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誠方為藥王心

精誠方為藥王心

何謂「藥王」?如果單從字面理解,似乎是比喻藥學大家。其實不然,「藥王」一詞的出現,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因而有其特定的含義。「藥王」一詞最早見於東晉佛經譯本中的藥王菩薩。他善施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為阿彌陀佛二十五菩薩之一。與藥王菩薩一起見諸經文的還有葯上菩薩,他們本為兄弟二人,都是慈悲為懷,解人病苦。這佛經中的「藥王」,並不是精於製藥的藥學大師,而是樂於救人的施藥菩薩。如果以「葯」的角度而論「王」者,此「藥王」並非「製藥」之王,而是「贈葯」之王。蒼生百姓有感於此,就把德藝雙馨而救人危難的醫生比喻為「藥王」。民間所稱的「藥王」,不是藥學家,而是醫學家。

藥王被民間奉作醫神,最遲出現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各地的藥王廟已經很多,廟中的藥王不盡相同,非止一神。清代以後,民間所供奉的藥王大多為唐代名醫孫思邈(581—682)。他成為人們祈求健康、祛病解痛的精神寄託,民間對他的緬懷和崇敬千年之間從未中斷過。

孫思邈也是中國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與葛洪、陶弘景不同,是獨以醫學而聞名於道教的大師。由於其醫術超群絕倫、貢獻巨大,而被譽為道教中的「藥王」,在道教的宮觀中為其建有藥王殿。孫思邈的醫學大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也被收藏在道藏中。雖然尚未見到孫思邈有關道教學術的高論大作,但當時他被公認為是得道高人,在道教之中享有崇高地位,千百年來不曾改變。

孫思邈生於農家,世代清貧。他幼年多病,經常吃藥而罄盡家產。但他自小好學,聰明過人,七歲時就已認識一千多字,每天可以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稱作「聖童」。十八歲時立志學醫,凡周圍鄰居患疾厄者,多得到他的救治和幫助。二十歲時已經飽讀經典與百家之說,即使佛道理論也已通曉,而他尤為鍾情於《老子》和《莊子》。談起學問,往往滔滔不絕,獨有見地。

鑒於孫思邈的高德大才,隋文帝請他去做國子博士,但他以病婉辭。唐太宗即位後專門召見他,並想授予他爵位,也被孫思邈拒絕。唐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去做諫議大夫,亦不應允,轉而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去應職。孫思邈歸隱時,高宗又賜他良駒和宅邸。當時名士和文學大家如盧照鄰等都十分尊敬他,均以師長之禮相待。但孫思邈卻信仰老莊,喜歡隨意,看淡官場,不入仕途,他所念茲在茲的就是醫學事業。

孫思邈數十年隱居在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台山,將自己的心血傾注於四個方面:一是潛心研究中醫典籍和歷代名醫精華;二是全力為當地百姓治病;三是精心採藥製藥;四是研究相關的各門學問,如天文、地理、物候等,也包括儒道佛。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孫思邈的中醫知識更加淵博,成為唐代最偉大的醫生,其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經過數十春秋的冶煉,最終在其步入晚年、正當學術頂峰的時期出爐。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自己的代表作冠以「千金」二字。《千金要方》是中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雖然漢代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臨床醫學成熟的標誌,但它所涉及的臨床病種主要是熱病和一部分雜病,其雜病範圍尚不夠寬廣。而《千金要方》與《傷寒雜病論》不同,它並不是熱病的專著,而是面向整個診療領域,所涉病種極為廣泛,包含了當時醫學所涉及的全部疾病。《千金要方》收集的資料十分全面,囊括了醫學典籍、名醫精華、民間經驗,博採眾長,雅俗共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成為中醫文獻寶藏。

《千金翼方》收錄了張仲景的《傷寒論》,並以醫學大師的眼光對《傷寒論》進行審視和研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孫思邈從醫方入手,並以此作為突破,而統領全局,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詮釋《傷寒論》的方法,而開以方類證研究之先河,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新鮮思路。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開創了分證列方的體例,便於查找。兩書共載方6500 多首,既有前代著名醫家用方,也有各地民間驗方,亦收入了不少少數民族醫方,甚至載入了國外傳來的醫方,對唐以前中醫方劑進行了全面總結,體現了當時的最高成就,是中醫方劑文獻史上迄唐為止的最完善記載。

《千金翼方》載錄藥物800 余種,詳述了藥物的採集時間和加工炮製方法,體現了中國藥物學的研究進展。孫思邈非常重視道地藥材及其療效,共計載道地藥材519 種。同時他還對一些藥物進行了修訂。這成為孫思邈之所以被稱作「藥王」的第三個側面。

《千金方》還體現了孫思邈重視婦科,強調養生,針葯並用等多方面成就。唐太宗李世民贊其為「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對醫學的認識非同常人,他所撰寫的《大醫精誠》,是中國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重要文獻,被千百年來的中醫學人視為座右銘和行為準則,也是今天全國各地中醫醫院和中醫學校文化教育的必備課程,它也為國際學者稱作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詞」。

孫思邈關於醫德闡述的核心為「精」「誠」二字。其「精」是要求醫生精通醫術,這是治病救人的前提,它既是醫學技術問題,也會涉及醫學道德問題。如果醫術不精,便會草菅人命,從而轉化為道德問題。其「誠」是要求醫生真心真意為病人服務。如果沒有赤誠之心,不僅不能很好救人,也難精通醫術,亦會轉化為醫學技術問題。「精」與「誠」二者雖然不同,但也互相影響,互相轉化。

孫思邈對醫生之「精」的認識非常深刻。他贊同晉代學者張湛「經典醫方難以精通,由來已久」的觀點。諸如有的疾病內在的原因相同而外在的表現不同,也有的疾病內在的原因不同而外在的表現卻相同。而五臟六腑之虛實,經脈氣血之通澀,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眼耳所能確定,而需要審查形候來綜合判斷。然而寸口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流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之分,筋骨有強弱之異,唯有用心精細之人,才可與之談論這些道理。孫思邈認為,如果對精妙入微的醫學道理,僅用粗略浮淺的思想去探究,那將是很危險的事情。例如本屬實證再用補法,本屬虛證再用瀉法,氣血流利還用通法,氣血不暢還用澀法,對寒證更用涼葯,對熱證更用溫葯,這些治療都會加重病情。由此可見,醫學確實是一門難以精通的技藝。孫思邈也常感嘆,世上有些剛開始學醫的人,只讀了三年的方書,便以為天下沒有什麼病他不能治癒。等他治了三年病之後,方才知道天下真正可以解決疾病的方子實在是太少了。孫思邈強調,學醫者必須深究醫理,精勤不怠,切不可道聽途說,一知半解時就說已經明白醫道而耽誤自己。

孫思邈對「誠」的要求較多,主要包括心境、風度、行為三方面。

關於心境:孫思邈強調醫生看病之時,必須安神定志,無欲無求,要有大慈惻隱之心,普救眾生之志,對每一個來求診者,不論貴賤、貧富、長幼、美醜、親仇、遠近、華夷、愚智,一律同等視之,就像對待親人一樣,不能瞻前顧後,考慮自身得失,而要盡量理解和體諒病人,不計艱險、寒暑、疲勞,全心全意地救護病人。即使病人帶有瘡瘍、瀉痢、污臭,醫生也不能迴避,不能產生一絲不快的念頭,而要同情病人,並給予關心和照顧。

不但孫思邈對病人的惻隱之心令人感佩,他對某些動物的惻隱之心也許會讓動物保護者們更加感佩。例如他認為人畜都是生命,不能以為人類命貴而畜牲命賤,不可任意傷害它們而利於自身。如果由此而不能利用某些動物來製作藥物,恐怕對大多數人而言未必都能苟同。而他那種「虻蟲、水蛭之類市上已經死了,可以買來使用,不在此例」的說法,一語道出這位慈悲大師對動物的憐憫胸襟與對病人的菩薩心腸之間的矛盾和糾結,也讓人忍俊不禁。

關於風度:一是儀錶莊重,目不旁視;二是專心致志,仔細診務;三是臨證不亂,鎮定自若;四是出言謙遜,不能自誇。這些都是大醫風範。

而在一些具體場合的風度亦要注意:例如去病家診病,縱使琳琅滿目,也不能左顧右盼;即使管樂充耳,也不能喜形於色;如遇美味佳肴,也不能得意忘形。一切都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能置病人之痛苦而不顧,卻自我盡興,這是醫生的基本品德。

關於行為:一是謹慎言語,不能道說是非,議論他人;二是和睦相處,不能炫耀自己,詆毀同事;三是戒驕戒躁,不能治癒一病,傲視天下;四是專心治病,不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五是恰當處方,不能敲詐富豪,亂用貴葯。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是千古名篇,其蘊意屬前哲箴言,發人深思;其行文如高山流水,精妙絕倫。它是珍藏在中醫學人心中的一面明鏡,能映照出在專業旅途中由大千世界散落於自己身上的塵垢秕糠,從而洗卻污漬,永葆清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芬國學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黃帝問醫於岐伯
杏林傳說到如今

TAG:涵芬國學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