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原來當時的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鴻門宴的由來少不了歷史中的兩個大人物,一是項羽,二是劉邦。具體的鴻門宴過程和詳情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史書和影視劇,又或者小時候坐在長輩身旁聽長輩給大家講過這個故事。自古多少人都說項羽在鴻門宴中不殺劉邦是導致其最終敗給劉邦的最大原因,其實這樣說是沒有細看過鴻門宴前後的事情,如只關注鴻門宴和後來統一天下的劉邦,那自然會這麼認為。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解讀那段歷史,而當時的項羽並不知道後來的劉邦做了皇帝,馬後炮誰都會說,當時的項羽並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就像現在我們沒法預示20年後會發生什麼一樣,不然或許今天看這篇文章的諸位都是個億萬富翁了,因為如果你有預見性,早早就去杭州找馬雲,以期待能和他一起搞淘寶一樣,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解讀馬雲,都說這人必然會成功,因為別人已經成功了你再去說,那不是馬後炮是什麼?
其實鴻門宴是真實歷史存在的,只不過故事的真實發展並未如影視和小說這般,而項羽也並非是思想單純幼稚的一個人,去看看歷史中的項羽就會發現,項羽這人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智商也不低,不然也不會做到統領者,那時的貴族子弟多如牛毛,為何只出現一個楚霸王?
能做楚霸王自有過人之處,至少時局的發展形勢他還是能夠判斷得出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為何項羽沒選擇在鴻門宴中直接殺死劉邦?
大家都知道項羽在鴻門宴之後,把天下分封成18路諸侯,之所以採取這種有點讓人聽後覺得十分詫異的方式,是因為對當時的情況不甚了解。了解那段歷史的都知道,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天荒的以雙方巨大的兵力差距以少勝多,以5萬楚軍打敗了多其8倍的40萬秦軍,在一番惡戰後攻佔了秦軍糧道,讓天下各諸侯震懾得不輕,於是被推舉做了具有30萬諸侯聯軍的大首領「諸侯上將軍」。
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後來所說的項羽持兵40萬。根據史書記載,諸侯聯軍的實際數量也就三十萬多點,加上項羽本部人馬5萬,哪怕在作戰過程中投降和戰死的合計,頂多也八九萬人,而此時的劉邦則是實打實的具有至少十萬人馬。因劉邦預想進關稱王,把函谷關這要口給牢牢封堵死,於是引來各路諸侯的不爽,所以在聯合起來把兵力交給項羽統領以達到震懾劉邦的作用。這其實就只為震懾劉邦而已,各諸侯並非真把隊伍交給項羽。所以項羽的40萬軍隊只不過是名義上的而已,實際上估計也就八九萬,或許還更少。
項羽之所以不敢動手,是因為自身兵力不足,這可以從劉邦以上廁的理由逃回軍營中後,項羽這邊的人就氣餒了可以知道,項羽的真實可用的兵力確實不及劉邦,不然以項羽40萬的兵力和懼劉邦區區10萬人。如果用自己的幾萬人去打劉邦,一旦彈盡糧絕,導致兩者兵力驟減,其它諸侯估計要坐收漁翁之利了。為何各諸侯不把兵權真的交給項羽呢?其實明眼人想想就知道,假如項羽能以40萬兵力絞殺了劉邦,那麼倒過頭來難道不會把他們給除掉嗎?在天下大亂之時,誰會把「護身符」交到別人手裡。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楚懷王雖然輪被傀儡,但是並沒有全力以赴的為項羽的軍馬提供完善的物質補給,打仗軍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糧餉跟不上,一樣沒多大的作用。我們看三國時期的各場戰役就知道糧餉的重要性,不然諸葛亮何苦六出祁山未能吞併曹魏。所以在沒有充足軍用物質的補給,對劉邦下手,並非明智之舉。
還有就是在天下大亂,各地諸侯拔桿而起,大家勢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更多的是制約彼此的勢力,使得大家的勢力都差不多,這樣大家猜更安全,假如哪方因弱小被消滅了,必然對另一樣的實力會大增,假如雙方實力不相上下,互相惡鬥,最後其它人坐收漁翁之利。這點可以從中戰國時期和西漢末年的到三國鼎立期間就能看出。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項羽並非把劉邦當做唯一對手,他們之間關係更像三國鼎立前期的劉備陣營和東吳陣營一般,既可是敵人,也可是盟友,所以,誰能預示出後來的劉邦能做皇帝呢?所以說項羽在鴻門宴中殺不殺劉邦並不能作為其最終敗於劉邦的最主要原因。


※崇禎廢除魏忠賢,那些貪污「贓款」都去哪了?文武百官:不關我事
※多爾袞為何不做皇帝,原來為了他放棄帝位,萬萬沒想到被他撅墳墓
TAG:橙雲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