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游東莞人口第一村,街頭巷尾都有歷史印記

探游東莞人口第一村,街頭巷尾都有歷史印記

據「美麗麻涌」7月22日發布:

漳澎村始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是一條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村,戶籍人口將近14000人,是東莞人口第一村。周末,金麻妹帶大家一起探游漳澎。

和樂漳澎

和樂漳澎

漳澎瀕臨獅子洋,立村前多為流動漁民泊居。後因沖積而成的沙洲不斷擴大,漸成草灘,漁民便選高地搭棚蓋房定居。每當水退墾土造田耕種,水漲回棚休息或打漁,故曾名「漲棚」。在麻涌一村一品牌的命名中,漳澎村是「和樂」,雕塑結合漳澎村"Z、P」寓意標誌,以龍舟競渡為原型寓意「和樂生平,安居樂業」。

踏上漳澎的康庄大道,寬平的柏油大路,連燈柱都是雕龍畫鳳的。來到漳澎,最有名的建築景點要數陳氏宗祠和天后宮,這些歷史建築最能體現漳澎的歷史文化。

陳氏宗祠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它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漳澎村是一個雜姓村,「小姓雜居,大姓聚居」。八坊的陳姓,九、十坊林姓是村裡的大姓。舊的「陳氏宗祠」始建於清朝,眼前的陳氏宗祠重建於2002年,青牆綠瓦,是現在漳澎村最富麗堂皇的建築。

祠堂仍為深三進布置,顯得有些幽深寧靜。左右各有側門,名叫「起鳳里」和「騰蛟里」。裡面設有建祠碑記、祖訓、家訓、祖先靈位等設施,供後人追思懷遠,傳承祖訓。每逢重大節日都特別的熱鬧,族人在這裡唱粵曲,聊收成,敘鄉情。

天后宮

漳澎天后宮

在科技落後的封建年代,求神拜佛是村民的普遍的精神信仰,漳澎村民為何信奉「天后娘娘」?

原來,由於漳澎村位於東江下游與獅子洋的交匯處,清朝時,這裡還是四面環水,風浪相伴,村民對水既依賴又畏懼,水上安危是最重要的。舊時經常水浸、颱風,但每次颱風來到漳澎天后宮總會及時而止。老一輩坊間相傳,正是天后娘娘在庇佑著漳澎村民。

在參觀天后宮時,幾個白髮婆婆正悠閑地在門口圍成一桌「游胡」(一種紙牌遊戲)。老有所樂,老有所依,也是和諧社會健康家庭的一種體現。

每年在天后誕這個好日子,漳澎村70歲以上的村裡老人共聚家常,共享「千叟宴」。大家都認為,在這一天赴宴更能得到天后娘娘的福蔭庇佑,保佑老人們身體健康、大吉大利。

涼棚文化

村民喜歡在涼棚休息、娛樂(打牌,下棋,玩樂器,唱粵曲),擺酒設宴,看公共電視。以前,村民們也常聚集在涼棚彈樂器,唱粵曲。泡涼棚,就像現在的泡吧、卡拉OK一樣。

仲夏漳澎的傍晚,轉角就可聞見涼棚里高亢、悠揚的粵曲聲。

二坊涼棚門面上的「農義社」頗具農耕文明味道。稍作休息之餘,有的在和涼棚乘涼的村民攀談,有的則饒有興趣地親臨埗頭看水。

龍舟之村

走在漳澎的街頭巷尾,家家戶戶一片和諧,老人們悠閑地搖著扇子,孩童們天真地嬉戲著。

沿著嶄新平整的灰石板磚街道,在供銷社、大同橋、三坊涼棚、趙氏宗祠旁一笑而過。

歲月沉浮,埗頭依舊。埗頭就是個小型的碼頭。有河的地方就有埗頭。因為漳澎村中河道交織,村民出門便是河,每條巷都有埗頭,只是大小不一而已。小巷有小埗頭,涼棚有大埗頭。村民常在埗頭洗衣服,淘米,洗菜,釣魚,運送禾桿和晒乾的稻穀等農資。

古色古香的村居小巷

在水系發達的漳澎,閑走在河邊綠道,偶爾能遇見一兩艘龍舟。

世界最長龍舟—「冠傑飛龍」

漳澎村的龍舟斬獲全國、國際龍舟冠軍無數,揚名海內外,沉澱幾百年的龍舟文化在這條村歷久彌香。除了驕人的戰績之外,漳澎村還培養出一批龐大的教練隊伍,100多名漳澎「外教」為珠三角一帶的龍舟運動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這裡雖然沒有長江黃河的氣勢如虹,但眼前緩緩而流的小河離我們是那麼的近。這就是漳澎人的生命之源,灌溉,運輸,生產工作少不了它;河裡有魚,岸邊淘米,生活百味全在這裡了。

和樂漳澎,美麗麻涌,每一處都有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鍾國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莞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