被官方採用。

同年7月,司(後)母戊鼎被收歸國有,並在10月運往南京作為蔣介石六十大壽的獻禮,此後收藏於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其名採用「司母戊方鼎」。

1948年5月,司母戊鼎作為重要展品在南京中山門內半山園舉辦的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聯合展覽會上展出。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司母戊鼎」未及運往台灣,留藏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50年3月,「司母戊鼎」入藏剛剛成立的南京博物院。1959年,又被徵調至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並在「中國通史陳列」中展出。在此期間,這件文物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稱。

不過,儘管官方收藏機構一直採用「司母戊鼎」的名稱,但爭論卻從未停止過。反對者們質疑「司母戊鼎」這一名稱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釋為「後」以外,從銘文含義的解釋來講,「後母戊鼎」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

將銘文解讀為「司母戊」的觀點,普遍認為這裡的「司」同「祀」,銘文的含義為「祭祀母親戊」。但這樣的解釋卻不符合青銅器銘文內容的慣例,在商周時期表示作器者或者受器者的青銅器銘文制度中,並不存在動賓關係的句式。

但如果將其釋讀為「後母戊」就完全符合慣例。「後」字在古時有「君王」「領袖」的含義,也可延伸為「王后」「母后」之意。如春秋時期的《竹書紀年》中就以「後」指夏朝的君王,即「夏後」;晚商甲骨文中則有將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稱為「後婦好」的例證。

按照這樣的解釋,「後母戊」即可表示是商王的母親戊,這樣的釋文在句式上似乎顯得更為合理。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2010-2011年基本完成改擴建工程之後,國家博物館在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將原來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不過,國家博物館的這次更名並沒能終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爭論,學術界內的爭議仍在繼續。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台北故宮不可不看的八件國寶級古玉
中國傳統傢具中的祥瑞紋樣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