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人造胚胎研究新進展:順利抵達原腸胚形成階段

人造胚胎研究新進展:順利抵達原腸胚形成階段

據外媒報道,一支國際性的科學家團隊,剛剛成功地打造出了迄今為止最逼真的人造胚胎。不僅如此,他們還引導人造胚胎髮育到了「生命中最關鍵」的原腸胚形成階段。據悉,研究團隊跳過了精子與卵子結合的階段,直接將三種類型的小鼠幹細胞合組裝成一個,將之合併成一個已預備植入子宮的胚胎。

研究人員用三種不同類型的幹細胞(黃、綠、粉三色示意),合成出了最逼真的人造胚胎。

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小鼠皮膚細胞培育出卵細胞,並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來培育大量模型,以便研究與發育相關的疾病。

而這項新研究,就建立在劍橋科學家領導的同一團隊此前的工作基礎之上。這三種類型幹細胞,構成了胚胎髮育的胚泡(blastocyst)階段。

胚胎幹細胞(ESCs)會成為身體本身,滋養層細胞(TSCs)則繼續形成為胎盤,原始內胚層幹細胞(PESCs)接著成為營養豐富的卵黃囊。

去年,劍橋領導的團隊曾設法通過將 ESC 和 TSC 結合來製造人工胚胎,並使用細胞外基質進行支撐,將它們引導至正確的形狀。

而這一次,研究人員們首次成功地將第三種類型的幹細胞(PESC)納入其中。因為缺乏這種幹細胞的話,胚胎就無法進一步發育。

人工胚胎細胞分為三層,其發育到了一個被稱作「原腸胚形成」(gastulation)的關鍵階段。

具體而言,就是人造胚胎無法進入原腸胚階段。在這一階段,胚胎會將自身分為三層細胞,這些層決定了細胞後續會發育稱哪些組織或器官。

首席研究員 Magdalena Zernicka-Goetz 表示:「正常發育過程中,只有當你擁有所有三種類型的幹細胞,才可能有適當的原腸胚形成」。

為了重建這套複雜的『舞步』,我們不得不添加缺失的第三種幹細胞。通過將早期實驗中使用的果凍替換為 PESC,人造胚胎現已能夠發育為相當成功的結構。

結果就是,除了像天然胚胎那樣分裂為三層,它還按照正常的模式、時間、結構和基因活動順利推進。Zernicka-Goetz 表示:

我們的人造胚胎經歷了培養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它們現已非常接近於真正的胚胎。要進一步發展的話,必須將其植入母體或人工胎盤。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原標題為:

《Self-assembly of embryonic and two extra-embryonic stem cell types into gastrulating embryo-like structures》

[編譯自:New Atlas , 來源: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稿源:cnBeta.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科學探索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在太陽金屬含量上無法達成一致
載人龍飛船接受測試:計劃年內發射 未來送人去火星

TAG:Science科學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