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川美教授「盲寫書法」惹爭議 這是藝術嗎?

川美教授「盲寫書法」惹爭議 這是藝術嗎?

近日,繼「射墨書法」事件在一片爭議聲中廣為傳播後,一段四川美術學院某教授「盲寫書法」的視頻在網路上迅速擴散,引發公眾的又一次集體質疑。

根據視頻資料顯示,一位「大師」側對宣紙,肆意揮灑手中筆墨,自信果勇,一氣呵成,一幅「大師級」的「書法」作品就此出爐。

GIF

GIF

此視頻瘋傳網路,「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新京報」等各大官方微博都有報道!筆者起先以為是哪位同志在做「娛樂視頻」,結果查閱之後才發現,視頻中這位「書法大師」竟然是一位「兩江學者」,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這位川美教授,你又亮了!

面對公眾的質疑:這不是書法,而是「塗鴉藝術」、「行為藝術」。該教授在接受北京時間記者採訪時強調:「它具有行為藝術的特點,但是它針對的還是書法。西方人從書法裡面發展出了世界性的藝術,書法在中國還是傳統的藝術方式,我們慣常理解的書法就是寫字,書法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就成為一個「死」的東西了,書法怎麼能夠變「活」,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應該是個什麼樣子,這就有各種可能性。藝術本身就是個另類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造出一種方式呢?」

該教授說:「一個天才的東西是不能教的,學生學會了就沒有意義了」,他還說:「書法一旦失去了它的可讀性,它就變成了一種抽象形態了,抽象藝術實際上是最難的。有人覺得亂畫還不容易嗎?亂畫是很容易,但是你要亂出不一樣的圖式來,這是最艱巨的一項工作。」

堂而皇之,振振有詞。怕是倉頡、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歐陽詢、趙孟頫等造字的、寫字的大家聽到後要從墳墓里跳出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迴應這種「盲寫書法」更是直言:「這不是放棄控制,是放棄治!「

王羲之《蘭亭集序》

我們老祖宗創建文字,是為了講明書意,記錄事件,傳播文化的。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歷經數千年,從單純的文字功用變為書法藝術。而書法藝術,是建立在書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的。中國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一文中,充滿激情地說:「所以中國人這支筆,開始於一畫,界破了虛實,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 中國的漢字書法之所以成為一種藝術,離不開「筆法、結構和章法」這三大要素,正是因為有著這三點,才使書法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柳公權《蒙詔帖》

誠然,書法藝術「有諸於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是書法家主觀世界的表現,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再現。書法也的確是個人情感的一種表達,正如西漢末年的大文學家、大哲學家揚雄在《問神》一文中指出:「書,心畫也。」東漢書法與書法理論家蔡邕也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但是,我們必須還要強調,書法書法,要有書也要有法。書是線條之美,法是規則。書法絕不是亂塗亂畫,而是基於對文字深刻的理解與敬意而肆意流淌的筆韻,如果完全脫離了文字本身,就已經不再是書法了。

張旭,被譽為中國書法「草聖」

筆者以為,我們不應當反對書法藝術的創造與創新,對於新鮮的事物,應當保有理性和尊重,認真看待事物發展的與時俱進。但這些是有前提的,即藝術的「抽象美」不應當拿來作為借口去扭曲書法藝術價值本身,個人的藝術觀點也不應該破壞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尊重。說白了,這種「盲寫書法」塗塗抹抹、自娛自樂可以,大呼特呼「書法藝術」就未免嘩眾取寵,過猶不及了。(圖源網路)

編 輯:秦 晴

審 核:彭 攀

簽 發:馮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善德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善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