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嫉妒心來自哪裡?去向何處?

你的嫉妒心來自哪裡?去向何處?

人類的痛苦源頭之一來自嫉妒心。對金錢、名聲、權力、身材、家庭,甚至周邊的親朋好友,只要是比自己優秀的,都容易引起嫉妒。

嫉妒心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著我們全身,當你覺得不快樂的時候,很可能嫉妒正油然而生。

我們經不起別人讚揚比自己更有成就的人,經不起別人考試排名在自己的前面,經不起別人穿的衣服比自己好,經不起別人開的車子比自己的高檔,經不起別人住的房子比自己的大。

人們似乎隨時隨地都可能不高興,這都是內在嫉妒心在作祟。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嫉妒是一種受苦的現象。

所謂受苦,就是人們將自己的能量無節制地投射到外部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上,能量流失得越快、越多,人們就越加痛苦,表現出無力感;嫉妒一個人,實際上是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外部另一個個體身上。

嫉妒是一種夾雜著焦慮及憤怒的情感,一方面人們為對方過得比自己好(或者擁有的資源比自己多)而焦慮,另一方面人們又有一種「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的憤怒。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家喻戶曉。周瑜才華橫溢,惟獨鬥不過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周瑜實則是被「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心折騰而死。

儘管真實歷史記載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絕非動輒「怒氣填胸,墜於馬下」之人,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從古至今凡嫉妒心重的人,器局必然小,終究難成大事。何況因嫉妒而用卑劣手段傷人者,內心不可能坦蕩,他們往往傷人不成反而自傷,並且在自尋煩惱中漸漸地耗盡自己的能量。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消除內心對他人的嫉妒,需要拓展自己的心胸,人們的眼界要開闊(全觀)。

比如說,在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團體中,可能某人是這個團體中最優秀的,然而在更大的範圍中,他就不一定優秀了。放寬空間上的視野及眼界,就不會在意與某人之間狹隘的計較了。抬頭看看浩渺的天空,再回想數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我們是如此渺小,猶如一粒塵埃,當下內心的一點情緒、這一點嫉妒心又算得了什麼呢?

我們頭頂的藍天,腳踏的大地,一草一木都是互通聲息的,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

古代哲人教誨,要能「見人有技,如己有之;見人彥聖,其心好之。」也就是說:別人有好的表現,好的技藝,就如同我們自己擁有一樣,別人好學勤勉志在聖賢,說了好話,做了好事,我們也應該歡喜讚歎。

啟迪多元思維

1.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嗎?

大多數人認為,人在2-5歲的兒童期開始產生嫉妒心理,但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產生嫉妒心的時間更早。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種實驗,讓母親把注意力從嬰兒身上移開,轉向其他事物,看嬰兒有何反應。

結果發現,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產生了嫉妒心,而且還會表現出嫉妒的行為。科學家還對嬰兒的嫉妒對象進行了種種研究,發現與書本等物品相比,當母親的注意力轉移到布娃娃等玩具物體時,更能激起嬰兒的嫉妒心,這說明嬰兒對母親注意力的改變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嫉妒是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的情緒。

康德最早提出嫉妒「先天論」,他認為嫉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是先天存在的。

查爾斯﹒達爾文則認為,嫉妒是進化過程的重要部分,因而嫉妒是完全自然產生的情感並必然反映在人的全部情感中。

嫉妒情緒在人們心中產生的如此之早,如此之普遍。

2.情感需求

人們最早的童年記憶、創傷的經歷,大多數都無意識地影響著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及反應模式。這一種生活的選擇從來不是任意的,而是很多人所選擇的生活都適用於滿足其在童年時代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

當一個人發現了另外一個人類似的特質時,便將在童年時代形成的內心意象投射到(好的或不好的)他的身上。童年期的嫉妒體驗雖然不直接引起成年期的嫉妒,但會在類似的情境中被重新喚醒,決定人們對嫉妒觸發事件產生反應的可能性以及強度。

心理動力學方法治療的目標是把人的無意識內容帶入到意識之中,通過找出過去經驗和當前問題之間的聯繫,可以幫助痛苦的人洞悉其嫉妒的「真正」來源。當人們意識到嫉妒的真正根源,嫉妒心就可以得到治癒。

正心正舉

每個人原本都是得失平衡體,享受了某一種「好」,往往需要承受某一種「壞」;並且某一種「好」,正是以鮮為人知的某一種代價、某一種付出所換取的。

人們由於個體能力的差異導致同樣的動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就打破了在行為過程中的原有平衡(即同樣的動機出現了結果上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引發嫉妒的直接根源。

嫉妒者往往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來中傷和詆毀被嫉妒者,就是試圖沖淡、抵消不平衡的心理。

我們與其對別人嫉妒,不如向內提升自己,把嫉妒的氣力轉為自強的動力。大多數人的優勢畢竟不是憑空而來,嫉妒式的造謠、挑刺、打擊對他人是不公平的,給自我帶來空虛的發泄,那何不開闊胸懷、見賢思齊,將著力點放回到自己的進步空間中。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當我們超越了嫉妒心理,以實實在在的努力贏得前進,通過提升自己而不是壓低別人,來彌補相互之間的差距,這份快樂及滿足感才是真正內生出來的暢快感覺。

宋朝時期,當蘇東坡嶄露頭角、默默無聞之時,歐陽修已是譽滿天下的文壇領袖。一日,歐陽修讀了蘇東坡的書信,不由感慨:「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預言年輕的蘇東坡必將取代自己,「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世上有無限的空間可以共處,有許多的機會可以一起分享,絕非一定是誰取代誰那麼的簡單及狹隘。

後來的事實證明,蘇東坡並沒有取代歐陽修,而是同為北宋文壇泰斗,他們都以鮮明的筆法與文風彪炳史冊;並且同被載入史冊的,更有歐陽修獎掖後進的胸懷。歐陽修放蘇東坡「出一頭地」,又何嘗不是讓自己的氣度「出一頭地」?

丟開嫉妒心,其實是丟開無用而沉重的心理包袱。歐陽修提攜了蘇東坡,也升華了自己;一個是文風的開創者,一個是文風的巔峰者,都成為文學的集大成者。

撥迷見智

佛學有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比喻心量之大,能夠包容無邊無際的世界。人生的天地很寬廣,根本沒有必要走進嫉妒的獨木橋。

開啟自在之門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宇宙中包含了一正一負的能量,或者說包含了一隱一顯的能量。人們可以想一想,嫉妒心負面能量的對面是什麼能量?

如果看不到對面的能量,必將因此痛苦、迷失。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很陽光,很大氣,很洒脫,是因為他看到的和使用的都是對面的能量,也就是正面的能量,人們需要活在正面的能量里,而不是活在負面的能量里,用寬廣的胸懷、包容的心、接納的態度去迎接人生百態!

Q:你的嫉妒心來自哪裡?去向何處?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往期經典回顧

·end·

看更多好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心正舉 的精彩文章:

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TAG:正心正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