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學紅:「圖像化」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研究

劉學紅:「圖像化」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研究

文/劉學紅

課標提倡「讀整本的書」,如今整本書閱讀也正逐步成為各地教師研究的熱點。由於課外閱讀的地位和整本書閱讀操作策略研究不夠等原因,在教學中,整本書閱讀還只是美麗的「空中樓閣」。筆者最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一篇文拓展到一本書

《冬陽·童年·駱駝隊》的作者是林海音,她圍繞駱駝隊描繪了童年生活的四個場景,表達了深深懷念童年的情感。這篇課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小說《城南舊事》的後記。《城南舊事》作為一部經典,也適合六年級的學生們閱讀,於是我在進行《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的環節:

1.品讀「學咀嚼」場景,感受童趣

(1)讀第4自然段,了解看駱駝、學咀嚼,感受童趣。

(2)邊讀邊想像畫面,把新鮮有趣的感覺讀出來。

(3)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片段,讓學生當一回影評家,根據書中這一段的描寫來評一評它拍得怎麼樣,從而還原童趣。

感悟電影和文學的不同,教給學生邊讀邊想像的閱讀方法,體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獨特的閱讀魅力。同時,這是引導學生走向整本書的前奏。

2.品讀「議駝鈴」場景,學習「共情」

(1)探究「爸爸為什麼會說『我』的想法更美些」,從而理解林海音站在拉駱駝之人的角度去感受一個陌生人的情感,感受到掛駝鈴驅散了旅途的寂寞,這種「共情」是多麼難能可貴。

(2)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城南舊事·惠安館》中「我看趕馬車的人抽打他的馬」的一段描寫,找到和課文第8自然段英子說駱駝戴鈴鐺的共通之處。

拓展這個段落,感受林海音站在馬的角度、妞兒的角度,產生「共情」,為他們擔心,感受林海音的善良與純真,激發學生閱讀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的興趣。

3.品讀「問去向」場景,感受奇妙

(1)分角色讀第11~14自然段,思考:將「夏天它們到哪裡去」中的「它們」換成了「駱駝」,有什麼不同?感受林海音念念不忘駱駝的情感。

(2)補充閱讀《城南舊事》「我們看海去」和「惠安館」中的兩個林海音問媽媽問題的片段, 輔助理解課文,感受媽媽的溫柔體貼和說話時「嗔怪」的語氣。

補充閱讀《城南舊事》中的段落,既感受林海音「好問」的特點,又感悟到媽媽的愛,進一步激起想一探究竟(她的童年到底是怎樣的)的慾望,這是第三次「蓄勢」。

4.拓展閱讀,豐滿感受

(1)拓展閱讀,認識作家。如今這本短短1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已經出版了160多個版本了。(展示多版本《城南舊事》封面和林海音寫過的思念童年、回憶北平的文章題目,以及她整理過的關於北平文化的書籍。)教師引入資料:在離開北京近30年,記者採訪林海音,發現她還是一口純正的北京口音,其實她捍衛的何止是一種口音呢,還有她不曾忘卻的童年生活、北平故里。請你讀一讀這句話,感受林海音的思鄉之情。

出示:我漫寫北平,是為了多麼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稿紙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北平漫筆》

小結:實際的故鄉遠去,但是心靈的故鄉永存。心靈的故鄉在哪裡?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童年,我們永遠需要的童年。

(2)重回課文,配樂有感情地朗讀結尾段和第1自然段,感受結構迴環、情感濃烈的特點。

由課文到小說再到林海音的其他文章,形成「互文」,將學生的視野引向更為廣闊豐厚的文字世界;再由文外回到課文,對林海音的認識、對童年情趣的感受由扁平到立體、由抽象到具體。

二、一本書濃縮成幾幅圖

學生走進「城南」一起回憶「舊事」,有了很多的想法與收穫,但是這些都沉積在學生心裡,如果沒有「出口」,肯定會有不吐不快的「鬱悶」。這時我準備上《城南舊事》整本書閱讀交流課。怎麼上才能將收穫外化,同時擺脫舊有的 「說說情節、談談感受、評評人物、積累詞句」等單調的、線性的方式呢?在交流課上,我用上了圖表。一部小說眾多人物,畫出人物關係圖就能既考察閱讀情況,又能將這些人物進行梳理、前後貫通、整體分析。除了人物關係、故事情節等可以用圖表呈現外,小說還有沒有其他內容也可以用圖表呈現呢?林海音酷愛北平、「苦念北平」,這本《城南舊事》里有著多少北京元素啊,一定要讓學生了解。

於是這節課的第二個板塊學習活動設計如下:

1.小組學習,用圖初步展示小說內容

全班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中心任務分別是:(1)小說人物關係圖(2個組);(2)5個故事情節導圖(5個組);(3)北京元素一覽(2個組)。

2.全班交流

(1)交流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感受人物,理解自傳體小說的結構特點:圍繞主要人物展開,由不同的故事組成。

(2)交流北京元素 ,感受北京文化特點,並適時出示林海音寫過的其他懷念童年故鄉北平的文章題目。

交流成果時,人物關係圖都將小英子置於整個故事的中心,各色人物都一一呈現,幾近完美。但是細心的學生髮現一個錯誤,就是秀貞和思康不是夫妻關係,如果真的是夫妻關係的話,秀貞怎麼可能「瘋」了,很有可能就不會有這個故事出現了。這不僅考察了對人物的感知,更能細緻地看到學生們的思考。

五個故事情節圖,根據情節發展特點進行設計:「驢打滾」「我們看海去」是線性發展,「惠安館」是雙線並進發展,「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是中心事件發散式展開,「蘭姨娘」則是「人物關係+事件概括」。在整理北京元素時學生們按照北京小吃、北京街道、北京建築等進行分類,甚至還有的發現了北京方言。

三、幾幅圖概括出准策略

回顧整個過程,把文字還原成圖像,通過對圖像的整理,把握故事情節、人物關係、環境特點等,是閱讀小說的重要方法。這樣的方法也可以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整本書,只是還原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我們稱之「圖像策略」。

1.何為圖像化閱讀策略

圖像化閱讀策略是依據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使用圖形、線條、符號、辭彙、色彩和圖像,把主題與思想內容、結構與表現形式等都與圖像、圖案、圖式等建立意義邏輯的鏈接,協助學習者進行高級思維和有效學習的策略。直觀的圖像與感性的文字形象實現互動,各自發揮著應有的優勢,共同作用於學生的能力培養。

2.圖像化閱讀策略價值的主要體現

第一,藉助多種感官將平面文字、符號進行立體化、色彩化加工,通過直觀思維對信息進行圖像化的歸類、梳理和統整,實現閱讀的條理化、有序性。

第二,低中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發達,進入高年級也正經歷直覺思維不斷向邏輯抽象思維過渡的狀態,圖像化過程對文本的理解更加全方位,具有很強的創造性。

第三,藉助圖像化也可以展開想像、猜測、文字表達等活動,這樣實現由文到圖然後由圖撰文的循環運動。

3.圖像化閱讀策略主要表現形式

圖像化表現形式十分多樣,故事情節圖、人物關係圖、環境元素圖,還有思維導圖、故事地圖等多種形式。另外圖像化閱讀策略在整本書閱讀的不同階段也會各有側重,實現的目標也不同。比如,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填寫圖像化閱讀報告單的方式,將閱讀收穫隨時記錄。圖像化閱讀策略研究也是一種探索,一種策略,還只是初步的嘗試和思考。

回過頭來反思這次由文到書等一系列實踐思考的過程,就是發現教育規律、探索教學方法的過程,這也是讓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落實的重要路徑。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西辛小學)

(原文載於《小學語文教學》園地版2018年第8期「課題研究」欄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學語文教學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小學語文教學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