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腸嘴」犀牛的美好生活

「香腸嘴」犀牛的美好生活

說到「香腸嘴」,腦海里浮現的第一張圖就是:

那長著「香腸嘴」的犀牛是什麼樣呢?下圖這個樣子:

維氏大唇犀生態復原(李榮山繪)

它就是大唇犀,一種已經滅絕的犀科動物。

「大唇」,顧名思義,就是唇部肌肉發達、強壯有力。它們的下頜骨吻部強烈地向側面擴展,具有兩枚帶鋒利刃部的巨大獠牙。上唇跟現代貘類的軟鼻很相似,可以將草葉捲起來在獠牙上進行切割。因為上唇發育成了相當有力和有效的取食器官,所以大唇犀的上門齒已完全退化消失。

大唇犀的體型比較憨厚。它們有著四條短短的大粗腿,胖胖的大肚子幾乎都要垂到地面上。

雄性大唇犀和雌性大唇犀都不長角,不過,它們在屬種內存在著由性別引起的雙形現象。如下圖所示,雄性大唇犀的下門齒i2、下頜聯合部和枕面明顯比雌性大唇犀要大很多。其中,強壯的下門齒i2,提高了雄性爭奪配偶的競爭力和攻擊力,從而能繁衍更多的後代。

A 雌性個體,B 雄性個體(Chen et al., 2010)

大唇犀是我國北方常見的哺乳動物化石之一,也就是所謂的「龍骨」中重要的一個品種,在晚中新世時期極其繁盛。大唇犀類的祖先類型可能在中中新世生活於南亞的西瓦立克,然後遷徙到中國、中東和歐洲。

晚中新世早期,無角犀族的大唇犀屬開始出現,目前已知最早出現的真正的大唇犀是原始大唇犀(Chilotherium primigeniusDeng, 2006),產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達浪鄉中馬家村,隨後大唇犀屬內種數量極度攀升,成為當時動物群中的優勢類群,在中國不僅廣泛分布於西北地區,在青藏高原也發現其蹤影。

晚中新世晚期,是中國地質歷史上犀科動物最大的適應輻射期,屬種組成仍然以無角犀族占統治地位,至少有三種大唇犀在中國大陸是動物群中的常見分子,同時大唇犀在整個歐亞大陸有幅員遼闊的分布範圍。

自從林斯頓在1924年建立大唇犀新屬,該屬共有13個新種曾被描述,有19個其他的屬種被修訂歸入該屬,但是經過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該屬內有效種被確定為10個。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課題組根據產自甘肅慶陽的一件關聯寰椎的成年頭骨和一件成年下頜骨建立了大唇犀屬的一個新種——桑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licentisp. nov.),並系統地討論了大唇犀化石的分類和演化,相關研究成果以博士研究生孫丹輝為第一作者,鄧濤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最新一期《古脊椎動物學報》(Vertebrata PalAsiatica)上。

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新物種——桑氏大唇犀。

下面是根據化石復原出來的真實面目。長成這個樣子,那深邃迷離的小眼神,再加上兩顆可愛的下門牙,是不是略有些、比較、可以說是非常呆萌了。

桑氏大唇犀復原圖(陳瑜繪)

桑氏大唇犀生活在晚中新世晚期的開闊草原上,乾旱的環境讓動物們沒有選擇,它們不得不取食堅硬的草料。而它們也表現出了適應這種環境的一些特徵:高高的齒冠;恆齒磨蝕面上加強的次級褶皺,原尖和次尖強烈收縮,前刺和小刺發育並連接形成中凹;遠端肢骨縮短,因而降低了身體高度方便吃草。

在同一時期的同一地方,也有好多陪伴著大唇犀生活的小夥伴們,它們之間也許存在著互助,也許存在著競爭,但是都無法選擇,因為它們就生在這片土地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好的活著,為了能看到第二天初升的太陽!

桑氏大唇犀生態復原圖(陳瑜繪)

文末:

夏天到了,如果吃小龍蝦過敏了,怎麼辦,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小編小編,所以大唇犀也是吃小龍蝦過敏的嗎?

no~no~no~犀牛不吃小龍蝦的,因為它是食草的呀!

哈哈哈,好尷尬~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一生獻給科學——黃鳴龍誕辰120周年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