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三百年前建造文峰塔,究竟為了啥
文峰塔位於阜陽市阜臨路東端南側。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文峰塔為磚結構,八角七層,。塔為密檐樓閣式,每層疊澀出檐,有仿木結構磚雕斗拱承托。頂部起脊桃角,3疊珠式寶剎由鐵制5叉桿貫穿攢尖,全塔造型質樸典雅。
遠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猶似一支飽蘸文墨的如椽巨筆,書寫於藍天青山之間。塔內有螺旋形石梯拾階盤旋而上,直通塔頂,中間塔層每層皆有窗,透過塔窗可瞭望遠天近水。塔頂為八角形,每角掛一銅鈴,風刮之,物擊之,鈴聲悠揚於十里之外。塔尖有一寶頂,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塔身造型優美,潔白無瑕,若是傍晚時分,被夕陽點染得會更加迷人。
那麼,當年阜陽為什麼要建造這座塔呢?《潁州志》是這樣回答的:原城東南有奎星樓一座,因為不高,文星不太顯露,阜陽文人不多,即建文峰塔,使文星顯露,多出文人。
從位置上來看,阜陽文峰塔位於老城東南,屬堪輿學所云「巽方」,故建塔鎮之,按儒學家說法,「巽」為文章之府,塔有卓筆之形,故稱文峰塔。
無疑,阜陽文峰塔是一座標準的文峰塔,是一種區別於佛教塔的、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水塔。一般地說,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徵當地人才輩出、多中科舉;以塔來補全風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無瑕;借塔高大的形制,來作為地標。
那麼,建造文峰塔真的可以讓阜陽人才輩出嗎。其實,在阜陽歷史上,文風一直昌盛不衰,被稱為潁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時代,阜陽稱鬍子國;公元528年(北魏孝昌三年)設置潁州,唐宋元明清都延續潁州之名。公元757年正式建縣,公元1975年撤縣設市,歷時126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代有英才。
特別是宋代時期,晏殊、歐陽修、蘇軾、蔡齊、呂公著等文學大家都曾先後任職於阜陽,這給阜陽當時的文學界帶來了巨大影響,這也給阜陽焦千之、劉體仁等本土文人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拜師學習的大好機會,阜陽的文化達到鼎盛。這些都是距建造文峰塔八百多年前的事了。
近代,湧現出以戴厚英、巴一、徐瑛、阿紅、梁如雲、閆紅等為代表的阜陽籍作家,其作品享譽國內外,目前,阜陽擁有作家1200餘人,阜陽也因此而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阜陽高考本科達線率和重點院校錄取比例連續多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如此看來,當年「多出人才」的建塔期望,確實是如願以償了。


※最美阜陽城市清道夫,市民給你們點贊
※一組創意荷花攝影作品,告訴你什麼叫做「意像攝影」
TAG:潁州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