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幼升小的秘密24:「給了孩子那麼多,依然不成器!」父母看缺了啥

幼升小的秘密24:「給了孩子那麼多,依然不成器!」父母看缺了啥

家教智慧

幼升小的系列文字得到大家的關注,有不少留言,先摘錄前面文字的留言:

「非常及時的文章,我正擔心孩子快上小學了,還是丟三落四,做事很拖延,剛剛試試這個截止時間法,孩子果然在規定時間裡非常專註,過去沒有這個時間觀念,看起來以後都要和孩子設定一個時間值,我們也更省心,不用一直催,孩子也嫌煩。方法真好!謝謝!」

「那個父母要做的10件事,我們對照一下,真的做到不多,以後要注意了,其實有些並不太難,可是觀念中當中有障礙,似乎父母都要威嚴,不苟言笑,這似乎和孩子的期待差遠了。」

「轉發了!我就孩子正好幼升小,很及時,轉到了家長群,大家也都有收穫,討論熱烈呢,有許多方法其實各有各的好處,也要符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照抄。」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好,自己的孩子不省心。我們幾乎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啥有啥,但就是不上進,我們該怎麼辦?」

最後一條留言就是今天幼升小專欄的話題:好像該給的都給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究竟還缺了什麼?

除了網路留言,在現實中遇到一些父母來諮詢,常常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從外表看上去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中堅精英,事業有成,要麼做生意風生水起,要麼也是公務員,過著體面的生活,然而說到孩子的教育,他們就顯得黯然,感覺自己什麼都給了,就像最後一條留言說的「滿足孩子一切要求,要啥有啥」,結果孩子的成長還是不理想,究竟在哪裡出了問題。

有時候,我不會直接給他們意見,而是需要他們把孩子帶過來,一起做一些親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仔細觀察他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行為細節,然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事實上,作為父母的教育觀念非常重要,直接左右著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影響著孩子的成材與否,當一個合格稱職的父母並不是只是金錢物質滿足孩子就夠了。

有許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有「三缺」:

一缺反思意識——外觀而不內省

父母的眼睛總是往外看——始終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而從來不內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他們眼裡,孩子乖巧聽話,事事都聽他們的話,則無話可說;一旦出現問題了,卻不管三七二十一,覺得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都是孩子的錯,從來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去尋根朔源,不去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不妥當?教育方式是否過於嚴厲或放任?自己是否做到表裡如一,言傳身教?自己是否給他創造了良好健康的家庭環境?只會一味地埋怨現在的孩子個性太強啦,不好管教啦等等。

例如,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對學習沒興趣,為什麼會沒興趣?是什麼導致沒興趣?怎麼才能調動他的興趣?前面提到過一個比喻: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發現複印件印歪了,先看看原件有沒有放歪了,一般情況下是原件歪了占多數,例如父母本身都不著家,吃喝玩樂一樣不落,該陪孩子的時候你在KTV,該和孩子睡前講故事說晚安的時候,你已經醉的不省人事了。長久以往,孩子不歪太多已經是幸運了,全靠他天然的純真了。

建議:父母應該有反思意識,時不時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別給自己找亮點,而是彌補不足。

二缺欣賞眼光——看壞而不看好

許多年前,流行過一個賞識教育,後來因為在一些地方太濫用也就被人們所詬病,慢慢遺忘了,但我今天依然把這個詞推薦給各位年輕的父母。需要重視這個理念,欣賞,是孩子成長中的陽光,是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然而不少父母卻缺少這種欣賞孩子的眼光。日常生活里,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對缺點耿耿於懷天天講,對優點熟視無睹,最多輕描淡寫,感覺說多了孩子要翹尾巴。家庭氛圍裡面充滿了埋怨和指責,父母以為自己是偵察兵和巡視員,以發現缺點,突然檢查為已任,以為把孩子的「刺」挑出來就可促其健康成長,卻不料「刺」越挑越多,孩子索性成了「刺蝟」,誰說他就刺誰,親子關係非常尷尬。

其實,這是一個教育誤區,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讚賞,例如我認真寫這篇文章,總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承認,父母作為一個職場中人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上司同事的認同和讚賞,而不希望總是有失敗的體驗。將心比心,孩子作為一個心靈敏感的個體一定也是需要被人肯定、被人欣賞、被人表揚。孩子是愈讚賞愈有勁,愈貶低就真的越來越低,孩子的成功是「捧」出來的,「捧」出了自信心,當然這裡的「捧」也不是無原則的「吹捧」,而是真誠的說出孩子亮點,讓孩子感覺你們是「識貨」的父母。

建議,父母應當用顯微鏡找孩子的優點,用望遠鏡看孩子的缺點;弱化缺點,強化優點。

三缺正確心態——近視而無遠見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顧孩子的個性特點和智力水平,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缺少對孩子的細微體察和深入了解,盲目跟風攀比,人云亦云。

看別人的孩子練琴,也不顧孩子有無興趣,趕「鴨子」上琴。聽說上奧數可以提高思維能力,也不顧孩子有無數學特長,又逼孩子學「奧」。每到周末在朋友圈曬自己孩子在趕場,一會兒在「鋼琴房」,一會兒在「奧數館」,滿足了父母的一時的虛榮,犧牲孩子童年的快樂。只看重眼前一時的效益,卻沒有想過,孩子不是速成品一夜成名,也不是橡皮泥隨你捏弄。缺乏興趣、被迫的學習最終導致對學習的厭倦,不僅僅是對興趣班的學習,而是對一切學習活動的抵觸,到那時,父母又會長吁短嘆的感慨自己「啥都給孩子,咋還不成器」,卻不知道自己給出了厭學的結果。

例如,有些家長只看到考試的分數,為差一、兩分而斤斤計較,有的甚至怒目相向拳腳相加,其實,分數並不能全面反映出孩子的綜合或整體素質,應該多從課外著手,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多動手,多思考,多探索,多閱讀,培養各種興趣,激發求知慾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分數,就是這些高品質的副產品。

建議:孩子的未來那麼長,父母要有遠見,別讓孩子那麼小跟著你焦慮受苦。

當然,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環境和家族品質,孩子的成長一定是個體,獨有的,但這「三缺」是許多覺得自己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失敗的家長所共有,程度可能不同。在幼升小的過渡階段,孩子即將踏入小學階段,我這裡先把這個觀點提出來,希望對年輕的父母有幫助,希望不要重蹈這樣家庭教育失敗的覆轍,祝你的孩子健康快樂,更上一層樓!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合適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男孩家長幫 的精彩文章:

幼升小的秘密14:孩子天天丟鉛筆,能上一年級么?父母趕緊這麼做

TAG:男孩家長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