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代皇帝為什麼普遍「不靠譜」?

明代皇帝為什麼普遍「不靠譜」?

GIF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張宏傑

明清兩代帝王素質相差極大。

清代帝王普遍勤政。他們的生活起居,一生中大都如鐘錶般有規律。一個朝鮮人曾記下了乾隆幾如固定模式的起居:卯時而起,進早膳,然後看文件,召見公卿大臣們討論如何處理,一直到中午。晚膳後還要繼續處理沒看完的公文,或者讀書寫字做詩,一直到睡覺時分。

從登基到離世,乾隆基本上都是按這個日程生活,六十多年沒有變化。(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喬治·馬戛爾尼於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

即使到了晚清,皇帝雖然能力不足以應付劇烈變化的局勢,但是起碼能做到按時上下班,每天都要召見大臣,探討政務,及時處理文件。

而明朝則完全不同。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特點是大都很懶,而且有社交恐懼症,不願意與大臣見面,只通過太監居中傳話。

其實從明代前期堪稱明君的宣德皇帝開始,就已經依賴紙上辦公。《翰林記》記載:「宣廟時,始令楊士奇輩於中外奏章,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中易紅書批出,上或親書或否。及遇大事大疑,猶命大臣面議。議既定,即傳旨處分,不待批答。」「凡每日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秉筆內官遵照閣中票擬,用殊筆批行。」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1425年-1435年在位,年號宣德)即位之後,隨著明初國家安定,對外拓展轉為守成局面,宣宗將儒家「游於藝」的文化活動與鞏固統治相互聯繫,他經常率領文武大臣巡邊狩獵,並從事各種文武藝事、休閑娛樂活動。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不過,他也開啟此後宦官干政的局面。

什麼意思呢?即宣德皇帝不再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樣,每天接見大臣,當面討論問題,而是把所有奏章交給內閣學士去看,看了後寫出書面處理意見,經太監交到皇帝手裡。皇帝挑著看幾篇重要的,同意就用硃砂筆批上「照行」兩個字,不同意就否決。其他不重要的,一律讓太監們幫著看,一般是太監們代替皇帝用硃砂筆批上「照行」兩個字。然後再由太監交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不用見到大臣,而是通過文字往來。每天需要親自處理的事情也大大減少,可以騰出大把時間來逗蛐蛐,因此被稱為著名的「促織天子」。只不過在宣德年間,「及遇大事大疑,猶命大臣面議」。意思是遇到重大事情,還會召大臣當面商議。

《明宣宗行樂圖》局部——投壺,明人商喜繪,故宮博物院藏。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們越來越「怕」見到大臣。明憲宗朱見深登基之後,從來不召見大臣當面商量事情,如果需要交流的話,只派太監去傳話。直到他當了七八年皇帝,成化七年底,大臣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集體批評他「未嘗降顏一接臣下」。他才破天荒地召見了一次大學士,但是只談了三五句話就匆匆了事。「帝自是不復召見大臣矣。」

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在位十八年,召見群臣一共不過一兩次。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早年還很振作,但是後期也懈怠起來,「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從嘉靖十九年到二十一年六次視朝,二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這二十四年里只有三次朝見群臣的記錄。」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即位整整三年後,還沒有與任何大臣見過面。甚至沒有人知道他長什麼樣。至於明熹宗在位七年,更是一次沒有召見大臣,一切事情全都憑魏忠賢作主。

當然最極端的還是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對於大臣們送上來的奏疏經常不予理睬,放在宮中,既不批示,也不發還。(上刻「大明萬曆年制」的御用毛筆。)

第二特點是明朝皇帝大都非常任性,起居無節。

最典型的是第十位皇帝明武宗。他不光是明史上,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他性格比較外向,不怕見大臣,但是他有一個特點,睡懶覺。歷史上歷代皇帝都是早上上朝,他卻經常到黃昏才上朝,但是百官得按規定清早就趕到,因此他們每次都是從早上等到傍晚。有時候他還讓大臣白等一天,比如正德九年有一天,大臣們一直等到一更初(晚上七點多),皇帝突然派人通知「免朝」,白等了一天。正德十一年 (1516 年 )元旦,文武百官來拜年,但是一直等到傍晚五點多,典禮才開始,散朝時候已經半夜了,近千名官員一天都沒吃飯,急著出宮,在宮門口釀成踩踏事故,導致一名站崗的趙姓將軍被踩死。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年號「正德」),追求解放,為人嬉樂胡鬧,荒淫無度,施政荒誕不經,任內暴虐無道,宮中內璫亂政,宗室叛亂四起。然而另一方面,他為人剛毅果斷,凌遲處死宦官劉瑾,平定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在應州大捷中打敗達延汗,是個世間少見、評價兩極的皇帝。

另外一位皇帝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他的任性也很有名。他是明朝皇帝中最倔強的一位,作為外藩入承大統的典型,偏要違反禮制規定,尊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和全體大臣們爭執了長達三年半時間,稱為「大禮議」。後來又沉迷道教,乾脆搬出了宮城,住到了西苑的萬壽宮,專心修道,追求長生不老。

第三個特點是明朝皇帝大都有自己突出的業餘愛好。

他們只願意享受皇帝的權利,不願意承擔皇帝的義務,通常把皇帝的職責視為累贅,不願意上朝,以期更多時間沉迷於自己的業餘愛好中,不能自拔。宣德皇帝愛玩蛐蛐,明憲宗酷愛戲曲,明武宗喜歡馴獸,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明熹宗則是著名的木匠皇帝。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的明十三陵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分別是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因此,總體看來,明代皇帝和今天的「宅男」很像,一天到晚愛宅在深宮,害怕與人見面,過分依賴「線上」交流。同時自我管理能力很差,無法有效規劃和控制自己的時間,也無法直面自己的人生責任。

明代皇帝的這些問題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失敗。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以後的系列文章中會進行詳細分析。

(作者是歷史學博士,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百家講壇》特邀主講嘉賓。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等著作。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7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人人都會犯的五種簡報錯誤
能力,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