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上海推出「健康服務業50條」

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上海推出「健康服務業50條」

7月24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翁鐵慧副市長介紹了最新制定的《關於推進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一流醫學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相關情況。

《意見》由總體要求、重點領域、市場體系、政策支持四方面50條構成(簡稱「健康服務業50條」)。

其中,在總體要求部分,明確了《意見》編製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以及未來產業體系構架,強調多措並舉打造以人才為核心、機構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醫深度融合的健康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會辦醫品牌,構建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質健康醫療服務業體系,並提出了到2035年分三步走的目標任務。

在重點領域部分,主要聚焦健康醫療、健康服務、健康保險三大領域,分門別類明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配套措施。

在市場體系部分,立足於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支撐有力、監管從嚴的健康服務業市場體系,突出進一步加大高水平醫療服務平台建設、完善健康科技支撐體系、加快金融保險服務創新、促進合理健康消費、推進「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工作。

在政策支持部分,從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槓桿作用、合理減輕機構和企業稅費負擔、加強建設用地保障、加大健康信息化支撐、厚植人才優勢等方面,明確了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保障機制。

《意見》已報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即將公布實施。這也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首個省級健康服務業發展政策。

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市規土局副局長岑福康、市食葯監局副局長陳堯水、上海保監局副局長王曉東、市發改委總經濟師秦麗萍和市人社局醫保處處長張超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圍繞三大領域,做好兩方面支撐

健康服務業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健身產品、健康保險等支撐產業,門類眾多。上海抓准健康醫療、健康服務、健康保險三大重點領域,形成政策聚焦,力求重點突破。

關於健康醫療,將以健康醫療服務集聚區建設為依託,以需求為導向,鼓勵發展一批國際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會辦醫療機構。比如,支持社會力量深入專科細分領域,投資建立品牌化專科醫療集團;以「名醫、名術」為核心,鼓勵發展各類特色診所;支持發展高端化、國際化、集團化的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等第三方專業機構等。

特別是,積極支持公辦、民辦醫療機構聯動發展,允許公立醫院根據規劃和需求,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雙方在人才、管理、技術等方面建立協議合作關係,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以滿足老百姓對高水平醫療的需求;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聯合體建設,支持高水平社會辦醫機構成為醫學院校教學基地,作為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等。

關於健康服務,主要是促進健康與互聯網、旅遊、養老等融合發展,依託信息技術等發展覆蓋全生命周期、高質量的健康管理和服務。比如,依託現代醫學科技和信息技術,推廣疾病早期篩查和居民基本健康狀況評價,開展腫瘤、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精準防控;發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應用遺傳檢測技術和新生兒遺傳性疾病早篩技術,降低出生缺陷;推動智慧健康服務發展,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病理分析、醫療輔助診斷等領域的應用;在進一步嚴格規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管理的同時,積極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集團或連鎖機構等。

關於健康保險,注重發揮商業健康保險在健康服務鏈中的資源整合作用,將健康保險打造成為醫療健康服務需求的入口,促進完善健康服務鏈。比如,推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交流和共享,實現居民醫療費用直接理賠支付;鼓勵商業健康保險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的經辦代辦業務,積极參与醫保控費;發展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業務,提高稅優健康險的公眾知曉度和覆蓋度;持續推進個人賬戶購買商業健康保險項目,鼓勵研發商業補充性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等。

圍繞三大領域,將著重抓好兩方面支撐。

首先是抓載體,將建設一系列功能型平台和重大項目。比如,聚焦產業布局,將結合區域資源基礎和發展定位,統籌推進「5+X」健康服務業園區布局(其中「5」是指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嘉定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普陀桃浦國際健康創新產業園、徐匯楓林生命健康產業園區;「X」是指在楊浦、奉賢、金山、崇明、松江等區域建設若干健康醫療服務業集聚區),建成一批業態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鮮明的現代健康服務業園區和基地。

聚焦健康科技,提出了打造重大產業技術基礎實驗室、藥品與器械公共服務平台、醫學人工智慧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開放共享的臨床試驗平台等6大功能性平台,以及建設長三角罕見病實驗診斷中心,著力構建政府支持、市場驅動、利益共享的運行模式。

聚焦健康保險,將依託上海保險交易所,積極籌建上海健康保險交易中心,以及保險產品創新、核保理賠服務等平台,推動商業保險、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融合發展,促進健康醫療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和管理體系完善升級。

其次是抓技術,將重點建設新一批臨床重點專科。立足於瞄準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升上海醫療服務能級及核心競爭力,將於2018-2020年投入12.9億元,通過「騰飛計劃」實施新一輪重點專科建設,著力構建臨床重點專科「振龍頭、強主體、展兩翼」的發展格局,即:以普外科、神經科、泌尿外科、骨科、內分泌科等國內優勢專科為「龍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以心臟病科、婦產科、眼科、腫瘤科等國內特色專科為「主體」,保持國內一流、提升國際影響力;以脊柱外科、手外科、出生缺陷、器官移植等重點亞專科,以及微創手術、臨床藥學等新興、交叉專科為「兩翼」,培育新的專科增長點。經過新一輪建設,將進一步提升上海醫療服務能級和水平,進一步提升上海頂尖專科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影響力。

創新改革,政策聚焦

推進健康服務業高質量持續發展,既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更加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模式和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系;又要出實招、求實效,針對各方需求拿出一系列管用、「解渴」的實質性舉措,解決機構和企業實際困難、滿足社會迫切需求,進一步優化健康服務業發展環境。

一方面,持續深化改革創新。積極爭取國家衛健委等部委支持,主動自我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舉措。

比如:(1)放寬規劃限制,先行放開100張床位及以上的高水平社會辦醫療機構、全科診所和中醫診所規劃限制;(2)淡化等級要求,完善醫療技術備案制度,淡化醫療機構的等級要求,重點審核醫師執業資質和能力;(3)放鬆從業限制,支持註冊全科醫生自主執業開辦全科醫生診所,並實行備案制;(4)放寬科目設置,將診所診療科目設置從1個擴大到4個;(5)推廣管理模式,將上海自貿區社會辦醫療機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管理模式推向全市等。(6)簡化審批流程,進一步優化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審批流程,探索建立市區、部門間審批快捷通道等。以上舉措均有一定的率先效應。

另一方面,切實形成政策聚焦。針對機構和企業在財稅、土地、醫保等方面關切,出台實實在在的支持政策,務求實效。

比如:稅收政策方面,對經認定的健康服務企業,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或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政策優惠,按照15%的稅率(原來25%)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實際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醫保政策方面,對在高水平社會辦醫機構就醫的醫保病人,基本醫療服務的費用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按照公立醫院同等收費標準予以結算,非基本醫療服務費用由病人自負。人事政策方面,力爭在醫生多點執業方面有所突破,研究形成利益共享機制,規範醫生跨機構執業行為,釋放醫生生產力,為群眾提供多元醫療服務,實現多方共贏。土地政策方面,對於營利性醫療機構項目使用醫療用地的,符合國家規定的可以協議出讓方式供地;對於存量產業用地,可通過轉型開發、節餘土地分割轉讓、政府收儲等方式進行盤活利用,支持利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原有土地興辦健康服務業。

此外,上海將切實轉變服務模式,著力構建體系完整、運行高效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建立政府與社會辦醫療機構緊密聯繫的橋樑和紐帶,努力在為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解決實際問題、組織專項培訓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完善事中事後監管

健康服務業是一個極其特殊而重要的行業,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必須創新監管方式,實行最嚴監管。總的思路是:通過「制度+科技」,構建基於信息化的健康服務全過程監管體系,維護健康服務市場秩序。

近年來,上海在推進新型監管體系特別是醫療服務監管平台建設方面,已有較好的基礎。比如,推進醫務人員CA認證,通過醫務人員電子身份認證,實現對醫務人員關鍵環節執業行為的動態過程監管,目前已選擇1個區和 5家醫療機構作為試點,接下來將逐步在全市推開。再比如,建立醫療服務信息便民查詢平台,通過提供官方權威信息,提升醫療服務信息透明度,引導公眾合理就醫行為。該平台於今年4月試運行,目前已涵蓋全市4000多家醫療機構的許可、處罰等信息。

在既有基礎上,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

首先,抓聯合監管。以信息化運用為手段,全面構建誠信管理、分類監管、風險管控、聯合懲戒、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監管體系,推動監管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建立衛生、醫保、工商、民政、食葯監、質監、公安等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

其次,抓依法懲戒。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醫療機構、醫師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制度,以及不良誠信醫療機構黑名單制度,形成醫療市場退出機制。對於嚴重違規醫療機構,要堅決予以取締、強制退出行業。

最後,抓隊伍建設。著重加強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建設。一方面,隊伍要補足。到2020年,本市每萬常住人口的衛生監督員數量要達到0.75名,並相應增加衛生監督行政執法車輛等裝備;另一方面,人員要提能。通過將衛生監督員納入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重點抓實抓好責任心、專業素養兩大關鍵,不斷提升監管效能,齊心協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確保健康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6月製造業PMI將公布,這些投資機會最靠譜
上半年電煤消耗增長超1億噸,關注動力煤龍頭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