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四平之戰,林彪統兵10萬為何敗於3萬?陳明仁抬棺上陣並非主因

四平之戰,林彪統兵10萬為何敗於3萬?陳明仁抬棺上陣並非主因

作者:閃閃紅星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林彪一生打過無數大仗惡仗,勝仗居多,敗仗很少,而四平攻堅戰無疑是讓林彪感到心悸的一場血戰。

四平,吉林省第三大城市,交通便捷、資源豐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國共雙方先後4次對其展開慘烈爭奪,被譽為「東方馬德里」。

1947年夏,東北民主聯軍對國軍展開兇猛的夏季攻勢,克城數十座,殲敵數萬人,一路所向披靡。夏季攻勢的最後一戰,林彪將其鎖定在四平。

這一仗,林彪可以說是志在必得。首先,民主聯軍士氣正盛,各部隊紛紛上書請戰,要求乘勝追擊,攻打四平;其次,民主聯軍兵力占絕對優勢,當時攻城部隊主要為1縱、6縱一部、7縱和5個炮兵營,共約10萬人,而國軍守城部隊為陳明仁不到2萬人的71軍殘部。因此,這似乎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比拼。

1947年6月14日晚8時,東北民主聯軍對四平發起總攻。幾百門大炮同時發出怒吼,密密麻麻的炮彈飛向四平城。這些炮大部分是繳獲的美式榴彈炮,還有一部分是日式山炮和野炮。一時間,四平城地動山搖,火光衝天,其猛烈程度,不僅我軍戰士沒見過,就連陳明仁也在戰後坦言:「解放軍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戰之中,都不曾遇到這種局面。」

然而,讓林彪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四平戰役卻打得異常慘烈,雙方激戰10多天,彼此都付出重大傷亡,但民主聯軍直到戰役結束也未能佔領四平,沒有達到戰役預期目的。

為何形勢一片大好卻未能取得勝利?其實林彪怪不得誰,主要原因正是由於自己輕敵。

一是低估了守城部隊數量。從戰前偵察了解的情況,林彪判斷四平守軍有1.8萬人。戰役打響前,前方又報守軍有3萬人,林彪並未在意,因此在兵力部署上沒有形成對敵絕對優勢。

進攻前,林彪決定從城西南和西北發起攻城,7縱司令員鄧華建議,兩個縱隊攻城恐怕兵力不夠,最好將阻援的6縱拉上來從城東南三面進攻四平。但林彪認為,以現有兵力對付2萬敵兵綽綽有餘,未採納其建議。

事後得知,在戰鬥開始前,陳明仁將四平城內的保安團、官員、警察、鐵路警、兵站、醫院、車站的公職人員加上逃進城內的外地保安隊等人全部編入部隊,使作戰人數達到3.5萬人,超出林彪估計的近一倍。按照攻守雙方3:1的兵力配置,東北民主聯軍無疑佔下風。

二是低估了四平的城防工事。戰前,陳明仁借鑒日軍城防經驗,搶修工事,將四平全城修建成一座堅固的防禦堡壘,名曰「陳明仁堡壘」。呈魚鱗式的鋼筋混凝土地堡群遍布城內各處,且每座地堡之間都被打通,能運送兵員和彈藥,每座地堡群之間還配備輕重火炮、輕重機槍交叉火力網,從而形成一個防禦整體。可以說,全城每幢建築都是火力點,這也導致民主聯軍每前進一步都要負出較大傷亡。

三是低估了國軍的守城決心。戰前,守將陳明仁抬出了為自己準備的棺材,並寫好遺囑,抱定與四平城共存亡的決心。即便到後來部隊都打光了,陳明仁也絲毫沒有投降的念頭,他把衛隊全都派了上去,自己頭戴鋼盔,手持衝鋒槍,在後面督戰,並將手槍子彈上膛,準備隨時自戕。正是有著如此堅定的守城決心,戰鬥中敵軍從上到下抱著必死之心,與我軍將士展開殊死搏鬥。

(四平之戰,陳明仁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四是低估了指揮員的戰術素養。陳明仁並非等閑之輩,他是黃埔一期學員,林彪的師兄,一生痴迷於軍事,熟讀兵書,有勇有謀。在抗戰中,陳明仁率軍參加滇西反攻,與日軍多次展開血戰,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毛主席十分欣賞陳明仁的戰術思想和指揮藝術,早在四平攻堅戰前,毛主席就多次致電林彪,對陳明仁不可輕敵,應多研究陳明仁之前戰例,可並未引起林彪重視,最終吃了大虧。

此戰之後,四平成了林彪心中的夢魘,極大打擊了他對城市攻堅戰的信心。乃至在後來的遼瀋戰役中,林彪先是對打長春顧忌重重,後又對打錦州猶豫不定,很大程度上都因此戰而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真土豪?用680萬美元的愛國者導彈,擊落300美元的無人機
核彈還能用來滅火!戰鬥民族的核武滅火神技,確實舉世無雙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