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我就是想求求你,別再販賣焦慮了
願你能陷入與生活的熱戀中,自由去想去說去做所有喜歡的一切。——來自遙遠國度 @雲公子的烏托邦 永恆不變的祝福
我就是想求求你,別再追查印度葯了,行嗎?我病了三年,四萬塊錢一瓶的正版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葯,你們非說他是假藥。那葯假不假,我們能不知道嗎?那葯才賣500塊錢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這段台詞相信戳到很多人的痛點了,從而還延伸了各種版本的我就是想求求你,別再……
而我想說:我就是想求求你,別再販賣焦慮了。
《我不是葯神》火了,且成為了零差評影片,叫好又叫座。從影院出來,聽到觀眾的感嘆,第一句就是「還是得有錢啊!」
所以更大程度上,題材決定了他必然會成為一部大火的電影,因為他戳中了無數看不起病的人和沒有錢的人的痛點,而這一部分人,在中國,佔大多數。
影片中有句台詞: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看似帶著調侃,實際上卻是人們不願意提起的生活和社會的現實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中產這個詞被不斷提起,這一部分人對精神生活要求比較高,但實際上卻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支撐他們的精神需求。
所以這一群體被稱為隱形貧困人口,將錢都花在了追求精神享受上,表面光鮮亮麗,實際上很可能銀行卡的存款為0,甚至負數。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群,他們可能是工人、農民的後代,沒有上一代的積累,自己也沒有成為富一代,延續了上一代的貧窮。
好一點的,可能有個好一點的工作,但是拚命奮鬥想留在城市裡,高昂的房貸已經壓的他們踹不過氣。
多數人的生活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輕鬆愜意,他們經不起生活的任何波折,更承受不起一場大病。
所以當影片中那位病人阿姨說:我病了三年,四萬塊錢一瓶的正版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相信他戳中了無數這一群體的痛點,同時也讓這些患有「窮病」這一群體產生深深的焦慮。
因為這一「窮病」既然是病,他們也想得到醫治啊。
所以看完《我不是葯神》,除了電影散場後的一句「還是要有錢啊」的感慨外,更多人在想著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怎麼才能擺脫窮病,不再憂慮生不起病,住不起院,吃不起葯,擔心自身生病,孩子、老人生病。
然而,《我不是葯神》將現實血淋淋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卻沒能給我們醫治的良方。而「窮病」在中國不僅是現在窮,未來也會更窮。
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時有新聞爆出人工智慧服務員,人工智慧客服,人工智慧售票員,底層服務業工作人員隨時面臨失業,這一批人未來不僅會更窮,甚至生活都是問題。
在《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有這樣一個觀點:未來將由兩個階級組成,精英階級和無用階級,世界由20%的精英階級創造社會價值,而80%的無用階級則因為科技的發展,無活可干,無工可打。所以這80%的人無疑都是「窮病」攜帶者。
「窮病」已經不再是個人問題了,他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不能妥善的解決,這一「窮病」攜帶者,很可能會因為對生活、看不起病等現實問題的焦慮而爆發,而社會問題已經不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了,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出面解決。
《我不是葯神》影片結尾字幕顯示,格列寧這一藥物已經納入社保,也預示著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出面解決。
該影片是根據陸勇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因為這一事件,(在這裡不再詳述,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百度),國家將格列寧納入社保。
而《我不是葯神》的上映,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特殊的題材和所展現的社會意義。
如果能夠推動醫療保障的改革,讓「窮病」患者不再焦慮,相信這是《我不是葯神》帶給人們重要的思考。
而事實上,一旦國家對於社會保障方面加強了,窮便不再是一種病,它僅僅只是一種不同的生活狀態,吃煎餅果子還是吃法國大餐,在很多眼裡也只是價值觀的問題。當然前提是現實中不再有,看不起病這種「生」與「死」的問題。


TAG:雲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