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五)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五)

原標題: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五)


公務員考試常識需要考生平時多加積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中國朝代歷史(五),希望考生能夠掌握。


相關鏈接:


北宋


1.時間:960年—1127年

2.第一任君王:趙匡胤


3.其他重要君王:趙光義、趙恆


4.建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5.重大歷史事件:


(1)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2)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戰勝遼,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 ,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3)慶曆新政:中國北宋仁宗慶曆(1041年—1048年)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


(4)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5)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初一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


6.政治:


(1)兩府、三司、三衙制


北宋初,在宰相下分別設有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使(度支、戶部、鹽鐵,亦稱計相)和審刑院,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兵權、財政權和司法權。宰相、三司、樞密使不相上下,共同對皇帝負責。


(2)削弱地方權力,取消了州郡的支郡權,即本州只能管理本州事務。宋朝地方分為州縣兩級行政機構,與州同級的還有府、軍、監等。州最高行政長官稱知州,由文官擔任。知州之外,還設有通判一名,負責監督知州,與知州相互牽制。凡州府重要文件,如果沒有通判聯名簽署,不得生效,通判還可以向皇帝直接彙報知州的政績功過。


(3)劃分監察區,設「漕憲帥倉」四司。

北宋將地方劃為十五路監察區,每路均設有「漕憲帥倉」,即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和提舉平常,分別負責監管地方財政、司法、軍事和賑濟、農田水利等。四司均為中央的派出機構,中央通過四司加強對地方的監控,根除了地方割據的可能。


(4)設官、職、差遣制度。


官表示俸祿級別,職是給一些文官的榮譽頭銜,差遣才是官員的真正職務。


(5)完善科舉制度,嚴格考試製度,增加錄取名額。


(6)軍事上杯酒釋兵權,以和平手段收回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


(7)實施更戍法,即不斷更換士兵戍衛地點,將官不隨之調動,以防止「將帥專兵」,武人專權。


(8)宋朝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蕃兵。


禁軍是宋朝的中央軍,一半戍衛京城及其附近地區,一半分散於全國,只有少量在邊疆地區,大致為「外輕內重」的軍事格局,其基本思想是「守內虛外」。廂軍是地方軍隊。鄉兵是民兵組織,負責維持地方治安。蕃兵是由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


(9)實行募兵制,宋政權每年都會招募大量士兵,尤其是在饑荒之年,募流民當兵更為定製。


(10)監察制度

中央:設立獨立的諫議機構——諫院。


地方:各州郡設立通判官職,作為地方監察。


(11)重文輕武的政策


①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②措施


(1)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採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範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7.經濟:


(1)四川地區出現世界最早紙幣交子。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2)商業空前繁榮。兩宋店鋪可隨處開設,商品種類增多。

(3)商業活動突破了「坊」「市」界限,營業時間不受限制,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


(4)邊境貿易、對外貿易發展。


8.文化:


(1)宋詞五大家,柳、李婉約而蘇、辛豪放,陸遊兼之,詩作最多。


(2)話本為小說繁榮奠基。兩宋宮廷畫活躍、畫學興起;繪畫成為商品;風俗畫為最大亮點,代表作《清明上河圖》。


(3)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北宋文壇群星薈萃,明代學者宋濂稱:「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韓愈、柳宗元為唐人,其餘六人均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4)宋朝的詞作品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而北宋詞人眾多,佳篇迭出,可以說是詞的鼎盛時期。北宋著名詞人有晏殊、歐陽修、張先、晏幾道、范仲淹、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等。


(5)北宋湧現了許多著名書法家和畫家。書法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稱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眾人所長獨出己意創造的「瘦金書」也別具一格,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6)北宋畫家早期有李成、范寬、燕文貴、文同等名家,中後期有蘇軾、李公麟、張擇端、米芾、米友仁、趙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畫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的藝術水平。畫作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東京開封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7)史學《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這兩部史籍都是紀傳體史書,這種體裁的史書以本紀和列傳為主要內容。《新唐書》由歐陽修主持編寫,《新五代史》則是歐陽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

(8)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上啟戰國,下至五代。


9.農業/手工業:


(1)北宋時期,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


(2)越南的占城稻,傳到江淮地區,部分地區可以種植雙季稻或三季稻。


(3)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汴綉、宋綉尤為著名。


(4)宋朝出現五大瓷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江西以生產青白瓷著稱。


10.科技:


(1)火藥從晚唐開始逐漸應用於戰爭 ,北宋在汴京設立專門機構,製造火器,後經由西亞各國傳入歐洲。


(2)指南針在北宋逐漸應用於航海。(3)雕版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4)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

(5)北宋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創製「十二氣歷」,成為: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6)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創建了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台」。


(7)李誡是北宋著名的建築家,其《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


遼金夏


1.遼的建立


隋唐時期,契丹族逐步強大起來。907年,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可汗。916年,耶律阿保機自立為帝,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耶律德光時期改國號為遼。遼採取「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南面官和北面官。「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2.西夏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党項族居住在寧夏、甘肅和陝西西北一帶,過著游牧生活。1038年,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今銀川)。西夏政權建立後,與北宋多次發生戰爭。


3.金


女真是我國東北的古老少數民族,過著漁獵生活,契丹建國後,受契丹的剝削和壓迫。12世紀初,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反抗遼國,建立金政權。金滅遼後,了解到北宋統治腐朽、防備空虛,於1126年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後欽宗將抵抗派將領李綱罷免。不久,東京被攻陷。次年,金軍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

南宋


1.時間: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2.第一任君王:趙構


3.其他重要君王:趙昚、趙惇、趙擴、趙昀等


4.建都:南京應天府(今商丘)


5.重大歷史事件:


(1)建炎南渡:發生在兩宋交替之際康王趙構為了躲避北邊異族女真人的侵略追擊,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鴻慶宮祭祀趙宋祖廟,在宮殿內即位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建立。


(2)順昌之戰:南宋初抗金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劉錡指揮的這一戰鬥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城邑防禦戰爭。整個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40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一日,歷時6天,經過三次戰鬥,擊潰金軍的前鋒部隊;第二階段從六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歷時6天,劉錡率全城軍民與金兀朮親自率領的金軍主力決戰,取得了順昌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3)紹興和議: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4)隆興和議:繼紹興和議之後南宋與金朝訂立的第二個屈辱和約。宋孝宗即位後欲進攻金朝,收復中原,於起用老將張浚等發動「隆興北伐」,卻於隆興元年(1163年)在符離被金軍擊潰。朝臣湯思退等群起攻擊張浚北伐誤國,力主和議。孝宗動搖不定,下罪己詔,罷黜張浚,任用湯思退等妥協派執政,並下令撤防,遣使與金議和。因和議至次年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稱「乾道之盟」。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5)嘉定和議:南宋第四任皇帝宋寧宗時,宰相韓侂胄專權,定理學為偽學,受到當時不少士大夫的攻擊。1206年,韓侂胄為了立功來保持相位,便輕率出兵北伐金,結果潰敗。主和派楊皇后殺韓侂胄請和,1208年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嘉定和議後,雙方大致維持和平六七年。


6.政治:


南宋時期是加強中央集權、「干強枝弱」的時期。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幹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從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謂「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南宋時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7.經濟:


(1)南宋與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國構成了當時世界貿易圈的兩大軸心,鑒於此,美籍學者馬潤潮把宋代視為「世界偉大海洋貿易史上的第一個時期」。


(2)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3)自秦以來的歷朝一直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到了宋代,商人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南宋開創了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商業與農業同被視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成為社會共識。


(4)南宋時期,紙幣大量流通,逐漸代替銅錢成為主要交換手段。南宋的紙幣分為「交子」和「會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區使用,會子則分為「東南會子」、「兩淮會子」和「湖北會子」三種。不過,南宋後期因為大量發行紙幣,造成貨幣貶值,物價飛漲。


8.文化:


(1)陸遊愛國詩《示兒》。


(2)新儒學——理學思想誕生。奠定了理學在封建正統思想中的主導地位。南宋時期,理學被欽定為封建正統思想和官方哲學,影響了元、明、清三代的思想和學術領域。


作為程朱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繼孔孟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學者。南宋時期維持了近百年學派間互爭雄長和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了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百家爭鳴」的盛況。日本學者將宋代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


(3)南宋是古代中國文化教育的興盛時期。宋代統治者將「崇經辦學」作為立國之本。南宋官學私學皆盛,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士族地主壟斷教育的局面,南宋的中央官學、地方官學、書院和私塾村校都獲得了蓬勃的發展。


9.農業/手工業:


(1)水利田和梯田的開發,沿邊屯營田的開墾,擴大了農田面積。


(2)水田增加,產量進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很大,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3)南宋發明了「冶銀吹灰法」和「銅合金鐵」冶煉法;開始使用焦煤煉鐵(歐洲人在18世紀時才發明),是中國冶金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4)棉花的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綿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有了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


(5)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帶較為普遍地紡織棉布了。根據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房車、彈弓、織機等工具。


(6)南宋蠶桑絲綢生產,已形成了一整套從栽桑到成衣的過程,為明清的絲綢生產技術奠定了基礎。


(7)南宋地處江南,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而造船業較為發達,泉州、廣州等地都是當時的造船中心,能製造大型遠航海船。


(8)許多官窯隨著一起遷到南方,如著名的修內司官窯設於臨安鳳凰山下。


10.科技:


(1)南宋在數學領域有巨大貢獻。傑出數學家秦九韶撰寫的《數學九章》提出的「正負開方術」,比西方早500多年。另一位傑出數學家楊輝,編撰有《詳解九章演算法》、《楊輝演算法》等十餘種數學著作,收錄了不少中國現已失傳的數學著作中的算題和演算法。


(2)南宋宋慈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比西方早350餘年,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法醫學的基礎,而且被奉為中國古代「官司檢驗」的「金科玉律」,並對世界法醫學產生了廣泛影響。



1.時間:1271年—1368年?


2.第一任君王:元世祖忽必烈


3.其他重要君王:元成宗、元武宗等


4.建都:燕京,亦稱大都(今北京)


5.重大歷史事件:


(1)蒙古帝國西征或稱蒙古西征:是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 ,將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蒙古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蒙古第二次西征 即蒙古汗國的第二次西征,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窩闊台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 蒙古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西征),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統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


(2)建立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稱帝,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國號大元 。一年後,在劉秉忠規划下,元帝國建都於金國中原的大都。


意義:①結束了自五代十國以來,持續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開創了元、明、清三代的大一統中國,促進了各個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②加強了中國與國外的交流,中國一些重要的科技發明被帶到了西方。


③西藏正式歸入我國版圖,台灣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雲南設置了行省,我國今天的版圖在元朝基本奠定。


(3)宋元戰爭: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大蒙古國(1271年改國號元)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7年——1279年。與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處就是蒙古對南宋戰爭曾因中間內亂與南宋時戰時和,而蒙古騎兵也並沒有像對西夏一樣在南宋長江淮河邊疆一帶進行不斷地洗劫或襲掠。不過傳統上,仍認為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最後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


(4)至正新政:元順帝至正年間所行的改革。至元六年(1340年),元順帝支持脫脫髮動政變,驅逐權相伯顏,並以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次年,改年號為至正,遂進行政治改革。至正新政前後共有九年(1341-1349),前四年由脫脫主持實施,廢除伯顏舊政,昭雪諸王冤獄,恢復科舉(至元元年被伯顏廢除),撰修遼、金、宋三史,開馬禁和減鹽額等措施,對調整蒙古貴族與漢族豪強的關係、鞏固上層統治者之間的團結及加強文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後五年由元順帝親政,頒行《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定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舉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雖然新政有些效果,但未能根本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


(5)元末農民大起義:元朝末年,韓山童通過白蓮教宣傳、組織群眾。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韓山童被殺後,劉福通繼續領導起義。起義軍頭裹紅巾,稱紅巾軍。劉福通起義後,得到了各地的響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北方的「北瑣紅軍」和「南瑣紅軍」,濠州(治所在今安徽鳳陽西)的郭子興等;在南方則有兩湖、江西一帶的彭瑩玉、徐壽輝,浙東的方國珍和江北的張士誠等。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稱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改元龍鳳。此後,劉福通分兵三路北伐,沉重地打擊了元朝腐朽的統治。1358年,劉福通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迎來了北方紅巾軍全盛的時代。後來在元政府和地主武裝的鎮壓下,各路北伐軍失利,汴梁失陷,劉福通遇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底,韓林兒死,龍鳳農民政權消失。


元末農民起義歷時十七年,是繼黃巢起義之後的又一次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具有重大意義:它沉重地打擊了蒙漢地主階級,使北宋以來長期積累的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問題獲得了一次較大幅度的調整和緩和。在起義的過程中,大批奴隸得到解放,使元朝民族歧視政策所造成的一些落後的生產關係,如「驅口」的大量存在和手工業工匠身份降低等在起義中得到改良。這次起義在當時世界歷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6.政治:


(1)中央機構:


①中書省——廢除三省,只設中書省,統轄六部,其長官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所以元代中書省的職能相當於唐代的尚書省,負責具體執行。


②樞密院——掌管軍事。忽必烈前由怯薛長管軍事。1263年設樞密院,專掌軍務。長官由皇太子兼任,實際是虛銜,實責由兩名副使負。


④宣政院——兼管宗教和吐蕃政務。初忽必烈設總制院,總管全國佛教,1288年,吐蕃使臣在宣政殿朝見,故設宣政院理吐蕃事務;又元崇信喇嘛教(佛教支系),故二者合一。


(2)地方制度:


①行省制,省級最高機關是行中書省。是中國目前省級行政區劃分的雛形。?


②澎湖巡檢司,負責台灣及澎湖群島的事宜。


(3)監察制度:設立御史台,1268年初立,「為天子耳目」,右丞相兼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亟,侍御史。糾察百官善惡,諫言朝政得失。下設殿中司,主管朝廷百官;察院主管地方。


(4)軍事制度:


成吉思汗時實行千戶制,兵民合一,又設怯薛軍。


滅宋以後,忽必烈實行兵民異籍,把全國軍隊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


又根據擔負的任務和從屬關係不同,可分為兩個系統:


侍衛親軍——由怯薛、元初的武衛親軍發展而來,1264年設立,初分左右兩翼,又改左右中三衛,每衛萬人,由各地壯勇充任。環戍京師,由樞密院統領。


鎮戍軍——鎮守各地,仍稱百戶、千戶、萬戶,但為純軍事組織,要地由蒙人把守。由行省鎮撫掌管,統屬於樞密院。


(5)法律制度:


元朝建國後,很快便著手修訂本朝法典。先後修成了《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等法典,對維護其階級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今天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6)賦稅制度:


①整頓戶籍。


②北方的稅糧、科差。


③南方的夏、秋兩稅。


④諸色科稅及役法。


(7)選官制度:


這一時期學校教育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推廣蒙古文字及波斯文等民族語言教育,學校教育和科舉均受政局影響,其發展規模和連續性大受影響。科舉不興旺,且有明顯的民族不平等特點。學而優則仁的儒士集團受到冷遇,在官僚隊伍中占很小比例。


7.經濟:


(1)元朝政府十分重視商業,實行重商政策。對許多重要商品,如鹽、鐵(包括鐵器)、貴金屬、茶、酒、醋等,採取專利壟斷政策,或由國家直接經營,或將經營權轉賣給商人,國家抽分其利。


(2)元朝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將紙幣——鈔作為主幣來發行。


(3)自中唐以來逐漸衰落的中西陸路——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重新興盛。不僅舊有的交通線再次暢通,而且還開闢了一些新商路。


(4)海路貿易的興盛尤有過之。元沿宋制,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事務。其中泉州是當時東方第一大港,因生長刺桐樹,在世界上以「刺桐城」著稱。


8.文化:


(1)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長時間沒有舉辦科舉等。


(2)元朝文學成就的代表:元曲。元曲分兩種,一是劇曲亦稱雜劇。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劇作家有八十餘人,作品五百多種,今流傳下來一百六十多種。其中,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四大元曲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是名作。


元曲的第二種是散曲,即沒有念百和摺子(場況)的歌曲。


除元曲外,還有南方的地方戲——南戲,亦稱傳奇。


(3)元代繪畫藝術仍以山水畫為主。初有錢選,後有元四大畫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在技巧、含義方面均有創新。


元代寺觀宮殿興修較多,壁畫藝術也發展較快,壁畫家有朱玉、李時等人;雕塑家有劉元。


9.農業/手工業:


(1)設立專門管理農業的政府機構。如成立司農司,後改稱大司農司,派勸農官到各地考察農業情況。並以招誘逃戶,安置流民的多少,增加農業生產的政績好壞來賞罰地方官員。


(2)保護農田,招集流民,鼓勵開荒。


(3)大力開展軍民屯田。屯田主要是招募無業農民開墾荒地。


(4)興修水利。在中央設都水監,地方設河渠司,專門主持興修水利的有關事宜。張文謙、郭守敬在西夏故地,修浚唐來、漢延等古渠,溉田九萬餘頃。同時,還修築了其他許多工程。


(5)黃道婆創造新式紡車。


(6)景德鎮瓷器業在元代更為發展,成為專門生產進貢品的官手工作坊,政府設「浮梁瓷局」專門管理,以生產青白瓷為主。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出現青花瓷。


(7)礦冶業、印刷業也在宋代的基礎上恢復,發展。


(8)元代有三大農書:《農桑輯要》,元司農司編,是十三世紀前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


《農書》,王禎編,是一個從全國範圍來研究農業生產技術的巨著。


《農桑衣食撮要》,畏兀人魯明善著於1314年,按月令記載各族農事活動的專著,與東漢崔實《四民月令》相似。記事以十二月為線,以中原地區為主,包括西北地區的農牧經驗。


10.科技:


(1)郭守敬編定《授時歷》,比現行公曆早300年。


(2)朱世傑1303年著《四元寶鑒》,對多元高程方程解法的研究有獨到之處,比西方同水平早三百年。另值得注意的是,舊式籌算在元代為珠算所代替,數學進入了以珠算為主要工具的時代。


刷題鞏固


01


下列歷史情景可能發生的是( )


A. 秦始皇用蔡侯紙書寫詔書


B. 漢武帝深夜研讀《資治通鑒》


C. 唐太宗給吐蕃使者賞賜青花瓷器


D. 宋太祖令司天監用渾天儀夜觀星象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A項蔡侯紙是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的紙,不可能出現於秦始皇時期。B項《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不可能研讀。C項青花瓷最早出現於元代。D項可能出現,東漢張衡改進渾天儀,此後歷代皆有改進,宋太祖有可能使用。因此,選擇D選項。


02


下列事件不可能發生在南宋的是( )


A. 用《楊輝演算法》解決實際問題


B. 閱讀紙質版的「監本」


C. 研讀《本草綱目》


D. 使用焦煤煉鐵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編纂的,不可能出現在南宋。故選C。


03


下列歷史人物與其擅長領域對應錯誤的是( )


A.軍事∶白起、李靖


B.經濟∶桑弘羊、酈道元


C.天文∶張衡、郭守敬


D.藝術∶吳道子、顧愷之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李靖,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故A選項說法正確; 桑弘羊,西漢法家人物、專長為財政。酈道元,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家,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故B選項說法錯誤;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故C選項說法正確;吳道子,畫史尊稱「吳生」,中國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百代畫聖」。顧愷之,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故D選項說法正確。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


04


中國古代史上,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時間、朝代、統治者對應錯誤的是( )


A.公元前221年——秦朝——贏政


B.公元280年——西晉——司馬炎


C.公元589年——隋朝——楊堅


D.公元1260年——元朝——成吉思汗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隨後逐步消滅金朝、西夏、大理等國,1276年攻佔臨安,南宋覆亡。1279年消滅南宋殘餘勢力,全面佔領中國,結束了自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故本題答案選D。


不要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公務員考試網 的精彩文章: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一)

TAG:山東公務員考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