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間收藏家幾十萬件藏品將流離失所

民間收藏家幾十萬件藏品將流離失所

近日,記者獲悉,民間古文物收藏家王亮先生接到當地主管部門正式口頭通知,因當地交通升級修路涉及其公司及古文化器物展廳需要限期拆除搬遷,自己傾盡二十餘年心血從內蒙、甘肅、西藏、山西、河北、河南、江浙等全國各地,不吝重金搜集收藏的包含青銅器、瓷器、陶器、木器、石雕等在內的珍貴古代器物近幾十萬件,將又一次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幾十萬件古器物因當地交通體系升級涉及動遷無處安放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提出到推進和大北京規劃的落地,離北京更近的「北三縣」(大廠、三河、香河)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各地紛紛響應落實政策,在城市布局、產業分工、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上作出戰略性舉措,對推動整個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發展,實現環首都經濟圈繁榮、造福一方百姓大有裨益。

然而,這卻讓一位痴情古器物鑒賞收藏二十餘載的民間收藏家王亮犯愁了,一方「為大家舍小家」,一方「立小家為大家」,何去何從?

為此,記者專程來到位於京東河北三河市齊心庄鎮的王亮先生駐地一探究竟。

傍晚時分,初伏的京城雖幾日連雨卻暑氣未消,驅車三十餘公里才依稀看到一排雖不豪華富麗卻也簡約大氣的灰體四層建築,這便是王亮先生的公司駐地和古器物藏品陳列區。

被琳琅滿目的古文化器物震驚

站在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簡單鐵柵欄門前端詳思索,無從想像在這樣一個並無雕樓畫棟之雅亦無恢弘殿堂之氣的建築里,會蘊藏多少「寶藏」?

電話給王亮先生告知已至樓下,不想王先生親自出門迎接入門,通過狹長的走廊,映入眼帘的滿是古典傢具、石雕、陶瓷器,引步樓梯攀至其辦公室,環顧四周,除了一張古典辦公桌、一方簡單的茶台,近百餘平米的辦公室內到處都是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古典器物,瞬間讓記者務必震驚,王先生事前所言其傾盡二十餘載心血致力於古代器物搜集收藏可見一斑。

王亮其人及落地齊心庄

寒暄入座之後,憨厚可掬的王先生先向記者介紹,自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於河北北部一個偏僻的農村家庭的窮小子,二十多年來從家鄉出來後一步一個腳印走過的歷程,自2013年便被納入北京收藏家協會會員。後又為了不斷輸出自己對文化藝術忠誠於熱愛,進行影視文化投資,精心打造第一部弘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窗花》、以及《我的校花妹妹》、《一起脫單吧》、《女子分手專家》等多部影視劇,並積極踐行愛心公益,捐助鰥寡孤獨留守老人。王先生說,自己因家庭和時代的原因文化程度並不高,但並不會引起氣餒,必須要做個正直善良的人。

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北京的某個古玩市場,發現那時年輕的自己認為看起來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瓶瓶罐罐,卻在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眼裡是無價之寶,加上之前也經常從電視節目中看到過一些收藏鑒寶類欄目,遂此,王先生萌生了要搜羅民間古物的想法。

開始從老家騎著自行車搜集老傢具,知道外國人喜歡中國的傳統古典傢具及傢具文化,他便從河北、山西等地遍尋古物收購。幾年過去,又到內蒙、西藏,乃至江浙等地。期間,很多人出高價購買他所收藏的器物,王先生都婉言拒絕,問及為何,王先生說:捨不得。

後在2002年前後於北京台湖鎮生產銷售古典傢具,同時不忘遍地搜集收藏古代器物,直到2010年8年時間,趕上政府大規模搬遷,無奈之下,將十餘年來搜集收藏的古典傢具器物整體移居。用當時拿到的拆遷補貼款四處考察,為自己和十餘年來所收藏的寶貝尋找新的歸宿。

老天不負有心人,彼時,王先生得知齊心庄鎮政府、經貿委招商引資的政策支持,依然決斷將自己和精心收集的寶貝移居河北三河市齊心庄鎮。2011年,在當時本地區路段破破爛爛沙子路面的環境下,王亮在這個尚在發展中的小鎮上建起了當時算是最高層的建築——只為自己的心愛的寶貝有個家。王先生向記者訴說道,當時用150輛卡車運送幾十萬件古典傢具古典器物,自己現在回憶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記者問起為何費勁心力搜藏的如此琳琅滿目的精品器物又要無家可歸時,王先生表情瞬間凝重了起來,低頭不語。

提起所藏古典器物 王先生忘乎所以

當記者提及可否介紹幾件藏品時,王先生欣然接受。

【漢代青銅鼎和一袋白面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亮先生一如既往在民間各地搜集古器物。偶然機會到一位老太太家看到一個用來做貓狗餐具的器皿,「職業」敏感的王先生心生歡喜的詢問道:老奶奶,您這個東西給我給您一袋白面送給我吧(當時的一袋白面大概價值25元人民幣)。隨後王先生在路上想,這個東西在電視上見過,但並不能確定是否是「老古董」,後經專業專家鑒定為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青銅鼎。自此,王先生開始了他對古代器物搜集收藏不可收拾的地步。期間自然有被巨大利益空間的吸引,但是王先生告訴記者,後來支撐他走遍祖國各地遍尋古物的動力在於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技藝的熱愛與傳承。王先生坦言,自己後來想過,這麼重要的國家文物,價值不菲,怎麼會到自己手上呢?是的,自己是跟文物是有既定因緣的,有使命維護它們的尊嚴和命運,愛護它們就像愛護自己孩子一樣,是自己一輩子要做的事情。

【遼代雞冠壺】

遼代雞冠壺,又稱皮囊壺、馬鐙壺,如皮革縫製的水囊,早期器型敦實,下部肥碩。中期以後,壺身增高,變得挺拔清秀。雞冠壺、鳳首瓶和牛腿瓶被稱為契丹陶瓷三寶,雞冠壺排在首位,是契丹陶瓷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東晉越窯雞首壺】

雞首壺,又名雞頭壺、天雞壺,晉代時稱罌,是兩晉時期青瓷的代表作之一。最早的雞首壺的雞頭和雞尾純為裝飾之用,故多為閉口尖嘴和短尾,後來雞首壺成了盛酒器。

諸如此類,王亮先生直言,自己都如數家珍。

國家文化局局長劉玉珠曾經指出,文物部門要高度重視民間收藏文物工作,充分聽取業界心聲,從實際出發,找出解決制約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頸問題的方法,積極穩妥地出台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對民間收藏文物的保護和服務,支持民間文物發揮作用,推動文物收藏健康繁榮發展。

記者此次因緣際會王先生,不僅被其堅持二十餘年所搜集收藏的古代器物所震撼,更為其坦誠待人、粗中有細、心懷大愛的人格所動容。無論何種原因,何種境況,無論出身貧賤富貴,作為中華兒女,我們都應該與王先生一起守護這些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瓶一罐一壺一杯,為它們找到更合適的棲身之所。

臨別時,王先生告知記者,聲色激昂卻又暗含憂傷:我將在有生之年,竭盡所能籌建一個博物館,它屬於每一位中華兒女,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有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流 的精彩文章:

緬甸小勐拉銀河國際風情萬種與獨特的經濟區

TAG:財經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