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造導彈的科學家轉型當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凌力因漸凍症離世

造導彈的科學家轉型當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凌力因漸凍症離世

逝者

凌力(1942-2018),女,生於延安,祖籍江西於都。196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電信工程學院無線電控制系,擔任七機部第三研究院第三設計部技術員。在從事導彈工程技術工作十餘年後,於1978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歷史和文學創作。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了《少年天子》《暮鼓晨鐘》《傾城傾國》《夢斷關河》《北方佳人》等長篇歷史小說及中篇小說、散文隨筆、清史研究等共500餘萬字。代表作《少年天子》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凌老師一路走好。」曾出演過電視劇《少年天子》中「靜妃」一角的郝蕾發微博緬懷原著作者凌力。這位一生沉潛史籍、辛勤筆耕的歷史小說家,因病於2018年7月18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在導彈研究和文學創作這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都有很傑出的成就,她真的讓人很敬佩,」7月20日,凌力的兒子曾旭輝告訴南都記者,母親由2014年確診為「漸凍症」後一直沒有好轉,在人生最後階段雖只能眨眼交流,但仍保持樂觀精神,一起看世界盃猜冠軍隊。

轉型創作爭議中進入人大清史研究所

1942年2月13日,凌力生於延安,祖籍在千里之外的江西於都。1965年,她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電信工程學院無線電控制系,擔任七機部第三研究院第三設計部技術員。

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從事導彈工程技術工作,多次進出導彈驅逐艦進行導彈發射遙測的尖端武器科研人員,後來會放棄專業,轉而從事文學創作。

在《深度對話茅獎作家》一書中,凌力如此解釋自己的轉向:「我選擇通信專業,是遵從父命。是歷史和生活把我逼上文學創作道路。」

參加工作不久,十年動亂突然開始,凌力認為,身處逆境,更應該研究歷史。在讀史的過程中,捻軍的英雄史實感動了凌力,由此寫作了描述清末捻軍的80多萬字歷史著作《星星草》。在投給出版社之前,凌力把這部作品送給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戴逸。

凌力從事文學創作前,曾是從事導彈工程技術工作的科研人員。

戴逸從史學角度肯定了這部作品,並表示可以接納她為清史研究人員。將一位不是清史專業畢業還寫歷史小說的作家調進研究所,戴逸看中的是她對史學的熱愛。

現就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歷史學者張宏傑曾在《我與戴逸老師》一文中提到此事。凌力調進去後,曾遭受很多非議,但戴逸一直認為歷史不是一門冷冰冰的學問,史學工作者也可以從文學工作者的想像力中獲得靈感和啟發。

「現在很多史學論文的問題是太枯燥難讀了,從字裡行間能夠看出,研究者對話題本身並沒有濃烈的興趣,又往往文學功底差,因此論文中不見神氣和文采,」張宏傑記錄了戴逸對凌力的欣賞:文史兼通的傳統,是中國史學的長處之一,在新一代史學研究者身上應該保持下去。

在兒子曾旭輝的眼中,凌力是一位好母親,也非常有才氣。「在導彈研究和文學創作這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都取得了傑出成就,她既聰明又刻苦,真的讓人很敬佩。」

小說寫作把寫人放在第一位

「歷史小說要寫的是所截取的那段歷史中可能存在的人和事,」這是凌力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凌力認為,史料是基礎,是不能逾的「矩」,而推理那些可能發生的是優質素材,最後是想像,靠遵循歷史可能性的細節來支持,不能生造。

「寫長篇小說,首先要把自己寫感動了,才能去感動別人,」這是曾旭輝曾多次聽母親表達的創作心得。

對於作家而言,寫作是一種修行。創作時的凌力專註認真,家人多次看到她默默流淚。「她創作一部作品是很耗精力和體力的,不光是用電腦打字,而是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其中。」談到母親創作時候的狀態,曾旭輝用了「沉浸」二字。

上中學的幾年,他每天都能看見母親出門去故宮博物院查閱資料。「除了要開會或特殊情況,基本上每天都去收集、閱讀、抄錄史料,早上往包里塞幾塊麵包、帶瓶水,就出門了。」

凌力憑藉《少年天子》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曾旭輝說,母親每部作品的創作時間都在五年以上。第一本小說《星星草》差不多寫了十年,先後改了七次。《北方佳人》不算收集材料,寫了八年。

「在求真的基礎上求美。」凌力每寫一部長篇小說,除去佔有和消化大量文字資料外,都要去實地考察、印證史料,獲得感性印象。

1987年至1992年,凌力為了創作康熙系列小說,先後去了新疆、雲南、湖南等地考察。在昆明,她去了吳三桂絞死南明永曆帝的舊址。在新疆,她顛簸天山南北,寫出反映當代生活的中篇《失落在龜茲古道的愛》和短篇《追尋成吉思汗的後代》。

在這種忘我的狀態之下,凌力寫出了《少年天子》,在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是一部描繪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順治的長篇歷史小說。有讀者如此評論這部小說:「把順治皇帝寫成了一個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他有執拗,有乖戾,也喜怒無常。」寫人,正是凌力在寫作時最看重的一點。

鄧超和郝蕾曾攜手出演《少年天子》改編的同名電視劇。

在《星星草》出版後,凌力聽到不少評論,其中最令她震撼的一句話是「文學是人學」。當時,她已調入人大清史研究所,正比較系統地研讀清代歷史,很快順治這個人物讓她產生強烈的感應。「他有獨特的性格命運,跌宕起落的情感經歷,通過他能映照出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我要試著把寫人放在第一位!」凌力還未下筆,就想好了書名——「少年天子」。

「茅盾文學獎對於我,完全意外,那天一大早,人民日報社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說我得獎了,我還以為是開玩笑,不相信。」在《深度對話茅獎作家》一書中,凌力稱自己對當年獲茅獎頗為意外。

「一路走好」,演員郝蕾微博悼念凌力。

意外之外的產物是,《少年天子》在獲獎兩年後被改編為由鄧超、霍思燕、郝蕾等主演的同名電視劇,為更多人熟知。曾在劇中出演過「靜妃」一角的演員郝蕾,也再7月19日發微博緬懷:「凌老師一路走好。」

最後歲月

得了「漸凍症」仍看世界盃

為了續簽《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的出版合同,人民文學出版社《少年天子》的責編胡玉萍2014年10月26日來到凌力家中。進門後,凌力坐在椅子上抱歉地說,「我不能站起來迎接你,是因為站不起來了。」雖然已聽聞凌力身體抱恙,但胡玉萍沒有想過病情竟如此嚴重。

凌力講述了自己的發病過程:一次走到街上,不小心摔倒,本以為可以自己爬起來,但努力了幾番,卻不行,後來去多家醫院檢查,本以為是腰腿的老年病,最後被確診為「漸凍症」。

「說這話時,她沒有沮喪,沒有流淚,也沒有沉痛,是微笑著敘說。當時,我就感嘆她對待疾病的樂觀與心態,」胡玉萍告訴南都記者,即使患病,凌力還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首先發作在腿,不像有的人從大腦、語言、吞咽開始。

2014年確診後,凌力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日夜在旁照顧的曾旭輝將母親遭受的病痛看在眼裡。哪兒也去不了,不能行動,曾旭輝說,母親到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連一個手指頭尖都動不了,只能轉動眼球、眨眨眼,連點頭搖頭的能力都沒有。

「但她十分堅強,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曾旭輝回憶,在凌力臨終前,2018年世界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她也很喜歡看體育比賽,籃球、排球、足球都喜歡看,雖然當時已經動不了了,但還是希望我能給她看。」

在醫院的最後這段日子,曾旭輝每天早上舉著手機,將世界盃的比賽集錦播放給凌力看。最後的三場比賽,他讓母親猜哪支隊伍會贏,凌力居然全都猜對了。

「她雖然嘴裡插著呼吸管,但知道結果後,還露出那種有點頑皮又有點得意的笑容。」母子二人的交流,全通過問話和眨眼反饋來完成。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寫:南都記者 張雅婷

圖片:網路資料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荷槍實彈、出動廂式警用客貨車並全程錄像,都是為了除掉TA!
OPPO FindX、vivoNEX鬥法,相機升降速誰更快?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