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首詩描摹上墳場景,寫出了「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詩描摹上墳場景,寫出了「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傳統,甚至還有專門的節日,那就是清明節。在大城市這種祭祖觀念或許淡薄一些,但是在今日很多農村,後生們蓋房、結婚甚至考上大學都是要上墳告訴祖先的。這一傳統在今日已經傳承千年,凸顯了中國人內心當中祖先崇拜的基因。

宋代有一位詩人,寫的就是清明節祭祖的場景,最後詩人寫出了「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詩句,頗值得玩味。且看全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詩的題目是《清明日對酒》,作者是宋代詩人高翥(zhù)。這個詩人名氣不大,詩詞地位也遠不如其他著名詩人。但是詩人的這首反映清明節上墳的詩歌,卻還是很有味道的。尤其是第三聯「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的對比,以及第四聯「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所得出的及時行樂的主題,很值得今日的我們思考。

開篇兩句呼應題目,寫明是清明節上墳的場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清明節這一天,在山上墳地的周圍到處都是前來掃墓的人群。「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這兩句延續前兩句的敘述,寫人們祭祖所燒的紙錢,寫人們在祖先的墓前悲悲戚戚的哭泣,就像是杜鵑泣血一般。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這裡白天都是大家在祭祖,到了晚上就會空無一人,只有狐狸會躺在這裡睡覺。中國古人說「狐死必首丘」,意思是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要用頭朝著洞穴,寓意故國之思。

在這裡寫狐狸「眠冢上」,其實是對比「夜歸兒女」「笑燈前」的。這裡可以解釋為兩層意義:其一是小兒女不懂得生離死別,照常玩耍;其二則是這些兒女們白日祭拜祖先,到了晚上還要繼續自己的生活。所以和「狐狸眠冢上」對比,極言被埋葬的祖先們的孤苦。

在這樣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引出最後一句,「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生短暫就要及時行樂。你看那兒女們焚燒的紙錢、祭拜的美酒灑在地上,長眠地下的祖先們何曾嘗到一口呢?

生命逝去了,一切都沒有了,你所鍾愛的兒女,同樣會「夜歸兒女笑燈前」,而他們祭奠的美酒,「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短暫,死了就不復存在了,所以這短暫的人生,好好把握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蘇軾用情極深的經典婉約宋詞,卻不是最熟悉的「十年生死兩茫茫」
小時候最經常被家長拿這10個字教導,後來才明白這都是他們的教訓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