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文:家鄉民風民俗在悄悄改變
GIF

故鄉
故鄉
李健
00:00/04:57
家鄉民風民俗在悄悄改變
文/王孝文
民風民俗,相仿相約相延,在不知不覺之中產生了,又在不知不覺之中悄悄地改變了,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民風民俗。就我的體驗,改變民風民俗的不是誰個人的意志,不是錢和權勢,更不是陰陽八卦的胡謅。其主要的推手是物質條件。說的文明一點,物質是變化的基礎,民風民俗是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築。在我的家鄉——渭北農村有幾種延續多年的民俗在悄悄地改變著,稍作以下調查研究,就能認識到了物質基礎是改變民俗的無形推手。先有民俗的確定,後才有人們的衡量標準和理論說法,包括陰陽八卦的種種解釋。甚至滲入到道德觀念,人情倫理之中。
葬儀的變化
在家鄉葬儀的傳統中有兩大看點:一是埋葬,二是過三年。這是千百年間都相延下來的風俗。不同的是多年來,埋葬求簡求快,求迅速入土為安;而過三年則十分隆重,無論場面之豪華,待客之隆重,都遠遠高於埋人。但現在卻完全改變了。重點在埋葬時。主人盡其力,傾其財,力求盡善盡美,場面隆重,酒席豐盛。禮儀周祥。但對於三周年祭,則力求其簡,甚至有的乾脆聲明不過三年,充其量是兒女在這天燒幾張紙而已。
為什麼流傳於千百年的葬儀民俗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呢?還是物質條件包括技術條件變化的原因。
儘管人人都會死,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但對於一個具體的人講,什麼時候死,一般是難以預知的。尤其是那些死於猛病惡疾者,天災橫禍者,年輕夭折者。更是飛來之災,偶然性很強,根本無法預測。但死人是要限期埋葬的,這是一個原則,而且是拖延不得的。所以人一咽氣,無論遠親近鄰,弔唁時首先問何時下葬。親屬們議事的首條是確定埋葬日期。人一死,就是一家大難之時,在那物資匱乏,技術落後,交通不便 ,通訊不暢的歲月,誰都會感到悲傷和束手。在限定的日子裡(五天或七天),要掘墓、要備棺木,要購壽衣,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來客吃飯:「死人不開口,一天須幾斗」。這在糧食緊缺的年代,就是一個大關。即便有糧,也要經過飼操、磑面、蒸饃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需幾天的時間,才能備好。況且還要買菜、買油、割肉、泡豆芽、做豆腐,請廚子等等。不論經濟困難之家,還是有錢的人家,難度也都很大。主人忙不過來,又須請大量的人來幫忙。農村過事都講究先請一個相輔頭,代理主人管事。先確定相輔頭,然後讓孝子穿孝服逐戶上門請相輔。請相輔很莊重,孝子不能進鄰居的門,要由非孝子帶上進門通知。孝子則跪在大門外行請相輔禮。然後一群男女相輔,代替主人、操持內外,迎來送往,管吃管喝,得忙幾天幾夜,仍難達到待客的標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埋人不講究,孝子可以不講衛生,鼻涕眼淚,拖鞋麻衣,稱為丑孝子,吃飯、親鄰朋都不講究,熱一點,冷一點都無所謂,全村都講一個「入土為安」,以埋人為大事。相約成俗,大家理解,大家諒解,毫不以為怪。
然而過三年就不同,首先是過三年,時間是明確的,可以預先準備的,也是主人不可馬虎的;其次舊親鄰的情分是明確的,埋人忙不過來,大家都理解,都齊心協力,輔助葬儀,借三年酬謝是人之常情。於是,主人於過三年的前半年,就開始計劃,就分步實施:養豬、養羊、壓油、掛粉、做豆腐,泡菜、磨面,蒸饃,準備最豐盛的宴席,以謝親謝鄰,也祭祀逝去三年的親人。到三年時,有搭台唱戲的,有請自樂班的,還有請燈影戲,至少都要請幾口樂人,以便讓親鄰相輔盡情盡樂,還要為相輔準備一些手巾香煙之類作為謝禮。
所以,過三年比埋葬要隆重的多,熱鬧的多。過三年是葬儀中的重中之中重。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物質很豐富,其次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如交通、通訊和電器等,再加上各種配套服務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豪華高檔,要什麼有什麼,一個電話,一步到位。這裡一有了事,冰棺送來了,禮棚搭起來了,饃送來了,備辦宴席的各種菜肴都送來了,甚至連糊紙紮也被現代化代替,樓房、戲台,幾乎要什麼,有什麼,現成可取到什麼。墓穴也由原來的土窯變成了磚窯,挖穴不用人工,而用挖掘機,一兩天即可做好,上好的壽木、壽衣,隨到隨有,兒子可盡孝心,傾誠意。該謝的,該酬的,立馬兌現,不拖不欠。再加上冰棺的普及,遺體可久放,於是埋葬禮儀,就不受自然限制,就可以達到了最高境界,過三年,已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必要。
葬儀的結束,似乎一切都完成了,誰也不欠誰的人情。過三年的葬儀民俗逐漸地淡化了。時到現在,各地逐漸推行火葬,更比以前簡化、文明、衛生,規模更小、花費更少。給過三年更沒有留下多少可以演義的空間,過三年的民俗不光是被改變,甚至會取消。所剩者只是子女的祭祀和懷念,這是人們永恆的情份,而埋葬和三年的輕重民俗觀念全部翻轉過來。
婚俗的改變
家鄉農村千百年間,婚禮似乎都在陰曆年底,臘月的最後幾天。說也奇怪。那時孩子們結婚都喜請陰陽先生給擇良辰吉日。先生進門,掐來算去,幾乎好日子都集中到臘月下旬,而不論那天是風是雪,都是個好嫁期,是不能錯過的。
但自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近多年,這個婚嫁的好時期被打破了,什麼「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端午、清明」不論寒暑,四季都有結婚的好日子,而且婚後照樣生男育女,夫妻和諧,家庭幸福者大有人在。反而墨守舊俗,在臘月下旬結婚者,仍可能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婚姻。事實證明,良辰吉日四季皆有,每年臘月底,未必儘是好日子。
為什麼從古到今,佳期多選在年盡月滿之時,經過多年實踐和觀察,人們發現和總結臘月結婚的優勢所在,一是充分利用寒冬這個季節。農閑了,人們有時間,為孩子辦事,親朋也有時間參與其中;二是天寒年近,食品可以充分準備和儲藏,不怕壞,不怕剩餘。冬天不易腐爛,反正再幾天就過年了,所剩者可以在過年消費,不至於浪費。而在其它季,就使主人常常犯難,備的少了,不夠吃,冷了客人,落了笑話;買多了,無法存放,易變質腐爛。加之過去,人窮物貴,誰也損失不起。放在寒冬臘月,這個矛盾即可解決。久而久之,人們習慣於把婚期放在臘月進行。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民俗,忘記了本原。只知那樣好,再加上陰陽先生不斷在理論上的完善,都印到了黃曆上,給本來很實用的選擇,添上神秘的色彩。
現在的情況是,城鎮食堂,喜包宴席,來多客,開多席,結多賬,主人不怕積壓腐爛,不怕不足;酒店、飯店四季紅火,四季都有吉祥如意的日子。再則,現在的人不象過去那樣,一年四季捆在田間地頭,很少休閑。而現在,幾乎都有充足的時間,參與親朋的婚禮。
現實的物質條件,改變了婚禮的季節,也將改變陰陽先生的觀念和理論。
老村的消失
古老的村莊,多半會選擇在山溝溝。渭北高塬如此,陝北高塬也如此,甚至於走過好多地方,都是如此。上坡下坡,不嫌其累;世世代代,樂此不移。我的家鄉,就是一個溝畔小村,大概有近千年的歷史。中間是溝,三邊住人,溝可扔垃圾,可排污排澇。人們出門爬坡,回家下溝,收割碾打,步步艱難。可從沒有人搬到塬上去。實際上在村外坡上,土地寬廣平坦,我們的祖先何以不選做宅基地?這是我從小,就思考的一個問題,卻久久不得其解。我曾經就此請教過我的父母和其他長者,回答幾乎是一致的;溝邊風水好,人丁旺,能過上興旺的日子,能保證平安健康。而且說,這些都是通過陰陽、風水多次勘驗過的。
說實在的,自我記得事起,經常見村裡的人請風水先生看穴,請陰陽安家。而且是多請有名的人物。他們能知古,能鑒今,能講出他給誰誰家看過什麼穴,什麼位,多準確,多靈驗。甚至能舉出本村的、身邊的例子,這不能不使人折服。不少先生都說我們村子就是一個風水寶地,好的穴位,都在溝邊。似乎只有這溝邊,婆娘才能生兒育女,男人才能發家致富,大人小孩子才能保四季平安。這是多麼好的地方,難怪千百年間,村內竟沒有一戶人搬出村外塬上。
但是到了近多年,這風水幾乎翻了個個兒,好些溝邊村落沒人住了,荒涼了,牆倒房塌,荒草叢生,甚至逐漸消失了。有的被垃圾填埋變成了新耕地,我們的老村——一個世代都稱為風水最好的地方也徹底被廢棄了,人全部都搬走了。搬到了新規劃的塬上高處、平處,修起了一座座新房或小洋樓,老村徹底成了荒溝,洪水一衝,連路也沒有了。更以近縣城的優勢,被縣城日益增加的垃圾填平了,成了新增加的一片土地。老村子的影子都看不見了。變化真似翻天覆地,是過去人連想也不敢想的。記得,我是最早搬上來的,原因是家大人多地方小,實在住不下。儘管如此,仍受到未搬鄰居的嘲笑,認為是胡鬧。很多親鄰都懷著善意批評,我不該失去祖宗世居的風水寶地,況且我家老宅是全村最好的宅基,現在好了,我倒成了搬出溝邊的首戶,似乎有先見之明,獲得的方便比鄰居早多年。
這又引起我的新思索:老村的風水今安在乎?,我家世代譽為最佳的寶地好宅基,歸宿竟然是埋葬於垃圾之中。這幾乎不是一村或幾戶人家的事,而是山區大多數村居的命運。古老的村落,每天每時都在不斷地消失之中。究其緣由,是科學的進步,是建築技術的進步,是建築物資的豐富,也是整個國家的發展繁榮的象徵。
認真探索,古代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在溝邊做村落呢?主要是人窮、物質缺乏。人們為了求棲息的方便,找一個好崖勢,挖幾個窯洞,就可供一家人禦寒避暑,防風遮雨。這隻要有力氣,誰都可以辦到。無須多少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這大概是先民們在那物資貧乏的年代的創造和發明。在平塬,那時建設並不那麼容易。於是年代久了,一代一代相延成習,人們似乎忘記初衷。加之人們不斷總結,不斷提高,不斷創新,使溝邊村落不斷完善充實,使人們感到溫暖,感到幸福。再加上陰陽家、風水先生學說的詮釋,為溝邊村落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似乎這就是最適於人類棲息最佳的選擇。然而,曾幾何時,時代前進了,物資豐富了,建築技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磚、瓦、木材多了,而且水泥和鋼筋也普遍地應用到民間的建築之中。人們的修建,再不需要借溝畔崖勢,而是充分選擇平原高處,交通方便,科學規劃,精心修建,更便於人們繁衍生息,耕耘播種,發展經營。由此一個一個的新農村產生在我的家鄉,一座座整齊、挺拔、美觀大方的私宅,構成了新農村的壯麗風景。而一個個古老的村莊,人去窯空,逐漸荒廢了:成了填埋垃圾的去處,成了新增土地的空間。
社會的發展,物資的豐富,改變了人們的舊觀念、舊傳統、舊習俗。這些變化是過去那些能掐能算、能說會看的玄學大師、陰陽風水先生所無法解釋和難以預料的。由此可以得出,風俗習慣仍以物質基礎為前提的。在物質基礎發生變化之後,民風民俗會逐漸去變化、去適應。
2018年7月10日雨中
作者簡介:王孝文,男,漢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陝西楹聯學會會員,陝西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書法協會會員,陝西省詩詞學會會員,中華倉頡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
|華山文學|
hua shan wen xue
主 辦: 渭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 編: 趙粉絨
本期編輯: 楊文平 王 瑞
地 址:渭南市朝陽路東段21號
GIF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TAG:渭南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