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街亭失守讓人惋惜,但少有人深究孔明為何派無實戰經驗的馬謖鎮守

街亭失守讓人惋惜,但少有人深究孔明為何派無實戰經驗的馬謖鎮守

原標題:街亭失守讓人惋惜,但少有人深究孔明為何派無實戰經驗的馬謖鎮守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實際上,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上,「斬馬謖」發生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起因是街亭的失守。


(據《諸葛亮傳》中的「戮謖以謝眾」,馬謖最後應當是被斬殺的。至於《三國志?蜀書九》中所載「謖下獄物故」,我認為極有可能是陳壽「為傳主諱」造成的。)

這一年,諸葛亮兵出祁山,派遣馬謖鎮守街亭。馬謖違背諸葛亮作戰部署,導致街亭失守,進軍失去落腳據點,因此獲罪下獄,後被斬殺,諸葛亮亦引咎,上疏請自貶三等。


一提起這個故事,多數人都會為街亭的失守感到惋惜,但鮮少有人深究諸葛亮為什麼會派遣馬謖鎮守街亭。


奇怪的是,早在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在臨終前就曾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令馬謖把守街亭這樣重要的隘口呢?


諸葛亮斬馬謖_圖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馬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真的如劉備臨終前說的那樣「不可大用」嗎?實際上,在劉備入蜀時,馬謖就以荊州從事的身份隨軍了,在劉備病逝以前,他先後擔任過綿竹令、成都令和越嶲太守,在劉備這句「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考語出現之前,馬謖可以說是一個經驗豐富,年少有為,履歷十分惹人羨慕的年輕人了。


然而,或許是馬謖的隨軍使得劉備有機會長時間地與他接觸,又或許是劉備與生俱來的識人之明,總之,劉備不知道從哪裡看出了些端倪,認為馬謖做事不太靠譜,並且提醒諸葛亮最好不要委以重任。這句提醒在我們現在看來,確實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_圖


可是作為實幹家的諸葛亮,一輩子都遵循「實踐出真知」的行事原則,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把一個人看死了(這點從其《與蔣琬董允書》中對李嚴的論述亦可看出)。況且所謂的「言過其實 」,估計在他看來,只不過是很多有才學的年輕人都會經歷的中二期。他自己當年躬耕隆中,自比管樂的時候,不也有好多人嘲笑他,認為他說大話么。


更何況,他和馬謖的確非常投機。據《三國志》載,諸葛亮「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襄陽記》中也記載了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諸葛亮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所以說,馬謖在諸葛亮眼裡不僅沒有前科,而且是非常難得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自然需要大力扶植,這樣日後才能夠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_圖


其次,從政治派系來看,馬謖是在荊州時追隨劉備的,屬於舊部。


由於當時荊州已經丟失,蜀漢政權只有益州這一塊地盤。而荊州舊部與益州新部的關係一向並不融洽,新部中有很多人一直看不慣所謂的「荊州客」。這種情況諸葛亮在世時,還能壓制一時;但諸葛亮百年之後,如果繼承人屬於益州新部勢力,兩部關係難保不出問題,一旦內訌,對國家的發展極為不利。


所以繼承人必須屬於舊部(這一點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的繼任可以佐證),最好還有些處理政事的經驗。從這點上看,馬謖無疑是非常合適的。因此筆者認為,諸葛亮在一伐時重用馬謖,有一方面是想鍛煉他的能力,這或許也是出於培養繼承人的考量。


街亭位置所在_圖


諸葛亮讓馬謖鎮守街亭,可能還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對馬謖的兄長馬良的惋惜和愧疚。


馬良還年輕的時候,鄉里就有諺語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是稱讚馬良非常有才華。實際上,馬良自少年時便與諸葛亮相識,在信中以「尊兄」呼之,可見二人私交非常好。


可惜的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先主在彝陵大敗,年僅三十六歲的馬良亦喪于軍中。


馬良的去世,雖說他自身應該也負有一定責任,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馬良的意外死亡,都有著深深的痛惜和愧疚。劉備或許猜到以諸葛亮的性格,極有可能把這種愧疚的情感轉移到馬謖身上,所以在認真回憶、仔細考察了馬謖的為人處世後,特地囑咐諸葛亮不要重之太過。


可是,哪怕是「我心如秤」的諸葛亮,終究不可能沒有感情。他始終無法排解心中對馬良的那一分愧疚,並希望把對馬良的虧欠用合適的方式補償在其弟馬謖身上。這可能也是諸葛亮派遣馬謖鎮守街亭的原因之一吧。



街亭之戰_圖


當然,對於如此重要的任務,一直堅信「欲思其成,必慮其敗」的諸葛亮,在馬謖出發前,詳細地向他交代了戰略部署。只是他沒有想到,這個一向尊敬他,想法總與他不謀而合的聰明機智有才幹的年輕人居然違反了他的調度,擅作主張,在實戰時當了一回趙括,幾乎是直接導致了一伐的失利。


有時候,我們不禁會思考,如果諸葛亮聽了先帝的話,另遣他人去守街亭,街亭是不是就不會失守?如果馬謖聽從諸葛亮的調度,一伐是不是有可能成功?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無論發生什麼事兒,都絕無可能讀檔重來。街亭失守後,儘管諸葛亮花了很長的時間反思自己,並及時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這件事終究對北伐事業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使得後世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扼腕嘆息。


文:懶得犯懶


參考文獻:《三國志》《襄陽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戰國群雄結盟「鬥地主」,為何面對「地主」秦國總是敗多勝少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