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貴州,尋找最有詩意的大暑……

在貴州,尋找最有詩意的大暑……

點擊「梧州旅遊」可快速關注

節氣是中國人的詩意生活,是我們對季節的感知,是先民們對自然科學的不倦探索,這一次,我們在感知季節的同時,以自然科學與自駕旅行的方式發現中國的24種不同面孔。

大暑,炎熱之極也

大暑熱於小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時候,正是副熱帶高壓肆虐之時,副熱帶高壓內部盛行下沉氣流,來自赤道的暖性氣團下沉,加劇了空氣的增溫,這也就是為什麼夏天會更加炎熱的原因。而此時由於太陽直射北半球的升溫作用疊加,大暑已經是一個全國大部分地區暑熱難當的時節了。

說到暑熱,不得不提的就是伏天,所謂伏,是指隱伏避盛夏的意思。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伏日的開始,在2018年,伏日開始於7月17日,從7月17日到7月26日正是初伏。

我們的大暑旅行,正是在避暑山莊之外,發現真正的清涼夏宮,在這個被稱為伏月及荷月的時節,向著「此處不知人間有塵暑」的所在前進的。

DAY1

發現大暑,在貴州之心

安順-黃果樹瀑布-安順-天龍屯堡-貴陽

約180公里 3小時

在貴州的安順,正是與螢火蟲及大雨相會的最佳去處,大雨的時常出現就導致了水量的增加,每年此時,黃果樹瀑布就開始了它最璀璨的表演,其氣勢磅礴,而又水霧迷濛,在陽光照射下時有彩虹出現,變化無窮,令人讚歎。徐霞客曾經用「揭珠崩玉」來形容黃果樹瀑布的壯麗之美,可謂是字字珠璣。

而「腐草為螢」則是與「大雨時行」息息相關的物候,「腐草為螢」是對於螢火蟲出現的解釋,在先民看來,螢火蟲是由夏秋季的腐草變化而來,直到南宋,螢火蟲產卵於腐草之上然後孵化成蟲的事實才被發現。

螢火蟲的生存環境與水密切相關,通常只在有山有水且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生存,黃果樹瀑布附近的林地中,正是它們的樂園,通常的認知中,山水環境的污染是導致螢火蟲消失的重要原因。

黃果樹瀑布,是安順最為有名的景觀,然而來到安順,不能不了解的則是這裡曾經是貴州中心,因為地處要道,自古以來,從中原進入雲南必經安順,所以安順被稱之為「滇之喉」,而又因為安順是黔中重鎮,也是曾經的貴州的經濟貿易中心,所以這裡也是「黔之腹」。

攝影 / 火龍

如今貴州的中心雖然已經轉移到貴陽,但曾經擁有「夜郎文化」及現在「屯堡文化」的安順,卻始終是貴州文化最絢麗的所在之一。

而這些服飾的主人,則是600餘年前大明光復雲南所留下的屯兵後代,在通常的說法中,屯堡人駐紮此地後少與當地少數民族交流,所以600餘年前的文化得以被完整的繼承,然而與橫斷山地區因為大山與峽谷斷絕東西往來而造成的文化隔離與保護相比,安順作為交通要道,實際上並不存在文化隔離與保護的條件,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中國獨一無二的大明衣冠之地呢?

這,或許正是我們發現之旅最為重要的收穫之一,通過節氣文化的發現與追尋,而尋找到另外一種文化與文明的歷程。

DAY2

在荷月伏日尋找人間暑都

貴陽-石板鎮-花溪-樂業

約320公里,5小時30分

在大明衣冠之外,天龍屯堡另一顯著的特色正是以石板為材料的石板房,石板房並不是天龍屯堡的特色,實際上在多山地區,就此取材往往是常見的事情,如雲南、陝西及河南都有石板房,石板房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傳統的土木建築材料的缺乏或石板材料的物美價廉而做出的優化選擇,只不過在天龍屯堡,最初石板房的出現更多的是以防禦工事的性質存在。

在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維度越高,日照越長,維度越低,日照越短,貴陽在雲貴高原之上,海拔1100米左右,高海拔,低緯度,造就了涼爽的氣候可能,在大暑時節,貴陽平均溫度在22到24度,而又因為此時多雲陰雨較多,造成紫外線強度極低。

在中國氣象局提供的中國避暑目的地最熱平均溫度統計中,我們還可以發現,貴陽最熱月的平均溫度與高山避暑聖地廬山相當,並且低於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唯一勝出貴陽的也只有春城昆明了,然而在氣象學意義上,昆明春秋相連,實際上並沒有夏天,所以貴陽是當之無愧的避暑之都。

然而說起花溪,實際上更為有名的是花溪牛肉粉,但在大暑時節,在熱辣的牛肉粉之外,花溪還有一種食材,是非常值得一試的,那就是蓮子,相傳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莊總要吃上一碗蓮子粥,喝上一杯荷露茶,以取清涼解暑之意。在大暑時節,重溫故俗,清涼在口,正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如帝王般的享受。

DAY3

夏宮,不知人間有塵暑

樂業-大石圍天坑

約22公里,40分鐘

在古代,無數的君王都為自己建造過夏宮,其中最為著名者,正是承德的避暑山莊,然而當我們從花溪出發,沿著銀百高速前行,轉至S206省道後,就會發現另外一種巧奪天工的夏宮,那就是天坑。

天坑,是由中國人定義並得到世界認可的喀斯特術語,至今世界上已經被確認的天坑達78個,其中2/3分布在中國,其中之翹楚正是樂業的大石圍天坑。

天坑是如何而來的,這即是天坑的本源問題,也是為何天坑內的溫度要低於外界的原因解釋問題。天坑是形成於碳酸鹽岩的喀斯特地貌,分為侵蝕天坑和塌陷天坑。其中侵蝕天坑是由於外部水源從地表集中沖蝕形成的,它一般分布在地面極少可溶性岩層出露的非喀斯特區域,所以在坑口的外圍基本找不到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塌陷型天坑,是與地下河密切相關的,地下河溶蝕、侵蝕可溶性岩層後,首先形成的正是喀斯特地貌的另外一精彩存在──溶洞,溶洞內少有空氣對流,不受地面日照及大氣變化的影響,因此趨於恆溫恆濕,由此夏天較外界更加涼爽,而冬天則更加溫暖,這正是襁褓中的天坑。

攝影 / 李冬冬

而當地下河繼續作用,在特定的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下,溶洞就會發生崩塌,也就是形成了天坑,而天坑的最終命運則是退化,當天坑四周的崖壁繼續崩塌,而地下河的搬運能力無法清除崩塌殘骸之時,天坑就會被漸漸掩埋進而不復存在。

攝影 / 李晉

自駕TIPS

貴州多山,山間行路,過彎極多,是體驗發現神行的主動動力傳輸系統沉穩流暢的過彎感受的好機會。

大暑時節,大雨時行,發現神行的涉水感應系統將會是旅途中的得力助手,最大涉水深度可達600毫米,溪流、淺灘或涉水的泥濘之地都可以放心前進。

前往天坑探索,需要使用SRT單繩技術實現速降,頭盔是安全探索的必備裝備,切記切記。

發現中國24節氣,不僅僅是發現節氣本身的含義,更是以自然科學的有趣角度,以自駕旅行的親身體驗方式,尋找節氣背後的秘密與故事,以一場旅行,發現24節氣,也發現人生中最為難忘的發現旅行。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暑 的精彩文章:

大暑,夏日正伏天,清風解煩暑!
明日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來了

TAG:大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