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攝影在繪畫面前挽回尊嚴,他是怎麼做到的?

讓攝影在繪畫面前挽回尊嚴,他是怎麼做到的?

01

Andreas Gursky

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1955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畢業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後為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教授。上世紀80年代,古斯基師從德國攝影大師貝歇夫婦以高角度、大尺幅的景觀建築照片聞名,其作品價格多次打破世界攝影拍賣紀錄,至今仍是世界攝影作品最高價格紀錄保持者。

有人曾說「安德烈·古斯基的作品,終結了攝影藝術在繪畫藝術面前古而有之的那種自卑情結。」

1955年,他的父母帶著他前往西德,1957年定居杜塞爾多夫。古斯基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成功的商業攝影師,在中學畢業前,古斯基就已經掌握了熟練的商業攝影技巧,這也許能解釋他後來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廣告視覺語言和明亮的色彩。

在70年代末,他在埃森附近的福克王學校學習了兩年, 這是一所培養專業攝影師的學校,特別是攝影記者。在這裡,古斯基接觸到了傳統的紀實攝影,與商業攝影有太多本質的區別,並且是一種毫不修飾的觀察方法。

到了80年代初,古斯基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古斯基在這裡學到了藝術世界的規則,也從當代著名的觀念藝術家和極少主義攝影大師伯德和希拉·貝歇那裡學到了嚴謹的治學方法。

二戰後,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被稱為前衛藝術溫床的學府,約瑟夫·博伊斯、西格馬·伯爾德和格哈德·里希特均來自這所學院。

「攝影家應該像一個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的外星人一樣,新奇地觀察每一個角落,試圖理解所發生的一切。」

從古斯基早期的拍攝內容來看,多是人群和人造設施共同組成有趣的風景,這裡面的人群中的人不再是個體,而是成為具有象徵意義和隱喻性質的整體圖案。

進入90年代後,古斯基將創作中心集中在代表時代精神的主題中,他也試圖創造出一種描繪它們的當代方式。

為了追尋這個目標,古斯基從杜塞爾多夫走向了很多城市,例如香港、開羅、東京、斯德哥爾摩、新加坡、洛杉磯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作品從早期的表現人們假日休閑和本地旅遊,逐步轉向了巨大的工業設施、居民樓、飯店、辦公大樓和倉庫。這種大型的「群體活動」,奧林匹亞運動會、穿越國境的馬拉松賽、高山滑雪場、德國國會、芝加哥交易所、誘人的名牌商品貨架、萬眾狂歡的五一節銳舞派對代替了家庭外出和徒步旅行。

鏡頭下九十年代的世界是大場面、高科技、快節奏、高消費和全球化,而匿名的個體則是其中最不重要的。

在看起來與貝歇夫婦所堅持的極少注意黑白紀實風格的攝影大相徑庭,在他的許多照片里,古斯基利用數字技術大膽地對圖像進行改變,使觀眾不知道哪些是照片中原來就有的,哪些沒有。

在這些巨大的空間世界中,呈現諸如股票交易所、摩天大樓、疊嶂山巒... 在這些空間中的人們看起來渺小而不懈,蒼茫而無力,彷彿微小而從容的蟻群。人們置身在其中,也無暇反觀這個似乎已經被全部佔領的自然世界。攝影作品中的那些人,不知不覺卻又堅定地表明,大自然中已不再有人類不曾觸及的領域。

古斯基的作品恰好繪製了這樣一個後現代文明世界的地圖。

「萊茵河II」則描繪了一條完全沒有輪廓的河流,小路、草地、河岸、流水和灰色的天空形成了幾乎完美的水平結構。

河對岸原有的一座工廠也被古斯基利用數字技術處理掉了。在談到這一作品時,古斯基說:「我對萊茵河不平常或者獨特的景觀沒興趣,而是關注它可能存在的那些最當代的景觀。這一作品實際上描繪的是萊茵河上真實但並不存在的一段。」

2011年11月,在美國佳士得的拍賣會上古斯基創作於1999年的《萊茵河二號》六個版數中的一版,以4 338 500美元創造了攝影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攝影一直都未被確定地當作當代藝術,並且作為一種可被複制的媒介,攝影顛覆了傳統對於藝術價值的假設。安德烈·古斯基的作品呈現了當代現實的一種居高臨下的影像。每一張作品都涵蓋了巨大的場景,不僅僅在於他的影像會不斷地滲透到各種社會事件的中心,同時對畫面的構成也注入了諸多敏感的元素,卻又儘可能呈現出簡潔的風格。

本文轉載自公號:雅昌攝影

END

號外:我建了個讀者群供大家分享經驗和想法,裡面都是攝影和圖片故事愛好者!關注新浪圖片公眾號,在對話框或留言區留下你的微信號,拉你進來嘮嗑啊~

不容錯過的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圖片 的精彩文章:

簡單乏味的生活,被她拍成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TAG:新浪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