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踏匈奴,漢軍身體素質怎麼樣

馬踏匈奴,漢軍身體素質怎麼樣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王維

在數千年歷史上,戰功赫赫的將軍不在少數,但像霍去病這樣的青年成名被封冠軍侯,戰功全是為國開疆而不是內戰,平滅外部大敵的大將軍屈指可數。對霍去病的功業,大鼎叔也覺得語言很蒼白,不如用詩佛的詩向他致敬吧。

霍去病在生前就是騎著這匹馬征戰廝殺,創下戰功的。石馬即是霍去病的象徵。它高1.68米,長1.9米,形態軒昂,英姿勃發,一隻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執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難臨頭的神情。工匠把馬踏匈奴人這一壯舉雕琢在花崗岩上,意味者大漢帝國強盛不可撼。馬的腿、股、頭和頸部被鑿刻了較深的陰線,使勇敢而忠實的戰馬躍然而出,像紀念碑一般持重圓渾。這尊雕塑把圓雕、浮雕、線雕等傳統手法結合一體,既生動、凝練,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有雕刻藝術之美。

霍去病墓前石刻在陝西茂陵,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它是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讓當時的能工巧匠雕刻的雕像;也是漢武大帝陪葬墓群中的一個,霍去病果然深獲聖眷。

今天大叔不想講大家都知道的,比如那些漢武帝為什麼要打匈奴和怎麼打匈奴的故事,講講當時流傳的一句話,叫「一漢敵五胡」。就是一個漢朝士兵,要打五個匈奴兵。跟我們腦海印象中不同,漢代的漢朝士兵,是在各方面都碾壓匈奴的,且不說漢地發達的手工業讓漢朝士兵的盔甲和弓弩兵器質量都遠超北地草原,就算身體素質,漢朝士兵都遠遠好於匈奴人。

人的身體素質,肯定是要看吃的如何,這是最主要的,如果三餐不繼,肉也吃不到,身體好不到哪裡去。一般人都會認為,草原游牧民族嘛,羊多牛多,肉也多,所以吃的肯定比以種地為生的中原民族好,他們的身體也更結實更強壯,在電視電影里,胡人無比強壯彪悍,個個都是大塊頭粗胳膊。

事實真的是這樣嘛?我們來看記載。

根據多位人類學者的研究,歷史中的殘酷真相是:古代牧民吃不起肉!至於牧民以肉食為主,是文人們的浪漫想像。現代牧民能盡情吃肉的原因,是畜牧技術、獸醫技術的大發展。在古代,如果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便無法維持游牧的生計。因為牛羊是他們的生產資料,除了少數貴人,一般牧民根本吃不起自己養的牛羊。

由於古代放牧技術很低下,在同樣面積的草原,蓄養的牛羊遠遠比不上現代,為了維持營生,牧民們很少吃肉,他們多利用的是毛和乳製品,然後配上採集和種植的糧食,才能勉強維持下去。只有當人克制住吃掉自己放牧的動物,而改以食乳,游牧民族才得以出現。

牛羊是本金,乳製品是利息,如果天天吃本金,沒幾年就沒東西可吃了。

而且草原上,看上去牛羊挺多的,其實牲畜非常脆弱,一場雪災就會讓游牧之家血本無歸,如果你看到游牧之家開始大量吃肉,其實不是說明他們生活好,而是正處在崩潰邊緣——牛羊都凍死了,吃一點算一點吧。

雪災對草原是滅頂之災

清代學者趙翼在他的《檐曝雜記》中記載了蒙古牧民的自述:「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我等貧夷,但逢節殺一羊而已,殺羊亦必數戶迭為主,到而分之,以是為一年食肉之候。」逢年過節才殺一頭羊,並且還是各家分著吃。

所以,牧民是不能隨便吃掉自己的牛羊的,他們除了製作乳製品,還要採集、狩獵、甚至種地。因為狩獵的效率,還不如放牧。採集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野菜、菌菇、野果都是牧人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女人和小孩從事這項工作。除此,他們還在能夠種地的地方進行農耕。史書里多處有這樣的說法:「匈奴復使四千騎田車師」、「遣左右大將各萬餘屯田右地」等等。當然,他們的技術非常低下,經常是春天在一地播種完就游牧離開了,等秋天回來收,能收多少算多少,愛誰誰。

除了游牧民族裡的上層,大多數牧民,就是過著這種填肚子都困難的境地。相比之下,南方農耕民族的條件,就要好太多了。

從生產效率講,農耕比游牧效率高很多,從本金來講,土地是不會消失的,只要有土地,農民就能過上富足的生活。漢初地多人少,到漢武帝時,總人口也不過3000萬,每戶分得的土地能達到100畝之多。加上鐵器,水利,畜力的應用,漢代平均畝產能達到三石,也就是大約180公斤。 (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志》。三十斤即15千克為鈞,四鈞為石,因此一石就是60千克)。這種產量,足已讓漢帝國實現一人耕作四人食的水平,勞動生產率遠遠超過同時期歐洲,到文藝復興後才被超越,而畝產量直到工業革命都是領先的。

因為有足夠的糧食,養的牲口也多,鹽鐵論里記載「原馬被山,牛羊滿谷」,普通人家則可以: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這些牛馬都可以在草料之外加點糧食,而當時匈奴人還沒認識到馬匹不能只靠草料,還需要加糧食和鹽的水平,漢馬比匈奴馬素質要好很多。漢代士兵根據馬糞,就能判斷是哪一方的馬匹。

除此之外,漢人還飼養多種牲畜補充肉食,牛羊豬雞魚,漢人還有個重口味食譜:愛吃貓頭鷹。

如果說到吃肉的數量,漢簡記載,當時的人經常拿糧食換肉吃,大約1斗米可以換一斤肉,按照前面談的畝產,不需要上等家庭,中下家庭拿出年產10分之一,就能讓吃肉的數量達到現代農民的水平。

而漢代士兵的待遇,又高於普通農民,所以從身體素質來說,漢人遠遠高於游牧匈奴人。加上勞動生產率換取的金屬裝備-長矛鐵甲弓弩,在漢朝的時候,一漢敵五胡,是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的。史記中的李陵之戰,匈奴帝國發舉國之兵圍攻李陵五千軍隊,也就是在李陵部箭盡糧絕的時候,才迫使李陵投降。

大鼎叔講的歷史有意思吧,我們下次,講膾炙人口的三國,好不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賞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博賞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