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車」推衛星、無人機滅火、「小眼睛」診斷大裝備……看航天人如何大開腦洞

「小車」推衛星、無人機滅火、「小眼睛」診斷大裝備……看航天人如何大開腦洞

7月1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屆創新創意大賽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行決賽,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出席。

本次大賽吸引了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八大科研生產聯合體和專業公司的60餘家科研機構、20餘家投資機構以及軍地300餘家企業代表參與,共有290個項目參加預賽,最終9個項目闖進決賽,航天熱解生活垃圾資源化、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智能自主導航操控機器人3個項目獲金獎

這些項目涵蓋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物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機器人、先進位造、無人機系統等多個領域,面向從近地到深空、從社會治理到日常生活的熱點與潛在需求,在社會各界,特別是政府、企業負責人以及投資機構代表等知識產權轉化對接方面前,展示了航天人開闊的腦洞、雄厚的技術實力和直面需求的意識,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對賽事進行報道。讓我們從決賽中展示的部分產品中,看看航天人的精彩創意:

在軌服務飛行器

把「老」衛星推「年輕」

通信衛星造價動輒十幾億元,繞地球飛行的時候,需要消耗燃料來保持軌道精準,一旦燃料耗盡,就會慢慢偏離軌道,終止服務。可在許多時候,衛星除燃料耗盡外,其它系統狀態都還好,讓他們「退役」豈不可惜?

本次大賽中,在軌服務飛行器設計方案首次公開亮相,它就像一台小推車一樣,能幫衛星返回原來的軌道,從而保持繼續原來的工作狀態,這就為運營商節省很大的成本

GIF

工作中的在軌服務飛行器

在軌服務飛行器還能夠根據需要,為多顆衛星提供服務。科研人員為其預設一些計劃、設計一些任務,它就像自動駕駛汽車一樣,自行飛到下一個衛星去服務。一台在軌服務飛行器為多顆衛星延長的總工作時間能夠達到十年以上。目前,在軌服務飛行器正在細化方案設計,工程研製大概需要兩年時間。

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

擺擺頭就能測出「大傢伙」

製造精度夠不夠

隨著我國大火箭、大飛機、大型船舶等大型高端裝備的發展不斷加快,部件的尺寸是否製造準確,姿態形狀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都直接決定著這些大型設備的安全和性能。如果沒法保證單個部件產品的質量,最終裝配在了一起以後,它的外觀外形、氣動特性等就沒法滿足設計要求。此時,精密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GIF

工作中的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

在此次大賽中,有一個個頭不大的機器人,它只需要擺擺頭,就能對大火箭、大飛機和大型船舶來進行精密測量。原來,這是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在比賽現場,它正在對一台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模型進行測量,通過頭頂的激光發射裝置,對目標進行掃描。它的測量精度,在2米的範圍上,可以達到20個微米,在50米的範圍上,可以達到0.3個毫米。它的高精度測量本領,將成為「大傢伙」們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

無人機載滅火系統

專治高層、擁堵地區火災

目前,我國3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越來越多,而傳統消防車噴水高度有限,一旦高層建築發生火災,很難快速阻止火勢的蔓延;同時,市區的交通非常擁堵,對於一些巷道,普通的消防車很難開進去。而航天人正在研發的無人機載滅火系統,就將解決這些地區的滅火難題。

GIF

無人機開展滅火作業

一旦無人機載滅火系統投入使用,消防員可在遠處,通過多架無人機,把整個大樓里的火逐步滅掉,從遠到近,從大到小。針對不同火情,無人機可搭載不同的滅火導彈。譬如,如果火場沒人,可以使用「爆灑」型乾粉彈頭,快速抑制火源;如果有人,則須使用柔性噴洒方式處理火源,並在作業前把防毒面具、防火衣投給受困人員,首先保證人的生命安全

複雜環境自主導航

讓機器人在鬧市中靈活穿行

目前,大部分導航機器人,需要提前在指定位置進行標記,或設定路徑,無法在複雜環境中實現自主導航。在此次大賽中,一個小機器人就能在人頭攢動的環境中自主地躲避障礙,自主尋路。原來,他採用了複雜環境自主導航技術,即便「眼」前的遮擋率超過了60%,人來人往無序走動,也可自主躲避、從容前行。

GIF

自主導航機器人穿行人潮無壓力

這種技術不僅將在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還將為我國未來的火星探測等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技術支持。原來,火星離地球非常遙遠,地面遙控操作難上加難。可如果火星車具備很高的自主性與智能性,就更容易在較惡劣的條件下穩定運行,完成探測任務。

在此次比賽中,還有基於北斗導航技術的智能眼鏡為司機提供行路便利,依託航天技術研發人體安檢儀,利用火箭留軌末級為生物工程、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提供搭載等項目。其中,許多技術已落地。闖入決賽的9項科技成果中,有6個項目當場獲得投資意向

據了解,自2012年啟動知識產權轉化應用促進工程以來,航天科技集團通過研究制定相關政策、設立重點支持基金、成立專業支撐機構等多種方式,推動航天技術向國民經濟領域加速落地。而此次創新創意大賽旨在進一步激活和展示航天科技集團創造的知識產權和取得的科技成果,使更多具有應用前景的航天科技成果助力經濟建設,實現軍民融合發展。

來源:《中國航天報》、央視網

文/趙聰

編輯/楊成

監製/黃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天報社 的精彩文章:

導彈故障:失敗類型多樣 用心可避免
箱底整體成形減少7條焊縫

TAG:中國航天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