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爆發的金融科技新激戰
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嘗試用機器模仿人的大腦,並於1950年發表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為後來的人工智慧科學提供了開創性的構思。他的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機器能否思考,是否有直覺和感情?
圖靈去世兩年後,他的這篇文章以「機器能夠思維嗎?」為題重新發表。此時,人工智慧也進入了實踐研製階段。在此前一年的的達特茅斯會議上,包括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內的幾位科學家斷言:「學習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個方面都應能被描述,使得機器可以對其進行模擬。」自此,這一研究領域被命名為——人工智慧。
如今,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快速應用於傳統金融領域,而中國正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研發與應用的重心。
"我們處在金融技術巨大躍遷的時代。科技正在顯著改變金融業的基本要素,這不是一個周期性的轉變,而是歷史的躍遷。」CF40成員,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負責人範文仲在今年第八屆上海年會上稱。
當金融科技業在加速迭代之時,整個金融市場及監管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我們一直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一個企業發展,一個銀行發展,受益人較大的是誰?一個企業上市了,誰較容易受益。大家都認為是股東,因為股東是直接的財務的收益者,但實際上對企業貢獻較大的是誰呢?是客戶。」玖富集團CEO孫雷稱。
即將爆發的金融科技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銀行的數字化及創新轉型絕非一蹴而就。當前,科技進入金融領域,風控模型、信貸邏輯,甚至貨幣的表現形式都在發生變化,機構之間的關聯性和金融體系的複雜性遠勝於昔,數字化風暴正在席捲中國,乃至全球,銀行業新的競爭格局已經重建,數字金融正依託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快速撲向市場。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該白皮書指出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已逐步從消費者端(C端)轉移到企業端(B端),中國科技企業賦能B端、服務C端(即「T2B2C」)將成為未來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的主流。預計到2025年,該模式給科技企業帶來的整體市值將達到人民幣40至50萬億元。其中,金融、醫療、零售、交通行業與科技結合最深。
"其實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意識到了科技賦能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廣發銀行風控總監龍雨認為,在此情況下,除去內部技術升級外,對外方面,銀行會借力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公司,進行業務鏈條合作。
中國的金融科技起源並非於金融,而是科技。如果不是科技機構迅速搶佔金融業務,中國的科技金融創新能力不會在短時期內被激發。
金融科技在國內的發展,一方面體現在科技機構進入金融業,較為成功的案例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及微信支付等;另一方面體現在金融行業引進科技,如今年民生銀行成立民生科技、光大銀行成立光大雲繳費科技;還有一方面則體現在金融機構與科技類公司合作,如工農中建與京東、百度、騰訊、阿里合作。
"玖富集團實際上已經為金融機構服務了12年。」玖富諮詢CEO王博稱,從合作對象來看,全國級的有15家,區域性的銀行有60家。大行如中農工建交,股份制銀行如民生、華夏、光大,區域性銀行像江蘇銀行、徽商銀行、包商銀行、貴陽銀行、重慶銀行等都是玖富集團的合作對象。
"金融科技的核心功能在於改善、提升風險管理能力。」CF40成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在第八屆上海年會上表示,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並能在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彌補傳統金融不足,解決金融發展中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中,作為一個重要的支撐手段。
對於這一點,王博非常有體會。「我們服務包商銀行和徽商銀行三年間,在玖富的技術支持下,兩家銀行的零售業務每年都實現翻倍的增長,他們現在零售業務佔比已經實現了全行收入的40%左右,基本上可以趕上國內以零售業務見長的某股份制銀行水平。邁進了國內一線零售銀行之列。」
錯位競爭
"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是衝擊是顛覆性的,雖然剛剛開始,但它的影響已經產生。」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AI(人工智慧)應用會遍布銀行垂直領域和職能部門,這就是傳統商業銀行,這也是金融科技的未來。 銀行業被敲響警鐘,近年已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資,更新核心銀行系統、加快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推進網點轉型和拓寬渠道,以及與科技機構成立合資公司、共享渠道、交叉銷售等方式戰略布局金融科技。
當大中型銀行或直接成立科技子公司,或與科技公司展開合作,中小銀行怎麼辦?並非所有的金融機構有必要或有能力去做科技子公司。
"中小銀行可以找百度、騰訊、阿里合作,但就像銀行的科技部一樣,很多業務需要排期,排期大家知道是很恐怖的一件事,等能顧及到這些小銀行的時候,可能整個金融科技戰略已經落後了一大截。」王博稱。
"當前Fintech時代下,中小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更多不是技術存在的挑戰,中小商業銀行其實是夾在市場的競爭,包括外部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競爭,以及大銀行的擠壓。」華夏銀行行長張建華曾在新金融聯盟與金融城舉辦的「Fintech時代的消費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表示,面對挑戰,中小銀行首先要懂得借力,應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和很多機構合作。
而玖富也正是看中了這一市場。
"現在很多中小銀行在探索普惠金融,這既具有政治需要又有市場化需要,但現在市場實體經濟沒有那麼好,中小銀行、民營銀行、區域銀行要想突出重圍,更多的就要發展一些原來大行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動力顧及的業務。這個時候,我們提出如何用科技化、數字化的方式來做,而不是用傳統的關係性驅動來做這個業務。」孫雷稱。
現在這一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小商業銀行的青睞。
"首批民營銀行現在做的風生水起的,一個是騰訊為背景的微眾銀行,一個是阿里為背景的網商銀行,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態圈和科技支撐,金城銀行雖然說使用了有100年歷史的老字號,但是客觀的說,我們自己的科技技術力量還不夠強大,我們差異化發展道路選擇不夠清晰,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急需要一家強有力的科技金融公司和我們進行戰略合作,為我們進行全方位的支撐。」天津金城銀行董事長高德高表示,相信通過晉城銀行和玖富的合作,金城銀行會走上一條快速、穩健、持續發展之路。
"市場競爭需要超越對手的實力,最大的長期獲利方式就是創新。」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其著作《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寫道,要想領先於競爭對手就必須不停創新。創新並非是要與眾不同,而是要有打破常規的意識和認清自己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走出最適合自己的路。
構建產業生態鏈
"數字化時代如果不重視客戶體驗,以及業務所關聯的場景和生態,既無意願又無能力去構建,將很難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最終只能是在競爭中被市場擠出。」一位來自股份制銀行網路金融部副總經理稱。 中國的金融格局正在被重建。當前金融創新逐漸增多,產業鏈各方的優勢將更突顯,合作將使得各自優勢最大化發揮出來,無論是場景、資金成本、風控還是運營,最終獲益的不僅是消費者,而是整個產業鏈。可以預見,現代化金融體系將更能適應新經濟發展,而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機構正在依據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發揮不同的作用,組建一個全新的金融生態。
"出現的微小創新的基礎上逐步積累形成的。」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在其著作《新金融秩序》中寫道,「一系列令人嘆為觀止的激進的金融創新給人類歷史增添了不少色彩,這是一系列從根基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改善的創新。」
"12年的金融服務業務,玖富集團沉澱了大量的數據,目前我們有6000多萬的用戶,每年有2300多億的交易額,有大量的交易客戶在我們的平台上產生了這種交易,數據的沉澱,使得我們可以開始演算法和算力,可以開展智能金融。」孫雷表示,沒有這些數據的沉澱,談不上金融的應用場景和演算法,所以要想做好科技金融、智能金融,第一個要有數據的沉澱。玖富一直以來搭建的是一個開放式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整合了銀行、保險、商戶、商家、消費者眾多的資源,構建成了一個開放式的生態鏈。而這個鏈條非常長,每一環節都需要專業的公司或者孵化的團隊夥伴一起來構建,這樣的生態鏈才可能更有競爭力。
科技進入金融領域,風控模型、信貸邏輯都在發生變化,機構之間的關聯性和金融體系的複雜性遠勝於昔,不僅共建新金融的生態系統,更促進了中國的金融的快速、穩健發展,但一套較為完整而全新的金融模式仍需要較長時間去驗證。


TAG:漫步金融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