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誰是龍祖宗?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薩蘇】(sasutime)

我一直覺得,龍這種動物背後藏著一段跨國誘拐或者三角戀愛的故事。

這麼說初聽有些意外,卻與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是若相符合的。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對龍混亂的婚姻關係有過描述,稱龍這種傢伙是好色之徒,擇偶的時候飢不擇食,毫不挑揀,娶了牛便會生麒麟,娶了豬則生大象,娶了馬則生龍馬。

龍和豬成親生大象?這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然而,歷史往往十分弔詭,在遼寧西部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出土文物中,人們發現了這種酷似豬形的配飾

對於中國人來說,豬倒不是什麼新鮮的動物,紅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都繁盛於五六千年前,而且都養豬,估計當時這些部落會把擁有多少豬當作衡量財富的象徵之一。把它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圖案,也不算稀奇的事情。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問題是遺址中還發現了若干這種原始的龍形配飾,貌似和豬形配飾有著某種淵源,於是便被命名為「玉豬龍」了

豬,就這麼和龍拉上了關係,有人甚至因此懷疑豬便是龍最早的原型,認為古代中國人由於養豬意義重大而對其神化,豬的形象經過變形,逐步形成了黃帝部落的圖騰——龍。

幸而這不是確定的觀點,不然十幾億龍的傳人一夜醒來,忽然發現自己是豬的後代,這情何以堪呢?

紅山文化從時間來看,處於仰韶文化和黃帝氏族之間,至今是最早發現龍形象的地方,這對探索中原文明起源具有重大意義,也說明它在文化特徵上,存在著和黃帝部落絲絲縷縷的聯繫。不過,「玉龍」出自「玉豬」大可存疑。龍山出土的配飾中,除了豬的形象以外,還有熊、龜、鳥等,它們或有力,或長壽,或因翱翔於天而令人仰視,在中國古人中都有崇拜的理由,歷史上可見黃帝為「有熊氏」,中華文化中北方守護神玄武與龜十分相似,與龍配對的圖騰有鳳,說明這些形象被視為高貴的象徵其來有自。

以老薩的看法,作為中華文明最正宗的圖騰,龍的原型並非來自單純一種動物,而是多個來源共同造就的,但豬可能是最不靠譜的猜測——紅山人是養豬的,把食物當作圖騰來崇拜,未免有些古怪。看「玉豬龍」的形象,其實可以有更多推測。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比如,它的頭部有幾分像亞洲黑熊的側影,而亞洲黑熊別名狗熊,正是遼寧等地最典型的熊類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而其頸部的特徵,又很容易讓人想起奔馬的鬃毛——黃帝部落乃至其後代華夏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畜牧業都很發達,還不是典型的農耕氏族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至於它的身體,也更像蛇而不是豬

蛇在中國文化中很受重視,紅山文化之前的仰韶文化彩陶上便畫有蛇的圖案。除了蛇,也有人說後來成熟的龍,形象融入了鱷魚的元素,反正,哪一個都比豬看起來可靠些。

龍雖然是中國的圖騰,但外國人談到龍的時候並不少。比如,在佛經中,便提到金翅大鵬(迦樓羅)以龍(娜迦)為食——實際上,金翅大鵬在印度教神話中也出現過,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而娜迦的特點與中國的龍很相似,也是水族的領袖,並負責興雲布雨,而且,它還十分富有,擁有很多寶貝,「和海龍王比寶」這樣的諺語,在印度也是有的。而娜迦的原型,便是一種金色的巨蛇。可見,說龍和蛇關係密切,不僅是中國人的看法,印度人也這麼看。

然而,這大鵬居然會吃龍,不會是謠傳吧?

應該不是,有觀音菩薩為證——《西遊記》中,觀音菩薩送冰蠶絲袈裟給唐僧,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龍披一縷,免大鵬蠶噬之災。」意思是大鵬這種鳥吃龍就像吃一條蠶似的,如果從這袈裟上分一縷披在龍的身上,便可以使龍免遭此劫難。

那麼,咱們忍不住要問,印度這地方物產豐富,素的有榴槤,葷的有猴子,龍那麼不好抓,這大鵬為啥要吃龍呢?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此事調查結果令人驚異,可能與老薩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國際誘拐案和三角戀愛有關,大鵬吃龍,很可能是幼年心理受傷害後的報復,屬於仇殺而不是捕食。

談到這段公案,仍然要回到《西遊記》,唐僧一行過獅駝國,遇到金翅大鵬攔路,孫悟空抵擋不住,請出如來佛才將其降服。此時,如來說了一段公案,原來這大鵬還可以算是佛祖的舅舅——


「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從他便門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開他脊背,跨上靈山。欲傷他命,當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故此留他在靈山會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大鵬與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親處。」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鳳凰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雌雄之分,雌者為凰,雄者為鳳,但逐漸演化為雌性象徵,成了「龍夫人」的角色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到如下關係——鳳凰、麒麟才是最初飛禽走獸的領袖,這裡沒有提到龍的地位問題,而孔雀和大鵬則是鳳凰的孩子,都是十分兇惡,能吃人的怪鳥。值得一提的是,野蠻的吃人怪鳥在不同地域的人類中都有傳說,似乎不是一種單純的虛構文化,我國的大風鳥、阿拉伯傳說中的Bro巨鳥、美洲的雷鳥,都有類似的特徵。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令人感到古怪的是,在鳥類進化史上只有恐龍之後稱霸世界的恐怖鳥有這麼兇惡,但這種怪物早在150萬年前就絕滅了,不大可能與古人類有交集,而且也不會飛,人類怎麼會創造出這麼多詭異殘暴的怪鳥形象呢?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推測,是人類還在樹棲古猿時代反覆遭受金雕、食猴鷹等猛禽襲擊留下的神經記憶吧

言歸正傳,在我國各種神話傳說中,從未出現龍和大鵬或孔雀的親緣關係,若是按照推理的方法,大致便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鳳凰是大鵬和孔雀的娘,在印度神話中生下了它倆,但它們的父親是誰沒有交代,而後鳳凰便轉而出現在了中國神話中,嫁給了龍,享受第一夫人待遇。

這說明什麼呢?

很可能意味著鳳凰在生下兩個孩子後,被龍給誘拐了!當然,也可能是鳳凰自願跟著龍私奔東方,反正,她拋棄了大鵬和孔雀。

這就可以解釋大鵬為什麼跟龍有那麼大仇了——不是這個傢伙,自己不會沒有媽媽啊。所以,大鵬見龍就要將其吃掉。而且,這也可以解釋大鵬和孔雀為何如此頑劣,乃至學會吃人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媽媽私奔了,所以幼年時期無法得到良好的家教教育造成的。

說到這裡,除了龍似乎窩囊了一點以外,基本是符合邏輯的。然而,這應該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佛教中的迦樓羅與我國傳說中的大鵬並沒有關係,把它翻譯成「金翅大鵬」,只是佛教譯經者圖省事造成的錯漏而已。《西遊記》中佛祖的話,也是明朝大忽悠吳承恩隨口杜撰罷了。

只有龍和蛇的關係密切,是不爭的事實。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龍列入「鱗介目」,大體是冷血動物之中。《說文解字》里說「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並列有兩個象形字型,一個是一條身體捲曲的大蟒蛇,身上的鱗紋清晰可見,張著大口,連口內毒牙和信子也都可以看到;另一個則是長了角的鱷魚,頭向左側伸出,嘴大張,身體向右彎曲,可以看到腿和爪。由此可見,在古代龍被較為接受的起源,一是蟒蛇,二是鱷魚。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龍的象形寫法

既然認為龍有多個起源(甚至可能真的包括豬),為何它和其中蛇和鱷的形象越來越接近,乃至被較多人接受呢?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較為成熟的龍的形象

我們只能做一推測了——很可能是因為農耕文化的發展。農耕文明相對游牧文明和漁獵文明顯然更加先進和穩定,這也是炎黃部落聯盟得以發展,得以統一華夏諸部的基礎。所以,隨著農耕在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他們的圖騰——龍的形象中與農耕文化關係更加密切的蛇和鱷元素便被更多地保留給了後世。

印度為啥這麼不待見「中國龍」?背後牽出一段跨國三角戀愛誘拐案

▲ 當年蛇和鱷與農耕文化有關係?巴西人說蛇可以吸一袋煙,但也沒說過蛇會種地啊

它們今天和農業是關係不大了,但在遠古時代肯定不一樣。這是因為古代農耕基本是看天吃飯,於是農時和雨水便成為能不能吃飽飯的重要問題。蛇和鱷都是爬行動物,要冬眠的,當它們醒來的時候,春天也就到來了。人們看到它們的出現,便知道農耕的時間到了——所謂春耕,便是在這個時候進行的。

這樣一來,人們難免把蛇和鱷看作上天提醒農時的助手,賦予神性了。古代華北比現在溫暖濕潤,蛇和鱷都可以長到很大,同時,它們都生活在陰濕近水的地方,這可能也是龍被賦予水神屬性,期望它們及時行雨,保障風調雨順的原因之一。

這一切都是推測,然而,無論蛇是不是龍的原型,在我的故鄉河北,一直都把巨蛇視為有靈性的動物。紀曉嵐先生便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述:


村中場院中有積柴如山,已經很多年了。當地人說裡面有靈怪,所以,當地沒有人敢動柴堆一草一木。雍正乙巳,大饑荒,有位老先生出米煮粥賑災。柴火用完了,想要用鄉場中的柴,但沒有人敢動手去取。他於是前往,祝禱說:「你既有神,必能明達事理。現在數千人飢餓待斃,你哪會沒有惻隱之心?我打算把你移到倉庫中讓你守倉,而取這些柴救活饑民,想你不會拒絕吧。」祝禱完,帶領大家一起取柴,沒有發生什麼意外。柴取光後,見一隻禿尾巨蛇,蟠伏不動,眾人用巨筐把它抬進倉庫里,立刻就不見了。從此六七十年過去,沒有人敢進倉庫偷米,因為都知道有守倉之約這件事。

這件事,可能科學上用一個「冬眠時期蛇類體溫降低,活動受限,反應遲鈍」就能解釋,但是,有時候我們就是不願意用科學來解釋呢,比如這條和龍一樣有靈氣的禿尾巴大蛇,我寧可它真的因為懂得守倉之約,才和人類來了這樣一次精彩的互動。

【完】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