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詩歌:《夏之逃逸》
經典詩歌:《夏之逃逸》---------艾米莉·狄金森 [美]
夏之逃逸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 [美]
不知不覺地,有如憂傷,
夏日竟然消逝了,
如此地難以覺察,簡直
不像是有意潛逃。
向晚的微光很早便開始,
沉澱出一片寂靜,
不然便是消瘦的四野
將下午深深幽禁。
黃昏比往日來得更早,
清晨的光彩已陌生——
一種拘禮而惱人的風度,
像即欲離開的客人。
就像如此,也不用翅膀,
也不勞小舟相送,
我們的夏日輕逸地逃去,
沒入了美的境中。
余光中 譯
As imperceptibly as Grief
by Emily Dickinson
AS imperceptibly as grief
The summer lapsed away,—
Too imperceptible,at last,
To seem like perfidy.
A quietness distilled,
As twilight long begun,
Or Nature,spending with herself
Sequestered afternoon.
The dusk drew earlier in,
The morning foreign shone,—
A courteous, yet harrowing grace,
As guest who would be gone.
And thus, without a wing,
Or service of a keel,
Our summer made her light escape
Into the beautiful.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 / 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 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 / 成為更新的荒涼
——艾米莉·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是美國19世紀傑出的女詩人,她有著謎一樣的生平和謎一樣的詩歌。她生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阿默斯特修女」,遺世獨立,只有10首詩公開發表。她對詩歌有著獨到的定義:「如果我讀一本書,這書使我渾身發冷,什麼火也烤不暖我,我知道那就是詩。如果我有一種切身的感覺,好像天靈蓋都被揭掉了,我知道那就是詩。這些就是我認識詩的唯一辦法,還有其他方法嗎。」
譯者余光中是第一位引領艾米莉·狄金森走進中國讀者視線的人——
1961年,他翻譯了13首狄金森的詩作,並發表在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發行的《美國詩選》中。狄金森的詩原本無題,余光中為其加上了題目,並在中文標題下給出了英文原詩的首行,便於讀者查找原作。
這首《夏之逃逸》就在此列。
在余光中後來的採訪中,曾反覆提到狄金森對他詩歌創作的影響,《翻譯和創作》一書中他說:「創作當然也免不了受翻譯的影響……說到我自己的經驗,十幾年前,應林以亮先生之邀為《美國詩選》翻狄瑾蓀(E. Dickinson)作品的那一段時間,我自己寫的詩竟也採用起狄瑾蓀那種歌謠體來。」
然而與典型的狄金森歌謠體不同,《夏之逃逸》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變異』,算是破了格,讓這首詩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對於夏天,狄金森是偏愛的,愛到什麼程度,她自己列了個表:「詩人,照我算計——/該列第一,然後,太陽——/然後,夏季,然後,上帝的天堂——/這就是全部名單——」, 她曾不無遺憾地說「夏天是最短暫的季節」,她把夏天當作是對一個人最好的饋贈:「但願我是,你的夏季」。
但在這首《夏之逃逸》中,狄金森並沒有表現出深切的憂傷,彷彿送別一位老友,的確是不舍的,但不會過分感懷,只有淡淡的留戀,哀而不傷。
電視劇《夏至未至》中有台詞:「這世上有一千種等待,最好的那種叫來日可期」,宇宙洪荒,千百萬年季節更迭如一,周而復始。「永恆」是個偽命題,這世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會迎來別離。但我們深知在這個夏季逝去後,另一個夏季會如期而至。這就讓離別有了念想,讓等待有了希望,是件好事。
今夜我們與夏天作別,請在圖文下方留言,對於2017年的夏天,你最想說的一句話。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寄語,或者是一句密碼,只說給剛剛逝去的夏天聽。
一句告別,一聲再見,四季輪迴,終有重逢。


TAG:成都校園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