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意象與我們不曾遙遠

文學意象與我們不曾遙遠

文學意象與我們不曾遙遠

文 / 谷月

晨起,聽見四聲杜鵑鳴叫,非常熟悉,相信農村的孩子,在清明穀雨時節都聽到過,這種叫聲區分度高,四聲高低不同,鳴叫重複不斷,聽後都如刻在腦子裡一樣。

小時候常常聽見,奶奶說這鳥叫擬聲為"百草發棵", 意思春夏之交,萬物萌生,百草茂密,棵棵生髮壯大。我會學著鳥叫,後來發現只要四聲一起,擬做什麼都像,比如「學醫很苦""快去播谷"。

根據叫聲去判斷,在網路上查找四聲杜鵑的資料,殊不知,四聲杜鵑就是文學意象中被人不斷吟誦的子歸鳥。

於是突然明白:文學意象離我們不曾遙遠,而是我們在日常快節奏的生活里,把文學詩意和自我感知弄丟了。

一個凄美溫婉的名字:子規

子規之名,則與杜鵑鳥的啼聲有關。我國最常見的杜鵑鳥是四聲杜鵑,其啼聲有如「不如歸去」,又加上此鳥啼必北向,鳴叫不停,聞之令人思歸,故有此名。

含義相近的名稱還有子歸、思歸、催歸、秭歸、子鵑等。再加上杜鵑鳥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於是便有了「杜鵑啼血」或「子規啼血」之說。

後來,人們又將望帝的傳說與「杜鵑啼血」聯繫起來,將杜鵑鳥定位為「怨鳥」、「悲鳥」,成為哀愁、思念的象徵物。歷代文人墨客多以此為意象,抒發各自的情感。

經典詩詞中的子規意象

李商隱的「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是訴說男女間的哀怨和思念之情;胡曾的「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

年叫來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則對杜宇失國滿懷同情;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聲斜陽暮」意境頗為凄涼;李白的「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以花鳥同名的杜鵑寄託濃重的鄉思;沈佺期的「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則抒發了遊子遠在他鄉、惆悵不寐的愁緒。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從杜鵑的叫聲里,文人看見了曖昧的情慾,官吏讀到了國王喪權後的哀痛,而民眾聽見的卻是農耕的信號。

每逢清明、穀雨和小滿之類的農忙時節,杜鵑開始發出不倦的啼鳴,是對農夫的提醒和勸勉。

我從四聲杜鵑的鳴叫中聽到的是鮮活的童年

感受到了文學意象的真實性

也能理解很多《詩經》中的一些物種

熟悉而又陌生

如忘憂草、飛蓬、蒼耳

……

編輯 | 胡勇

製作 | 胡勇

圖片 |網路

不是因為年輕

才喜歡文學

只是因為恰逢其時

我是胡導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胡導員 的精彩文章:

TAG:我是胡導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