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沒有名將?這位北宋名將差點滅掉西夏,他的名字卻無人知曉
原標題:北宋沒有名將?這位北宋名將差點滅掉西夏,他的名字卻無人知曉
我們現在經常嘲笑大宋為「大慫」,許多人印象里除了北宋除了建國時期時硬過一段時間外幾乎就是不斷下跪送錢,無論是對於大遼這樣的強國還是西夏這樣的小國。但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像北宋就有過幾次北伐,對於西夏更是數次佔據優勢。如北宋有一位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的名將,他就曾經率軍打得西夏丟盔棄甲,甚至幾乎滅掉西夏一國,他就是章楶。
章楶不但是名將,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進士及第出身,甚至在禮部考試上獲得第一名,可謂狀元之才。當時,宋夏邊境當地軍將一味對西夏妥協忍以獲取片刻安寧,1091年,初次任職環慶路經略安撫使的章楶一到任便說西夏這種蠻夷國家只會服從武力,妥協只能讓他們更加放肆而不會有好結果,必須對西夏嚴厲打擊。應該在各個險要地方修建堡壘壓縮西夏的戰略迴旋空間,然後再率軍攻打逐步推進。大宋根據他提出的策略奪取了大片領土,一步一步深入西夏內陸,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
1092年,西夏數十萬大軍進攻大宋,章楶用幾萬宋軍應敵,他一面以部分軍隊堅守,另一部分埋伏。真是大膽啊,區區幾萬人面對數倍敵人不是聚集兵力堅守城池而是分兵,就不怕被敵人分而破之嗎?但章楶膽氣就是這麼足,他授計正面對戰的軍將們想辦法驕敵,讓西夏軍隊放下防範之心,然後伏兵繞道西夏大軍後面阻斷夏軍歸路。果然初期得意的夏軍在久攻不下之後開始撤軍,最終在洪德城被宋軍伏兵大敗,連西夏太后都差點被捉住。這個計謀聽起來很簡單,但非名將不可為。想想本來就兵少,還要分兵埋伏,你怎麼確定分兵後更少的宋軍能擋得住西夏軍隊的進攻?本來人少守城就容易讓士兵士氣低落,你還要想辦法打點小敗仗讓夏軍輕敵,那不是讓守軍士氣更低嗎?如果帶兵不行的人守城部隊早就崩潰了。1093年,西夏再次進犯,章楶下令折可適帶6000兵馬深入西夏,切斷夏軍信息傳遞,然後再次大敗夏軍。1097年,章楶不再承認宋夏邊界的劃分,主動進攻西夏,西夏皇帝李乾順帶50萬兵馬親征依然被章楶打得落荒而逃。1097年,宋軍已經開始包圍西夏的發祥地夏州,佔領了西夏會州、蘭州、鹽州等地盤,而且把宋夏之間的有利地形全部佔領,西夏隨時處於覆亡狀態。
眼看就要亡國的西夏一邊派遣使臣向大宋稱臣謝罪,另外派遣人帶了大批財物去遼國請求幫助。遼國此時承平已久,軍隊戰力士氣都不如從前了,派遣軍隊和宋朝打仗輸贏未知,但唇亡齒寒的道理不會不懂。於是遼國先做出隨時派兵南下進攻大宋的姿態,一邊也派使臣到大宋勸和。章楶深知此時大遼不過是故作聲勢,不但拒絕了遼國求和的請求,還斥責了遼使。但章楶一個人硬沒有用啊,大宋朝堂上的大臣們多是軟腳蝦,一聽遼國要南下腿都軟了,哪裡敢不聽從勸和?孤掌難鳴的章楶只能無奈接受了西夏的謝罪,大宋也錯過了最好的一次滅掉西夏的機會,雖然奪取了西夏大片國土。這次是北宋最後一次雄起,此後宋徽宗即位,宋朝很快便迎來靖康之恥,幸好再次出現岳飛這樣的名將才能保住半邊領土。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從二戰各國動員比例看,德國最強,中國最弱
※中國人的信仰並不是祖先崇拜,而是道德崇拜
TAG:明說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