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出鞘露鋒芒!千錘百鍊出的神兵利刃——太阿劍

出鞘露鋒芒!千錘百鍊出的神兵利刃——太阿劍

原標題:出鞘露鋒芒!千錘百鍊出的神兵利刃——太阿劍


在中國五千年的冷兵器文化史上,刀和劍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只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刀劍已逐漸從戰場用劍轉為身份的一種象徵,到今天為止,刀劍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象徵,也很難在現在生活中用到這些傳統刀劍,這也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


在古代文化中,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名刀名劍,越王勾踐劍就是其中已出土的名劍之一,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在歷史中另一把有名的名劍,被稱為威道之劍的泰阿劍。



泰阿(又名太阿),十大名劍之一,是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楚國鎮國至寶,風鬍子稱泰阿劍是把威道之劍。


傳說,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君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子、幹將所言不虛。晉君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君出兵伐楚,欲以索劍為名藉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太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蹟出現,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風鬍子說: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這就是關於太阿劍的故事。



劍,在古代,素有"百兵之君"、"百兵之帥"的美稱,古代的劍是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在武行中劍多作為防身性兵器,由於攜帶美觀,所以名士貴族多佩劍,久而久之劍被大眾視作有智慧、有內涵、有身份的兵器。劍修長光潔的形態頗具優雅氣質,自古還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睞,不僅以劍抒懷作詩詠嘆,更佩帶操練。


而現代,劍多被當做收藏品,擺放在書房或客廳,鎮宅保家。



繁忙的工作結束之後,回到家,吃完飯,喝喝茶,玩玩刀,真是羨煞旁人啊!



此劍黑檀木製作劍鞘,木質溫潤,貼合劍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把劍的氣質!



劍身,手工鍛打上萬層,經過多次研磨,扭轉鍛打紋路,難度遠超於一般的花紋鋼。



刀刃覆土燒刃,提高性能的同時,整把劍也更精美,更有氣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出鞘露鋒芒」!



鍍金雕刻裝具,古樸而不失華麗,簡潔而不失靈氣,不失為一把收藏佳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面對戰無不勝的重甲騎兵,古代士兵是如何與之對抗的?
▲中外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冷兵器戰鬥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