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寫畫與畫字
梁君度書法。
書家有言 梁君度(書法家)
畫家常將繪畫說成寫畫,而書法家有時又將寫字說成畫字,為何會這兩種說法?而寫和畫又有什麼分別呢?
國畫和書法都使用毛筆和墨。古人都用毛筆寫字和作畫,而且畫中又常常題字和落款,這就使寫和畫難有一個嚴格的分別了。書法的用筆講究中鋒、側鋒、藏鋒、露鋒、方筆、圓筆、輕重、疾徐等等區別,而畫家在作畫時,這些用筆的方法自然也都用到。更有甚者,畫家還會用逆鋒,築鋒等書法家不太用的筆法力求豐富畫面的感覺。也就是說畫家用筆的技巧複雜多變,涵蓋書法家的用筆技巧。而且大部分畫家非常重視書法,無不將練書法作為畫畫的基本功加以勤學苦練。
著名畫家李苦禪認為:不練書法,很難畫中國畫,更別說作寫意畫了!歐洲人是「畫畫」,中國人書法入畫,高了,是「寫畫」,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他說:「我的字是畫字,我的畫是寫出來的」。這就是說,寫畫是沿自書法,由書法入畫,故此,便有了寫畫一說。李苦禪又說:「梁楷那衣紋全都是用草書寫出來的!青藤是草書筆法入畫。」梁楷是南宋書畫家,這樣看來,寫畫至少在南宋便開始了。所以中國人這支筆,開始於一畫,界破了虛空。
現在很多畫家都認同自己畫字,那書法家又是否認同書法是畫字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傳統的書法家都重法度,比如寫楷書,強調一定要用中鋒,認為不用中鋒就不守法度。
關於書法較為成熟的理論,最早出現於東漢,有許慎的《說文自序》、崔瑗的《草書勢》、趙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筆論》《九勢》《篆勢》等。其中蔡邕對筆法有論述,提到「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等九勢。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成熟期,經典論述頗多。如成公綏的《隸書體》講用筆:「側點要急驟,拔筆要方折,挫鋒有控制,下按穩而有力」。王羲之的《書論》講「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齣,十起五伏,方可謂書。」據傳王羲之還提出「永」字八法,將永字中八劃的筆法一一作出說明。
漢字筆劃就那麼幾種,字數幾萬,常用幾千,一兩千年下來,基本已有定法,所謂書法,就是按法則寫字。「法」這一個字或許可以理解為「法度」「結構」「間架」。唐代是楷書最為繁榮鼎盛的時期,書法史上常習慣說「唐人尚法」。不單楷書,草書也講法度,孫過庭的《書譜》提出「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並強調草書在運筆轉折上不合法度,就不能成其為字。還說草不能兼真,則易失去嚴密的法度。「用筆千古不易」成了書家鐵規,無人可越雷池半步,於是,書家自然與畫家天馬行空不同,無論如何也得守住祖宗留下的那三分地,在書法家眼中,依法為寫,不依法便是畫。
畫家把作字看成作畫,眼中有的是畫而非字。畫畫不須設定規範,無條條框框,他們有美學修為,橫塗豎抹,只要構圖好,黑白大關係得當,型態美,線條優雅,便覺得是好書法,所以畫家多是畫字而非寫字。書法家守法度,較為理性,真正是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