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珠璣巷南遷姓氏源流——尤姓

珠璣巷南遷姓氏源流——尤姓

尤 氏 起 源

源流一

源於沈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沈氏族人,屬於因謚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觀點:五代之初,後梁皇帝朱溫於公元909年冊封武威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閩王,因審、沈二字同音,閩國境內的沈姓族人為了避諱,將沈姓去掉三點水改為"尢"姓(即尤的繁寫)。宋代李綱於《梁奚谷漫錄》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據福建尤氏族譜,首先避諱改姓之人名為沈誠,字思禮,生於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亂,其幼年時與親族隨王潮、王審知的民變軍隊南下進入福建,後為王審知女婿。公元924年護送王審知入京進萬壽節,後唐庄宗李存勖封其為駙馬都尉,他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諱閩王名字"審""沈"諧音,將沈姓去水改尤,成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但據史料查證王審知自公元885年入閩至公元925年離世,終身未返戰亂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審知墓志銘記載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無尤思禮。尤思禮為王審知女婿因諱改姓一說始現於距五代六百年之後的明代尤氏族譜,之後流傳甚廣,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禮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自古即有。據《後漢書·卷七十七》和《傅山全書·六卷》等所載,東漢時有尤來,漢人外孫的鄯善王尤還,龜茲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漢後被班超廢黜並遣送洛陽。又據西晉史學家陳壽所作《三國志》卷六十賀齊傳:(建安)二十一年,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齊與陸遜討破突,斬首數千,餘黨震服,丹楊三縣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東將軍。《三國志》卷五八陸遜傳:鄱陽賊帥尤突作亂,復往討之,拜定威校尉,軍屯利浦。上述這些尤氏均為五代前見諸史冊之人物,其中《三國志》記載的尤突最為重要,鄱陽秦時設縣東漢置郡,開化較早久為漢人農桑之地,不似江南內陸山區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陳壽書其為鄱陽民尤突,而未書為鄱陽越人尤突,但其後無世系可考。

另外以貴州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猶氏的觀點認為:尤姓並非起源於福建沈氏。在公元909年王審知據閩稱王、福建沈氏易姓為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史載山西壽陽尤氏崇仁、崇義、崇禮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總管之職,奉唐僖宗之詔督師征討南詔國佔領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複之後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鎮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縣誌與族譜可考其事迹,貴州尤氏現亦多奉尤崇義為祖。尤崇義長子尤朝覲的後裔之一尤道明,於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成為猶氏得姓始祖,所以猶氏亦將尤崇義奉為先祖。

源流三

源於仇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子仇牧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莊王姬佗六年(公元前691年),宋國傳位至第五任君主子共,即宋緡公。到周莊王十五年(宋緡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國在攻打魯國時,宋軍猛將南宮萬被魯國俘虜,後來經過請求,魯國才把南宮萬放回宋國。在史籍《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南宮萬遂以局殺愍公於蒙澤。大夫仇牧聞之,以兵造公門。萬搏牧。牧齒著門闔死。"後來,宋國用金錢賄賂陳國國君,陳國君主見錢眼開,又怕南宮萬之勇,遂使計讓婦人與南宮萬飲酒,待南宮萬醉了,以皮革裹之緊縛後歸於宋國。回到宋國後,宋國人亂刀相向,把南宮萬剁成了肉醬。

此事件之後,仇牧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仇氏。在春秋戰國時期,"仇"與"尤"二字音義相通,都是怨忿之義,因此亦有稱尤氏者,讀音作qíu,今讀作yóu亦可。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烏魯特蒙古猷佳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猷佳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ogiya Hala。

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猷佳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猷氏,尤氏讀音作yóu。

源流五

源於回族,出自伊斯蘭教《古蘭經》經名,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尤氏,大多出自伊斯蘭教《古蘭經》中經名的首音,元、明兩朝時期多取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尤氏。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權思等。

回族尤氏,讀音作yóu。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猷格理氏,滿語為Yiog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猷氏,尤氏讀音作yóu。

⑵.滿族佑祜魯氏,滿語為Iohulu Hala,世居英額(今遼寧清原)、嘉木湖(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後多冠漢姓為尤氏、佑氏,尤氏讀音作yóu。

源流七

源於赫哲族,出自黑龍江赫哲族尤可勒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記載:赫哲族尤可勒氏,亦稱尤克熱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kre Hala。赫哲族、滿族尤可勒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尤氏,讀音作yóu。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高山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尤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尤氏,世代相傳至今。

尤 氏 始 祖

聃季。又稱冉季載,姬姓,為黃帝後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駕崩後,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攝政。當時的三監(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是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在這次平叛鬥爭中,聃季立下大功。戰後,周公旦將這位有才華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將他封於沈,建立了沈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沈姓。五代時,王潮、王審知入閩,後王審知建立閩國,稱閩王。因沈與審同音,為避諱,沈姓去掉水旁,改稱尤姓,但念念不忘尤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為尤姓的血脈始祖。

尤 氏 分 布

尤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5%左右。

在北宋之前,尤姓族人寥若晨星,而北宋之後,尤姓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記載,宋真宗時,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江蘇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孫尤火育、尤耀,曾孫尤冰寮均名載史冊,該支尤氏屬於無錫雲松堂,千多年後,蘇南一帶仍是尤姓流傳的重要源頭之一。

到了元兵南侵時,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族人大舉遷移至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統治後,政治相對穩定,部分尤姓人亦舉家北上。其中,戰亂時,大批難民湧入相對穩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為人口稠密旳地區,明初政府為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50年間八次大規模遷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區,當中就包括尤姓,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尤姓人以福建-潮汕、江蘇兩地最多,而福建、潮汕亦因鄰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進一步遷徙至海外,並見於台灣、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帶,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來自潮州饒平;而在菲律賓創立超拼音編碼系統的尤扶西,則來自福建晉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遷徙路線。

如今,尤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福建多此姓,有傳福建尤姓約佔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福建戶籍尤姓人口有近六萬,比例約佔全國尤姓的百分之六弱。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省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山東臨沂尤姓亦多。

尤姓在今天的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灣,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清時福建及潮汕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揚帆東南亞者。因此尤姓進入台灣的一百大姓,也就不足為怪。

?

?

郡望之誤

?

?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百家姓》成書於南宋,作者按照宋時民間流行的看法編寫,沈氏出自周文王十子姬季載封地沈國,古沈國汝南郡沈氏宋時不聞於世,而其分支浙江吳興郡沈氏人才輩出聲名遠揚,故將與吳興與汝南皆列為沈氏郡望,進而認為沈姓改尤之後,兩郡順理成章成為尤姓郡望,此說存在嚴重錯誤:第一,吳興在五代十國時期始終歸屬於錢氏父子之吳越國,從未歸屬閩國,不存在有沈姓人為避王審知音諱改沈為尤的動機,吳興亦無尤氏源流的歷史遺迹。第二,思禮公及其沈姓親族傳說源自河南光州,雖地近汝南,但該支沈氏改沈為尤之時已離鄉入閩三四十年,遙距汝南二千餘里,尚且汝南時屬中原的五代政權並不歸閩,居留汝南的沈氏族人並無隨其避諱改姓之道理。

因諱去水改尤的福建沈姓人,無論是唐末自光州隨王入閩的汝南沈氏,還是更早或由浙遷閩的吳興沈氏,僅能於血脈上溯至汝南和吳興,不能因尤源於沈,而倒將汝南堂和吳興堂兩大沈氏宗祠當做尤氏宗祠,亦不能倒將汝南郡與吳興郡兩地沈姓郡望當做尤姓郡望。按照尤姓源於福建一說,郡望當屬泉州。

前往南雄路線指引

乘車路線:

線路(一):

自駕游的朋友:從廣州市出發,沿著京港澳(京珠)高速、廣樂高速公路往北京方向走約兩個小時,在韶關市曲江區馬壩互通轉入南(昌)韶(關)高速公路(G6011)韶贛高速段再走一個小時,就到了天下「廣府人」的故鄉——南雄市(車程約300公里)。

乘車的朋友在廣州乘坐長途客車直到南雄也行,車次很多;或者乘坐高鐵或火車在韶關站下車後,轉坐到南雄的班車(車次很多,25分鐘一班),到了南雄車站去任何一個景點都很方便,有公交車和計程車;也或者乘坐火車往深圳東---南雄(K6532)、廣州---贛州(K1666)、廣州---上海南(T170)等方向的列次在南雄站下車,有公交車和計程車到市區和各景點。

線路(二):

自駕游的朋友:從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贛州市市區出發,沿著大廣高速公路(G45)往南走,在南康市三益互通轉入南(昌)韶(關)高速公路(G6011)韶贛高速段,往韶關南雄方向行駛即可直達(車程約130公里)。

乘車的朋友:在贛州乘坐長途客車直到南雄,到了南雄車站去任何一個景點都很方便,有公交車和計程車;也或者乘坐火車往南雄---深圳東(K6531)、贛州---廣州(K1665)、寧波—廣州(K209)等方向的列次在南雄站下車,有公交車和計程車到市內和各景點。

南雄市旅遊公司微信號

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風景!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雄市旅遊公司 的精彩文章:

TAG:南雄市旅遊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