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一個60歲的老漢,帶領「扁擔兵」大戰清軍,乾隆對他讚譽有加

明朝一個60歲的老漢,帶領「扁擔兵」大戰清軍,乾隆對他讚譽有加

崇禎十七年,延續了將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終於到了崩潰瓦解之時。西北李自成彪悍驍勇的大順軍,和來自東北的兇悍善戰的八旗鐵騎,如同一陣席捲天地的狂風驟雨,熄滅了明王朝的最後一線生機。國破家亡之際,明朝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大臣,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做出最後抉擇。

可悲的是,正如明人筆記中所記載的一首詩所描述的那樣:「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三百年大明朝的德化禮教,連篇累牘的四書五經和孔孟之道,並沒能培養出多少忠臣,大批的明朝文武官吏,在明亡清興之際,置綱常大義於不顧,選擇了背棄故國,投靠新主,甚至於出現了接連投降兩次的醜行,李自成來了則降李,清兵來了則降清。

以吳三桂、洪承疇為代表的一批前明武將,以錢謙益、阮大鉞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前明文臣,貪生背義,寡廉鮮恥,為了保住功名富貴紛紛降清,結果留下千古罵名。連乾隆皇帝都對他們的醜態看不入眼,專門命人編著《貳臣傳》一書予以批判,對他們充滿不屑之意,比如他就曾寫詩諷刺降清的錢謙益:「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哪有光!」

與這些叛將降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也有很多忠臣,面對國破家亡,毅然選擇了捨生取義,在一片風雨如晦的暗夜之中,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一點璀璨的道義之光。明亡之際,就曾有這樣一個老漢,年過六旬卻忠義之心不改,以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之身,帶領一幫「扁擔兵」大戰清兵,其忠其勇,連後來的乾隆都對他讚譽有加。

此人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儒臣黃道周。黃道周,福建漳州府人氏。黃道周是天啟二年進士,歷任天啟朝經筵講官、崇禎朝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朝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等職。黃道周為人可用六個字概括:學問好,脾氣倔。正如《明史》記載,他一生以「以文章風節高天下,嚴冷方剛,不諧流俗」,是個滿腹才學的骨鯁之臣。

黃道周的倔脾氣很早就表現出來。《明史》記載,因為學問好,他曾經擔任天啟皇帝的經筵講官,又稱經筵展書官,給皇帝講說四書五經之類儒學經典。按照慣例,經筵講官覲見皇帝時,必須「膝行而前」,得跪著「走」到皇帝面前,但黃道周要維護「師道尊嚴」,偏不肯這麼干,行過大禮之後大大方方走到皇帝面前開講。當時權閹魏忠賢當權,眼看黃道周如此「無禮」,連連「目攝之」,用眼光威脅他跪下,黃道周對他毫不畏懼,依然如故。

崇禎皇帝在位時,黃道周已經道德文章名滿天下。當時正值明朝多事之秋,本來可以大展經綸為國效力,誰知他卻偏偏因為脾氣倔,敢于堅持己見,與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死活合不來。崇禎的暴虐嗜殺也是出了名的,在位期間先後殺過一宰輔、七總督、十一巡撫,黃道周卻不顧生死,多次與他廷爭面折,在朝堂之上,百官眾目睽睽之下,頂撞得崇禎下不了台。《明史》記載,兩人之間爭辯最激烈的一次,崇禎怒斥他「爾一生學問,止成佞耳!」並且兩次「叱之退」,轟他下殿,黃道周卻寸步不讓,堅持「犯顏諫爭不少退」,旁觀者都嚇得「無不戰慄」。

結果他空懷壯志,卻不為崇禎所用。直到明亡之後,南明隆武帝才再度請他出山,授予他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重任。但當時的明朝大勢已去,外有強大的清兵虎視眈眈,內有鄭芝龍等軍閥陽奉陰違、處處掣肘,南明小朝廷只能困守福建一隅,毫無作為。隆武帝力圖恢復,一再命令鄭芝龍出兵北伐清軍,但鄭芝龍早已心懷叵測,去意彷徨,「不肯募一兵出關」。

隆武元年,已經滿六十周歲的黃道周,眼見鄭芝龍驕橫跋扈不聽號令,大局已然無望,憤然請纓出征,主動要求帶兵北伐。《東南紀事》記載,鄭芝龍手握兵權,卻「不與一卒」,隆武帝也是空頭牌位無能為力,結果黃道周是也無糧草也無兵,只得自行招募士兵,好在民心可用,「所至遠近響應,」幾個月內招募到近萬人的義兵。可惜這些義兵大都是農夫,連兵器都沒有,拿著鋤頭扁擔就上了陣,「田夫荷鋤從之,曰扁擔兵」,被人稱為「扁擔兵」。

黃道周抱定必死之心,帶領這麼一支「扁擔兵」就上了戰場,在江西與清兵大戰一場。可想而知,這些空有忠義之心的「扁擔兵」,如何是八旗鐵騎的對手,結果黃道周兵敗被俘,次年英勇就義於南京。一百多年後的乾隆皇帝知道黃道周的事迹後,對他讚譽有加,稱讚他是「一代完人」,並且以清廷名義給他追封「忠端」謚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有個狗腿子作惡多端,他有個後代卻流芳百世,至今受人敬仰
唐朝一個小偷,偷了一件東西,唐太宗勃然大怒,殺掉了失主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