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為什麼會亡?原來國家的一切對於唐懿宗而言都不再重要

唐朝為什麼會亡?原來國家的一切對於唐懿宗而言都不再重要

原標題:唐朝為什麼會亡?原來國家的一切對於唐懿宗而言都不再重要


或許李漼當上皇帝實在太過容易,或許是他曾經得不到父皇的寵愛,所以當上皇帝伊始,他便有一種小鳥掙脫牢籠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後,國家的一切對於李漼而言便不再重要,由於失去制約,李漼的注意力逐漸轉向嬉戲遊樂,進而開始懈怠政事。據史料記載,李漼當時主要沉溺音樂和宴遊,每個月要在宮內設宴十幾次,席間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並通宵達旦地觀看優伶演出而不知疲倦。殿前供奉樂工常有五百人,李漼每次看完演出興之所至,便隨手賞賜樂人優伶動輒上千貫錢。


長安附近風景名勝中的行宮,是李漼經常光顧的地方。例如長安附近的曲江池,自從玄宗李隆基時期以來,上百年間是李唐皇族首選的遊樂之地。曲江池更是李漼的最愛,而且一旦想去曲江池,李漼說走就走,相關部門只好隨時在行宮內做好音樂、飲食和住宿的一系列準備,進而恭候李漼的隨時出現,搞得其他皇族成員也在府邸隨時準備好鞍馬以便陪同出行。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漼每次出行,皇族成員、相關部門人員以及神策軍等十多萬人陪同(「內外諸司扈從者十餘萬人」),錢財耗費無數(「所費不可勝」)。


對於一個帝王而言,喜歡宴遊娛樂倒是無可厚非,即使是李世民、李隆基、李純等開明之君也沒有丟掉宴遊娛樂活動的傳統,但他們對於帝國的政事還是沒有荒廢。反觀李漼對於政務已經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例如從咸通四年(863 年)處理張議潮建議收復涼州的事宜中,就可以看出李漼一朝是多麼昏庸。


早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就抽調駐守河西、隴右的精銳邊軍到中原地區平定叛亂,吐蕃趁唐朝邊防空虛之機,出兵攻佔了河西走廊地區。直到沙州人張議潮在大中二年(848 年)率領當地人起義,趕走吐蕃人,成功收復了沙州和瓜州(今甘肅安西)。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張議潮又先後收復伊州(今新疆哈密)、河州(今甘肅臨夏)、甘州(今甘肅張掖)、廓州(今青海貴德)、蘭州(今甘肅蘭州)、岷州(今甘肅岷縣)等八州大片土地。為此,李忱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統轄河西地區。李漼即位後,張議潮為了確保河西走廊的絕對安全,決定繼續收復失地,準備向涼州進軍。


張議潮將自己準備收復涼州的計划上報朝廷,希望朝廷能夠出兵協助自己,但李漼對於此事似乎並不放在心上,依然過著宴遊無度的荒淫生活。為此,左拾遺劉蛻上疏勸諫,認為吐蕃已侵佔涼州很長時間,如今張議潮主動提出收復涼州,皇帝陛下不應該不聞不問,這樣會嚴重挫傷這些手握重兵的邊將的積極性,希望皇帝陛下能夠立即下詔肯定張議潮為國盡忠的壯舉,並立刻發兵增援張議潮。

應該說,張議潮在收復八州之地後,對於收復涼州可謂志在必得,但由於長年駐守邊境,也使得他對於朝廷局勢的變化知曉甚少。宣宗李忱曾經對他的全力支持,使得他本能地認為新皇帝李漼一定會繼承先皇的做法。可是收復涼州的計劃遞上去後久久沒有迴音,張議潮敏銳地意識到,新皇帝李漼和先皇李忱是完全不同的人。


就在張議潮計劃收復涼州的奏疏上報朝廷十天後,李漼突然做了一件唐朝歷代皇帝都沒有做過的事情,那就是參拜歷代先皇的陵墓,美其名曰「歷拜十六陵」。


事實上,唐朝歷代皇帝的陵墓都不在同一個地方,全都參拜過來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誰都知道李漼是借著拜陵的名義,再一次大搞旅遊項目,但人家名義是祭拜歷代先皇,所以朝臣們也都不好說什麼,於是只得勉強隨行。


當張議潮得知皇帝李漼全然不理自己的建議時,他無奈地長嘆一口氣,由衷地發出了「國事日衰」的哀嘆。不過張議潮始終沒有忘記先皇李忱對自己的恩德,所以他懷著報答朝廷的心理,依然決定興兵收復涼州。咸通四年(863 年)三月,張議潮帶領蕃漢聯軍七千人,經過一番血戰,成功收復涼州,而後又在咸通七年(866 年)六月成功收復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所以河西地區的人不斷歌頌張議潮的功績,今天在流傳下來的敦煌文書《張議潮變文》中,有著稱讚張議潮的詩句:


河西淪落百餘年,

路阻蕭關雁信稀。


賴得將軍開舊路,


一振雄名天下知。


不過,當時張議潮雖然為朝廷收復眾多失地,但由於皇帝李漼對國事的日漸懈怠,對於張議潮的功績,朝廷內竟然沒有人為他申理,幸好張議潮治下的沙州之地在當時算是個獨立王國,張議潮並不在乎朝廷如何對待自己。可是,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已經看出,李漼在位時期對於政事已經到了日漸荒廢的地步。


置國家主權不顧是李漼荒廢朝政的一個典型標誌,事實上在朝廷內部,由於李漼的懈怠,導致宣宗李忱吏治清明的局面遭到顛覆性的破壞,其標誌就是濫施官賞。例如在對待令狐綯之子令狐滈的入仕與升遷問題上,李漼就表現得十分隨意。

大中十三年(859 年)十二月李漼即位之後,就將令狐綯罷相改任河中節度使。令狐綯輔任宣宗李忱十年,既無突出政績,又沒有擁立李漼之功,所以被罷相是在情理之中。不過,他被罷相的導火索還是源於其令狐滈,由於令狐綯教子無方,導致令狐滈一方面仰仗父親的權勢作威作福;另一方面仰仗與駙馬鄭顥是姻親,長期「驕縱不法,貨賄盈門」,使得朝臣對其頗為不滿,但因為令狐綯權勢炙手可熱,所以誰都不敢摸令狐滈的老虎屁股。


當時令狐滈不僅貪污腐化,而且利用父親的身份地位,隨意插手科舉考試的錄取、官員任免諸多事宜,以至於眾人稱他為「布衣行公相之權」,謂曰「白衣宰相」。


等到李漼即位後,很多官員看到彈劾令狐綯的機會已經到來,紛紛上疏揭發令狐滈招權納賄之事,最終導致令狐綯被罷相。但是令狐綯溺愛兒子的本性依舊不改,到任河中後立即上疏以兒子令狐滈「避賢罷舉」為理由,要求讓兒子參加當年的科舉考試,進而正式取得入仕資格。


按照唐朝的科舉考試規定,參加科舉考試者首先必須要經過州縣或國子學的推薦,而且相關部門上報應試者名單的截止時間是在當年十月,稱為「解碟盡十月」。而令狐綯被罷相的時間是在十二月,因此令狐滈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解碟,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但是李漼認為已經罷免了令狐綯的宰相之位,如果再拒絕其子參加科舉考試的請求,顯得不近人情,於是「屈朝廷取士法為滈家事」,特意下了一道敕文加以批准同意令狐綯的請求,從而為其開啟了科舉入仕的門戶。

李漼在敕文中宣稱令狐滈雖然參加了科舉考試,但考試過程一定要嚴肅公平。然而,在轉年的科舉考試中,主持考試的是曾經受令狐綯推薦擔任中書舍人、知制誥的裴坦。裴坦對於令狐綯當然懷有感激之情,因此毫不猶豫地錄取了令狐滈,同時還包括前戶部尚書鄭瀚的孫子、前宰相裴休的兒子、前宰相魏扶的兒子等人。


當時諫議大夫崔瑄上疏彈劾裴坦,認為這是典型的徇私舞弊行為,希望皇帝陛下要求御史台嚴肅查處此事。但李漼並不為所動,這件「皆取名臣之子」的科舉考試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咸通四年(863 年)十月,李漼詔令擢升令狐滈為左拾遺。左拾遺這個官職雖然品階不高,只有八品,但因為在皇帝身邊負有諫諍的重任,所以是個職責重大的官職。但是,縱觀令狐滈的所作所為,根本無法勝任這個職位。左拾遺劉蛻、起居郎張雲分別上疏表示反對,認為令狐滈是「無解及第」,所以不應該擔任這個職務,但是兩個人似乎忘了令狐滈參加科舉考試是皇帝李漼親筆點名批准的,說令狐滈是「無解及第」,在皇帝李漼看來,這等於是在變相諷刺自己。所以劉蛻、張雲的結局可想而知,李漼一道詔書將他們貶出京城。


通過李漼毫無章法的任命和升遷官員,可以看出,宣宗李忱的「大中暫治」的局面正在一點點地被李漼無情地毀壞,而且從個性角度來看,李漼當上皇帝後對自己的行為已經到了放縱至極的地步,靡財好色甚至是濫殺無辜。


摘自冬雪心境《唐朝那些事兒(柒)大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歷史文摘 的精彩文章:

TAG:番茄歷史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