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慧眼識珍——醬釉降龍伏虎瓷蒜頭瓶,從生活到藝術

慧眼識珍——醬釉降龍伏虎瓷蒜頭瓶,從生活到藝術

各位看官,歡迎回來!上期我們講到,東漢晚期,成熟瓷器在越窯誕生。越窯最為人熟知的是青瓷,當然越窯燒制的不只是青瓷,也兼燒黑釉醬釉器。這可以說是高溫顏色釉的開端。

高溫顏色釉指以鈣釉(灰釉)和鈣鹼釉(鹼灰釉)為基礎,在超過1250℃的條件下燒制而成的瓷器。

東漢成熟青瓷的成功燒制標誌著高溫顏色釉的產生。儘管、黑、看起來顏色多樣,但其實這些瓷器在燒制時的發色元素均為,其成色受燒成溫度、火焰氣氛、燃料、天氣、窯中位置等多方因素影響,彼此之間也會相互影響。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醬釉降龍伏虎瓷蒜頭瓶是東漢中晚期窯址和墓葬中常見的醬釉

東漢 醬釉降龍伏虎瓷蒜頭瓶

出土時間:1978年

出土地點:鄞縣麗水公社山西大隊計家埠

現藏地點:寧波市鄞州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這件瓷瓶器口呈蒜頭形,細長頸,扁鼓腹,稍內凹底。頸部和上腹部堆塑人物和禽獸,頸上部堆塑飛鳥和龍頭,中部有一人昂首倒置正從高空驚險下掛,另一人正攀援向上,上腹部二人各擒一虎,有一鳥引頸長鳴。胎呈暗紅,胎骨堅硬而緻密,施釉不及底,釉為醬色,深淺不一,腹上部和頸下部飾有弦紋。

人物 龍虎

飛鳥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顏色釉,色如柿黃或芝麻醬。醬釉瓷器在漫長發展歷程中,因時期、地域、窯場不同而不盡相同,自成體系。

醬釉瓷器的發展

醬色釉早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現, 但真正成熟則是在東漢晚期。這一時期的墓葬和窯址中發現了較多醬釉瓷器,如浙江慈溪出土的東漢醬釉五聯瓶。

東漢 越窯醬釉五聯瓶

兩晉時期醬釉瓷器燒制質量有所提高,但燒制仍主要限於南方地區

南北朝時期,隨著窯口增多,燒造地域也不斷擴展。據資料推測, 河北磁縣北賈璧窯是最早燒造醬釉瓷器的窯場, 為北方醬釉瓷器的繁榮拉開了序幕。

西晉 醬釉雙系罐

宋代是醬釉瓷器發展的黃金時期,南北各地瓷窯普遍燒造,以耀州窯、定窯和當陽峪窯為傑出代表。

清代是醬釉瓷器發展的巔峰時期, 因皇帝的青睞而成為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生產的仿古釉色品種之一。

北宋 醬釉執壺

關於裝飾

東漢晚期的瓷器裝飾總體較為簡單,但從五聯罐等新興器型出現後,寧靜的器物逐步呈現出欣欣向榮、富有生氣的樣貌,裝飾物更加豐富,包括人物、飛鳥、走獸等。例如這件蒜頭瓶,從瓶口至器腹,疏密有序地安排了堆塑人物、飛鳥及龍虎,造型新奇、栩栩如生,側面反映了東漢時期盛行的百戲雜耍

河南滎陽河王水庫東漢墓陶樓 彩畫歌舞優戲圖

關於瓶口

蒜頭瓶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小口細頸錐刺紋壺,戰國秦漢時期流行青銅蒜頭壺,東漢出現了蒜頭瓷瓶,以後各代均有燒制,明清兩代最為流行,包括青花、五彩、醬釉等,裝飾有龍鳳、瑞獸、花卉、人物等,總體來說顏色濃烈、紋飾繁密。

西漢 銅蒜頭壺

明 黃釉蒜頭瓶

結語

東漢晚期,瓷器裝飾內容逐漸豐富,反映了生活日常,也顯示了從生活到藝術的升華。醬釉瓷由此開始成為高溫顏色釉的重要成員之一,歷經朝代更迭,不斷發展,令人回味無窮。

主要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楊俊艷.千古流韻醬釉瓷[J].收藏,2013(01):60-65.

2許紹銀.許可編.中國陶瓷辭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05.

3李國楨.郭演儀.中國名瓷工藝基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07.

4林士民.林浩.中國越窯瓷早期越窯[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10.

鄞州文物

探索文物背後的故事

傳承大家的鄞州文化

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鄞州文物 的精彩文章:

TAG:鄞州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