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作者:我方團隊子繇

一、華麗轉身的「蠻夷」

《詩·小雅·采芑》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周天子說,爾等蠻夷小楚,竟敢與我泱泱大國為敵?一句話將中原大國對楚國的蔑視揭露無遺。

雖說楚人同是中原華夏族一脈,可常年在南方拓荒,因此在中原諸侯眼中,形象也十分落後。早年周天子大宴群臣時,楚人的首領,也只能在宴會上管理酒器。但哪怕身份低微,楚人卻是從來心氣極高,公元前704年時,更乾脆自立為王,與周天子「隔空叫板」。如此張狂做派,自然招中原諸侯們的恨,諸如「蠻夷」之類的帽子,一股腦就扣來。

但是,當周天子衰微,春秋戰國時代大幕拉開後,被看做「蠻夷」的楚國,卻是火速華麗轉身。從春秋初年起,歷經幾代楚國君王的苦心經營,楚國的國力版圖,從此滾雪球般壯大。甚至多次參與中原大地的爭霸戰爭,與齊晉等強國分庭抗禮。到了戰國中期的公元前3世紀時,楚國更一度坐擁包括今天蘇浙川鄂各省在內的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五百多萬人口。即使放在同時期全球,楚國,也堪稱頂級的「超級大國」。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甚至可以說,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前,楚國從「蠻夷」變「超級大國」的歷程,就是春秋戰國時代,最為神奇的發展奇蹟。

為何會有此神奇?無可爭議的,卻是一條原因:楚國,擁有三項在當時堪稱「高精尖」的高科技。

二、全副武裝的「裝甲戰車」

春秋列強逐鹿,戰車不但是大殺器,更是衡量當時列強國家實力的標誌。一國有多少戰車,好比今日某國有多少戰機導彈。史料里的「千乘之國」,更是公認的「諸侯之大者」。但放在楚國身上,「千乘之國」也只是個小意思。楚國的戰車,不但數量上早已突破「千乘」的標準,戰車裝備水準,也領先列國。最為代表性的,就是銅甲戰車。

1983年,河南省淮陽縣的馬鞍冢楚墓中,出土了多輛戰國時期的楚國戰車。其中一輛戰車的車廂外側鑲有80塊銅甲板,這些銅甲板足可將戰車的車廂全副武裝。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這樣的「銅甲戰車」有多厲害?古代的一輛戰車上,一般配備三名甲士:「車左」持弓弩,負責遠程攻擊;「參乘」負責駕駛戰車;「車右」執戈矛,負責近戰。這三名甲士立於車前,所以車前方的防護力是最強的,車的兩側與後方的防護就相對薄弱了。而銅甲戰車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整輛戰車的防禦能力提升了數個等級。

放在戰場上,這樣的防護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春秋戰國時期將士作戰時,一般都會穿上防護的甲胄,但為了保持士兵作戰的靈活性,甲胄的防護範圍一般是從頭部到膝以上,而銅甲戰車則恰好能防護甲士膝以下的部位,這樣便可算是全副武裝了。

雖說在當時,能製造這麼一輛「銅甲戰車」,已經很厲害了,但楚國的戰車製造水平還遠不止於此。在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中,還出土過楚國的「衝車」。衝車的特別之處在於車軸處帶矛頭的車軎。它們安裝在車軸的兩端,既可以作為固定車軸的鑄件,又可以作為衝殺敵方兵車的利器。若是將這種車軎安裝在銅甲戰車上,那便是古代名副其實的「裝甲戰車」了。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擁有如此利器,楚國的精銳大軍,征戰自然似狂飆突進。清朝高士奇《左傳記事本末》驚呼:「春秋滅國最多者,莫楚若矣。」獨步春秋列國的楚國「裝甲戰車」,就好似呼嘯的鐵拳,殺出楚國吞疆並土的威武。

三、楚方城——長城的濫觴

當然,春秋列強爭霸,不止在拼攻擊力,更要拼防守。別管打下多廣袤的國土,關鍵還要守得住。

放在楚國身上,自從春秋起,吞的土地多,拉仇恨也極多,被中原諸侯聯手討伐更是常事。比如公元前656年,打遍中原無敵手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就集結聯軍朝著楚國撲來。但勇敢來到齊桓公軍前交涉的楚國使者屈完,只憑淡淡一句話,就叫雄心萬丈的齊桓公當場猛醒,繼而就果斷撤軍——「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這讓齊桓公都不敢貿然開打的,就是楚國的一大「高科技」防禦傑作:方城。

方城,即楚國為抵禦北方敵人修築的長城。比起戰國年間,北方列國為抵禦匈奴修築的長城來,楚國「方城」出現的年代,顯然要早得多。即使比起北方最早的「齊長城」來,也至少要早三百年。能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修築這樣浩大的國防工事,足見楚國的土木工程技術。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而放在戰場上,楚國「方城」令齊桓公等強敵望而卻步的,更是其高技術含量的構造。

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說,「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水,達比陽界,南北聯,聯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雲,即此城之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北面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交代了楚方城的大致範圍和走向,就好似一隻有力的臂膀,牢牢拒敵於國門外。

如此規模的大型軍事防禦工程,在修築的時候,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地形阻礙。因此楚國在修築方城時,十分注重因地制宜:遇河流則採用以河岸之堤為城,以河水為池的「連堤」法,遇山川就採用以山連山的「構築法」,在平原則採用城垣形式修建。楚國的方城,不僅在我國的軍事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在建築史上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開創性。

這道靠譜的屏障,就這樣保護著高速崛起的楚人,安心經營著自己的國土。

四、高超的水稻種植技術

除了軍事戰爭的建設,楚國還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的建設。楚國地處長江中游,灌溉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擁有先天的農業種植優勢。在荊楚大地上發現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是以水稻生產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說明楚地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米作為楚人的日常主食,其種植技術尤其得到統治者的關注。

能修出強大方城的楚人,水利設施的建設,也是毫不含糊。楚國的「期思坡」「芍陂」等工程,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質量相當過硬——芍陂今天依然可以每年蓄水七萬多立方米,灌溉農田四萬多公頃。如此超越歷史的工程技術,對當時楚國的生產,堪稱強力助推!

戰國時被稱作「蠻子」的楚國,為何能成為超級大國?

而在國家政策上,楚國更是首創了「國家農業信貸」之法——「黃金糴種」,對後世影響深遠:即以國家名義貸款收購良種,以作來年「貸種食」之用,或者作為國家統一推廣的良種來使用。這一政策,大大保證了水稻良種在全國的推廣,提高了水稻種植的品質。

就這樣,強大的農業產量,為楚國提供了雄厚的物資保障,支撐著楚國一年年壯大,從早年的「蠻夷」,成長為震撼春秋戰國歷史的強大力量。戰國縱橫家蘇秦,曾經這樣形容楚國的強大:「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稱,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這雄視列強的風姿,恰是來自這些看似低調,卻關乎國計民生的強大技術。核心技術對於國家民族發展的意義,看過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崛起,就可知,是經歷歲月考驗的硬道理。

參考資料:《戰國策》、《水經注》、《光耀東方:楚國的科技成就》、《楚方城及其與楚國的軍事關係》、《試論楚國農業的發展》、《「糴種」考》

秦國一統天下靠的是兇悍軍事?四個冷知識看「虎狼之國」的另一面

沒有導航的漢代,漢軍為何能深入草原打擊匈奴?馬王堆文物來揭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