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後悔沒聽劉備的話,若不重用此人,司馬懿早敗了

諸葛亮後悔沒聽劉備的話,若不重用此人,司馬懿早敗了

諸葛亮匯演識英雄,但是白帝城劉備臨死時,劉備告誡諸葛亮,有一位猛將可以用,但是不能重用。但是多年後,諸葛亮卻忘記,對浙源大將委以重任,結果讓蜀國損失很大。

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也就是一出祁山。以趙云為先鋒官,統十萬兵馬突襲祁山,安營紮寨之後,馬謖主動請令據守街亭,眾將都有異義。馬謖立下了軍令狀,並以全家老小的性命擔保,諸葛丞相怎好拒絕,遣王平為副將,給人馬三萬,據守街亭。

司馬懿率兵途徑街亭,心中十分焦慮。街亭四面環山,易守而難攻。當他聽到和可見馬謖的紮營方式時,仰天大笑:「大事成矣」。俗話說:「功高莫過救駕,計毒莫過截糧」。司馬懿先斷了馬謖軍馬的水源,又截了糧食。馬謖干著急沒咒念,將兵書的那一套用在了不對的情況,馬謖笑道:「兵法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遂率領眾將士,從山上向下衝殺,不料敵軍將山四面包圍。王平那時向馬謖要了五千軍馬,在山下紮寨,王平想去救馬謖的時候,自己也被大將張郃攔住。王平馬謖紛紛戰敗,匯合到了一處,魏延領兩萬軍馬前來搭救,勉強救出二人,他們打算去列柳城找高翔求救,高翔率本部人馬一萬復奪街亭,卻也無計於事。

馬謖回營之後,諸葛亮含淚痛罵馬謖。至於處斬馬謖一說,源於【三國演義】然而在【三國志】說法不一,看似十分矛盾,又有辨析,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戮謖以謝眾」。這是第一種說法,被諸葛亮殺了。第二種說法出自【三國志、王平傳】:「丞相亮既誅馬謖」證實了諸葛亮殺馬謖。第三種說法出自【三國志、馬良傳】:「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意思是馬謖被關進了監獄,病死在監獄。第四種說法出自【三國志、向朗傳】:「謖逃亡朗知情不舉」。這四種說法均出自三國志,看似十分矛盾,但是,調和統一以後,大致猜測:馬謖失街亭以後,心裡沒底,畏罪潛逃,向朗知道,但是沒有舉報,後來馬謖被捉拿歸案,諸葛亮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卻沒有立即執行,只是先關進了大獄,還不到行刑的日期,就病死在獄中。因此揮淚斬馬謖還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馬謖該不該殺呢?該殺是因為丟失街亭這一重要的戰略要地,不該殺,也可以說:「沒有不打敗仗的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是制勝之本」。

所以據易中天教授的說法就是:可殺可不殺。

然而諸葛亮為什麼要殺呢?既然要殺,那為什麼又「揮淚」呢?

首先在諸葛亮中已經寫到「戮謖以謝眾」就是說殺馬謖是為了平眾怒,起初眾將官都是希望魏延去擔這個重任,可丞相偏偏派了馬謖,馬謖還立下軍令狀,可偏偏又打了敗仗,這樣一來諸葛亮又怎還有理由不殺呢?其次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哭,其實諸葛亮是在哭兩個人。一是馬謖,其二是先主劉備。

諸葛亮哭馬謖,是因為和馬謖的私交非常好,據三國志種種記載,可以看出兩個人的關係並非一般。第二種原因,馬謖是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十分有名望。

而諸葛亮為什麼哭劉備呢?原來早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就交代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庸才,只會死背兵書,不會實用,是個紙上談兵的將軍。馬謖可以委任,但是千千萬萬不可以委以重任。當時諸葛亮連聲應允,可卻在派將之時忘了。因此悔恨不聽先主之言。

有詩嘆曰:紙上談兵幼常計,

空城一策瞞天計。

頓足捶胸悔恨時,

猶思先主卧榻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藍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朱元璋死後,其後代一個比一個沒用
這個家族守護明朝200年,老人勸其放棄,將領一句話讓其面紅耳赤

TAG:深藍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