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今日大暑,趁暑化濕「解冬病」,冬病夏治正當時,錯過再等一年!

今日大暑,趁暑化濕「解冬病」,冬病夏治正當時,錯過再等一年!

「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今天,就是大暑節氣了,此時,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在民間,大暑時節,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吃仙草等習俗。

大暑時節,也是養生的最佳時期,此時陽氣最盛,做好身體保養工作,可以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

今日大暑,趁暑化濕「解冬病」,冬病夏治正當時,錯過再等一年!

大暑時節,是趁暑化濕「解冬病」」的好時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思想,源於《內經》中提出的「春夏養陽」的養生法則。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冬為陰,夏為陽。

若體內生有陰寒性疾病,在冬季容易發病或加重。

由於體內素來陽氣不足,外界陰盛陽衰,正氣不能將陰濕祛除,若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

所以,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因為,大暑時節陽氣盛,體內陰濕亦外泄

通過人為調和,增補陽氣,散寒祛邪,活血通經,極大利於祛除寒邪,緩解或治癒冬季易發病。

所以說,大暑時節,是趁暑化濕「解冬病」」的好時節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一起來看一下!

1、食療健脾

濕跟脾腎不足有關,在祛濕的方法上,可以通過健脾運化水濕

可以用健脾的食物,做粥食用,有很好的健脾之效,利於去除濕氣。

如:芡實、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搭配做粥,可以健脾祛濕。

《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茯苓,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

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2、茶療祛濕

用健脾祛濕的食材,做杯茶飲,來祛濕排毒,是最有效的祛濕方式之一,並且非常適合夏季飲用!

大暑時節,暑濕嚴重,此時最好飲用溫開水,比冷飲更消暑散熱,所以,喝點祛濕排毒的茶飲,非常有利於去除濕熱毒素,有利於身體健康。

祛暑、祛濕,防濕熱,經常喝一杯蒲公英五方草茶,能夠清熱解暑、健脾祛濕,很好地幫助身體改善各種不適癥狀。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苡仁、淡竹葉、五方草、槐花、芡實、綠茶

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凈,切段,烘炒製成茶,備用;

2、赤小豆、薏苡仁,炒熟,備用;

3、淡竹葉洗凈,炒製成茶,備用;

4、五方草,洗凈晒乾,備用;

5、槐花、綠茶、炒製成茶,備用;

6、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葉0.2g、五方草0.1g、槐花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擅長祛濕熱,可瀉火、利尿、除濕,改善濕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並且,蒲公英對於濕熱引起的紅腫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且有利尿散結之效,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更多的毒素。

五方草,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作用。

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

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濕效果最佳!

這幾種搭配在一起,對於祛除濕熱效果顯著!

3、芳香化

大暑時節,是暑濕嚴重,用芳香化滯的方法,通過排汗之法來化濕

一般選擇胡椒、香菜、紫蘇葉、蘿蔔、蔥、薄荷等辛溫發汗的方法,進行排汗除濕

可以自己動手,做點紫蘇生薑飲,每天喝一點,有利於發汗化濕。

材料:紫蘇葉3g,陳皮1g,生薑、冰糖適量

做法:

1、紫蘇葉和陳皮,洗凈,備用;

2、生薑切片,2-3片即可。

3、三種食材,入水同煮。

4、待水沸後,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再放入一兩塊冰糖,待涼後即可飲用。

紫蘇是一味很好的中草藥,性辛、溫,入肺、脾經,可發汗解表,生氣寬中,健脾祛濕、防暑降溫。

夏天,如果沒有署葯,可熟水紫蘇香,以葉煮水,作為夏季常備天然祛濕解暑飲品。防暑開胃來一杯,祛濕解乏來一杯。

紫蘇葉和生薑一起吃,有散寒的作用,紫蘇葉主要用來調理脾胃氣滯,噁心嘔吐的病症,效果非常好。

4、辛溫化濕

大暑時節,人們為了解暑降溫,會選擇冷飲、冷涼的食物,此時,如果稍加不注意,就會到時寒濕入體,可以採取辛溫化濕的方法,我們會採用花椒、乾薑、辣椒、胡椒,飲湯或者泡足出汗,來散寒祛濕。

花椒水泡腳

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

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濕除燥的功能,通過腳底傳遍五臟六腑。

用一個棉布包10克花椒,用繩繫緊,加水煮40分鐘,用這個水泡腳即可。倒進洗腳盆要漫過腳踝,這樣效果更好。泡腳時間最好不要低於20分鐘!

生薑泡腳

用熱姜水泡腳,則更加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散寒、除濕、活血、減少手腳冰涼,甚至有暖腎養腎、延緩衰老的作用。

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5、運動出汗

運動排汗能去濕氣,每天堅持運動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提高體內的水分代謝,幫助排出體內濕氣。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出汗越多對祛濕越有利,大汗反而會傷身,還有可能會導致電解質紊亂,或者人體潮濕容易發生感冒或者出現抽搐,對健康不利,所以需要適當的運動。

大暑時節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走等,還要注意預防著涼,及時擦乾汗水,換掉濕透的衣物!

大暑時節,消暑切莫動「肝火」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

「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於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

提醒,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預防肝火,可以常按三大穴位

大敦穴

它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在腳拇趾趾甲邊際最靠第二趾之外的地方。

按摩大敦穴,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太沖穴

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陽陵泉穴

按揉太沖穴的同時,配合按揉陽陵泉穴,去火效果加倍!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斜下方,用手心對準膝蓋骨,大拇指在內側,四指在膝蓋下外側旁邊有一個高出來的小骨頭,即為腓骨小頭,腓骨小頭稍前下方凹陷處。

外加一份好心情!

肝主疏泄,情緒對於肝臟健康,十分重要!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非常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澆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的火氣。

所以,生活中,要保持一份好心情,有助於預防肝火!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師雪姐姐 的精彩文章:

提醒:醉酒之後,切記「二不喝」「三不做」!
身體出現5大「信號」,提醒血液已粘如粥,30歲後,三件事要少做

TAG:營養師雪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