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心、養胃、防中暑,謹記四個要點!

養心、養胃、防中暑,謹記四個要點!

民間有:「一歲難過關,唯有三伏天」的說法。除了暑氣逼人外,在大暑前後,旱澇、風暴發生頻繁,暑濕之氣容易乘人肌膚腠理開泄、汗液增多之際虛而入,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心氣虧耗,故大暑時節注意養生很重要。

大暑養生,重在養心

大暑時節氣候炎熱而生機勃發,陽氣最為旺盛,陽氣外發,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活躍,根據中醫四季養生的原則應重在養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靜心養生

大暑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我們稱之為「情緒中暑」。此時宜心態清靜,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2

食物調節

選擇一些葯食同源,具有清心降火、養心安神效果的食物,如:茯苓、麥冬、菊花、金銀花、荷葉、大棗、蓮子、百合、小米、冬瓜、苦瓜、西紅柿、西瓜、香蕉、蘋果等食用。

3

起居有常

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應小睡會兒,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

三伏養胃 健脾祛濕

大暑季節正直三伏天,暑氣較重,酷熱會導致脾胃功能低下。

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嚴重時有胸悶、噁心、四肢無力等,舌苔常比較黃膩,中醫認為舌苔黃膩代表濕熱之氣較重,中醫稱之為暑濕證,要清暑利濕,健脾養胃。

濕熱交蒸 嚴防中暑

大暑時節保養不當很易中暑,其癥狀常常是全身乏力、頭昏心悸胸悶、出虛汗、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

遇到這種情況不能慌亂,首先,避開悶熱環境,轉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然後採用各種辦法幫助身體散熱,補充水分好好休息,再喝點淡鹽開水。但對於嚴重中暑者還需送往醫院治療。

大暑養生四要點

1、多喝熱水、少喝冷飲,防暑濕,大暑天氣炎熱悶濕,很多人為了解渴就猛喝水,一次性喝過多的水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渴了要先少量喝水,緩一會兒再喝,最好是喝溫開水,不要喝冰鎮冷飲,對腸胃不好,也會把濕邪帶入體內。

2、趁熱天驅濕寒,冬病夏治,根據個人體質來選擇冬病夏治,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趁著暑熱天氣把體內濕寒驅除。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3、暑天小心患上空調病,室外溫度太高很多人躲在室內開著空調,雖說是降熱了,但是室內外溫差大很易感冒患上空調病,空調溫度過低或是對著人吹,也會加重濕氣。所以暑天空調房間的最佳溫度為25℃~27℃,每隔2小時要通風換氣。

4、大暑飲食清淡為主,大暑時節,飲食要多咸少甜,以清淡飲食為主,忌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不宜進補。

最佳調味品是食醋,最佳蔬菜是苦味菜,最佳湯餚是番茄湯,最佳飲料是熱茶。

從冰箱取出的食物切勿直接食用,應放置幾分鐘後再食用,或是加熱後食用,冰冷刺激的食物不要吃。

廣積德提醒

大暑時節,天氣酷熱,人們容易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有人稱之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調養,謹守「靜心養生」的原則。

所謂「心靜自然涼」,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氣惱怒,可多想輕鬆愉快的人或事,也可多參加釣魚、繪畫、書法等活動,可以達到安定神志、調養心氣的作用。

-End-

轉發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佟話人生 的精彩文章:

《論語》:「言過其行」不如「坐言起行」

TAG:佟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