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開幕——當古城遇見現代雕塑
平遙古城
2018年7月20日,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在平遙古城電影宮拉開帷幕。漫步古城牆邊,穿過鳳儀門,來到展覽所在地電影宮,不禁感嘆當代雕塑與這座2800年古城碰撞所產生的文化魅力。
本次展覽由20餘位國際藝術家和60餘位中國藝術家共同參與,展出作品逾百件,構成了中西方藝術文化的一次對話。雕塑節共分為國內外藝術對話單元、中國寫意精神、達利畫廊特邀展覽以及平行展四個板塊,其中備受關注的國內外藝術對話單元由勞倫佐?貝內德蒂(Lorenzo Benedetti)策劃的「以雕塑為歷史」(Sculpture As History)和青年策展人魏祥奇策劃的「內在的生命意志」組成。
開幕式現場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李青山,中共晉中市委書記王成,晉中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任秀紅,晉中市副市長辛琰,晉中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秘書長鹿建平,中共平遙縣委書記武曉花,平遙縣人民政府縣長石勇等出席了展覽開幕式。本屆雕塑節學術總主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平遙國際雕塑節發來賀詞,他表示,平遙作為歷史文化古城,它的存在和歷史價值,應當在新時代通過世界國際文化交流的方式,特別是通過雕塑藝術的方式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希望通過藝術的形式,能夠架起全世界友誼的橋樑,架起未來通向藝術之路的橋樑,架起世界各國人民情感交流的橋樑。
平遙縣委書記武曉花致歡迎辭
中共平遙縣委書記武曉花在開幕式上介紹了平遙與雕塑藝術的淵源及未來發展方向。她介紹說,早在1997年,平遙的「一城兩寺」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一城」是指經過2800多年歷史沉澱的平遙古城,「兩寺」是指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雙林寺和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之一的鎮國寺,它們一起將中國傳統的雕塑藝術呈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次的平遙國際雕塑節是推動平遙雕塑藝術實現創新性轉化,進行中西融合的重要轉型。
平遙電影宮
平遙電影宮
以雕塑為歷史
國際策展人勞倫佐·柏內德蒂(Lorenzo Benedetti) 致辭
本次雕塑展「以雕塑為歷史」展覽的國際策展人勞倫佐?貝內德蒂在談論他的策展理念時表示,「我來自羅馬,羅馬與平遙相似,是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平遙古城賜予了我們重要的歷史和精美的古代藝術,我們有責任繼承並不斷創造出更好的藝術。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做展覽是要將過去與現在連接起來,傳統與創新並存,將東方與西方連接起來,並向未來前進。『以雕塑為歷史』連結了過去的重要性和現在的重要性。當下是個歷史的時刻,我們作為文化與藝術的象徵,應當努力在歷史上留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一筆。立足於美麗文化遺產的過去,思考我們的後代,去探索藝術可以成為什麼,藝術曾是什麼。」
「以雕塑為歷史」展出的作品主要由兩種理念組成,一種是運用代表過去的材料,例如建成平遙美麗寺廟的材料——粘土,另一種是運用新型的、屬於現代社會的材料,例如混凝土、鋼材、集裝箱,這些材料將不同的國家連接在一起,溝通了全人類。
拉斐爾·海夫提,《我們並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2018
大多數國際藝術家根據平遙的自然文化等背景,利用當地的材料,創作了新的「在地性」作品。例如,被譽為「畫廊里的鍊金術士」的瑞士藝術家拉斐爾?海夫帝(Raphael Hefti)為雕塑節創作了《我們並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We are not one way trip to mars people》)室內、室外兩件作品。他將10噸塗料平鋪在3000平米的展廳中,遠觀彷彿是一片彩虹的海洋,近觀可以看到細節顏色的變化。這件作品可以定義為帶有繪畫性質的雕塑,靈感最初來自於人行道。海夫帝的室外創作將捐給平遙,他希望這能夠成為一件所有人都可以接觸、理解的現代雕塑作品,也與平遙古老的雕塑形成一種反差與藝術張力。
分散放置在拉斐爾·海夫提作品之上的曼德拉·羅伊特《山、空氣、水》
曼德拉?羅伊特(Mandla Reuter)的作品《山、空氣、水》選擇了石頭,光纜和海運集裝箱三件物品,將其視作是一件拼貼雕塑作品。石頭是從離平遙西南方100多公里的採石場選取的,代表著著工業建築的原始材料。光纜用於在不同大洲之間傳輸數據,是圍繞在每個人身邊的互聯網的物理象徵。約20英尺的海運集裝箱代表的是早期各大洲間進行貿易和貨物交換的發明。三個物體講述著人類文化、人類歷史和人類如何改變世界的故事。羅伊特談到,「如果我把這件作品運到歐洲去,那麼我等於把一部分的中國(來自中國的石頭)運去了歐洲,就如同大運河一樣,從而改變了大陸的構造。」
尤納·弗萊德曼,《Scribbles》,2018
匈牙利藝術家尤納?弗萊德曼(Yona Friedman)帶來兩件特別具有紀念性的經典作品《Scribbles》,由平遙的學生以及居民共同完成,一件放置在室內,另一間則放在室外的開放式空間。這兩件新作品展示了藝術家秉持的不規則及即興結構,並完美地表達建築與居住者的理想關係,作品使用了大約2公里的鋁線,呈現出錯綜複雜、交錯的視覺效果,表達其對於平遙古城建築群的獨特理解,同時學生與當地居民也加入互動。
烏拉·馮·勃蘭登堡,《七扇窗帘》,2017
卡斯丁·霍勒,《巨型三重菇》,2015
尼娜·貝爾,《小貓咪》,2018
此外,德國藝術家烏拉?馮?勃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作品《七扇窗帘》(Seven Curtains)以獨特的風格將電影、建築和裝置進行結合,從而呈現出演員與觀眾合一的文化舞台,探索人與集體的關係。卡斯丁?霍勒(CarstenHoller)的《巨型三重菇》和尼娜?貝爾(Nina Beier)的《小貓咪》則利用蘑菇和獅子這些動物與植物,啟發觀眾思考它們在當今社會中所賦予的新的含義。
策展人勞倫佐?貝內德蒂表示,正如吳為山館長所說,雕塑是屬於人民的,不僅屬於平遙人民,也屬於山西人民,屬於中國以及世界。
內在的生命意志
「內在的生命意志」展廳入口
青年策展人魏祥奇策劃的「內在的生命意志」講述的是一個中國故事,試圖向我們展現接受西方藝術語言和觀念影響的中國藝術家,在近十年來創作方面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走進展廳,從代表中國文化精神的山水畫開始,徐冰《背後的故事:溪山秋色圖》、張羽《水墨山》、到邵帆表現文人生活的《圈——老樹》、到向陽《可到達的彼岸》、展望《打開》和《假山石》等,他們講究的是主體論,強調意義與價值,融入個人化的哲學性思考。這些藝術家都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空間中獲得滋養,這些作品構建了一幅桃花源式的精神圖景,其內在豐富的象徵性和隱喻性,展現了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動人的文化史形態。而年輕藝術家更側重「去歷史化」、追求語言形式的探索,例如曾曦以光來作為媒介的作品《視網膜》,歐陽蘇龍以影子作為雕塑《影》等。
徐冰,《背後的故事:溪山秋色圖》,2014
向陽《可到達的彼岸》
向陽《可到達的彼岸》講述的是一個旅行的故事,通過結合併解構反映中國文化的物件,例如帶有中國元素的柜子、窗戶、雕花木板,來反映社會的變革與遷徙。船的原型來自於他記憶中小時候坐在船上與母親一起去找父親的經歷,船象徵著成從彼岸到此岸、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此生通往永生。
宋冬,《同床異夢3》,2018
宋冬《同床異夢3》是專門為平遙而創作的一件溫暖的作品,他通過收集千家萬戶的窗戶組成空間,雙人床上根據時代分類放置著收集而來的被廢棄了的物品,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平遙當地,反映平遙的生活印記。這些物件體現了時間的痕迹,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時間,進行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對話。舊的生活用具、舊門窗,與鏡子、彩色的玻璃和燈光並置,展現了歷史、現實和夢境等,多時空交織的複雜景象。
歐陽蘇龍,《影》,2018
李嚴作品
新一代藝術家李洪波、李嚴、歐陽蘇龍的創作,則是以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對歐洲古典雕塑的原型再構造,展現出他們的創作意識之中顯而易見的去歷史化特徵,感性的視覺經驗成為他們在創作中最為顯著的特質:李洪波用紙拉伸雕塑、李嚴將彩色的氣球填充於縫隙、歐陽蘇龍捨去視覺主體而塑出光影的形態。
平遙縣縣長石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雕塑文化是平遙的當地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平遙古城的民間雕塑藝術一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它不僅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千年古城,還將是一個包容開放的藝術之都。我們希望搭建這樣一個平遙和世界雕塑藝術交融對話的平台,以一個包容、開放的態度,既要挖掘傳統平遙雕塑文化的元素,也要接納西方現代的雕塑文化藝術。
中國寫意精神
「中國寫意精神」分為三部分:一是意象人文,二是意態萬千,三是意氣風發。這三個部分以三個維度呈現了吳為山、李象群、陳雲崗、鮑海寧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雕塑大家、名家以及優秀青年雕塑家的最新創作,將中國寫意精神以多視角、多層面的雕塑形式與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
吳為山,《許慎》
吳為山,《蘇軾》
黃炳誼,《青春的記憶》
觀眾能在參展藝術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因為「寫意」的概念與精神已經內化於雕塑藝術家的心靈深處,這些雕塑創作呈現的正是藝術家的生命意識和思想境界。
據悉,本次平遙國際雕塑節將持續至8月20日。
約瑟夫·博伊斯,《歐亞大陸》,1969
拉奎爾·勒傑爾格,《曠野之中》,2018
多米尼卡·曼加諾、馬里克·范·羅伊與平遙學生共同完成的作品
邵帆《圈——老樹》
尹朝陽《嵩山崇拜》
邵譯農《道和門》
曾曦,《視網膜35》,2017
策展人魏祥奇(右一)與理論家鄭工(中)、王端廷(右六),藝術家張羽、向陽、曾曦等嘉賓合影


※湖北廣水一隧洞發生工程事故 仍未與6名被困人員取得聯繫
※以科技展露匠心 浙江天搜十三年持續賦能移商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