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孟子:不能罪歲,天災背後更多是人禍

孟子:不能罪歲,天災背後更多是人禍

【答曰典籍系列,系對古籍經文以問答的方式進行講解與探討,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人們以更通俗的方式理解古籍經文,如果能解除偏見,撥亂反正那當是極好的了。】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節(1-4)

小生

第四節,之前都是梁惠王問孟子。現在孟子反過來問梁惠王,用類比的方式說梁惠王 現在的政策與之前提到的仁義和王道之間的差距。毫不避諱的說「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感覺在說梁惠王,你看你的百姓過的多慘,你怎麼不去死一死呢?

孟子倒也沒這麼緊逼,這段還是對比,你看下,有哪幾項對比。

先生

小生

嗯,我說的誇張了,應該是循循誘導的語氣。

對。最後引向王道正路。

先生

小生

對比是,王庖有肥肉,民有飢色;王廝有肥馬,民餓殍在野;獸相食,人惡之,現在的官民關係,與獸相食無異。

差不多,是這樣,首先對比木棒和刀,然後刀和政令。

先生

小生

失誤,自動忽略了前面兩句對比。這是不是與五十步笑百步相得益彰?

哎,溫故而知新,很好呢。前面說過,以民為本。這裡就在討論民的最壞情況。有關鍵的一句是"王無罪歲",罪歲+肥馬餓莩=率獸食人。你再找找,王道是什麼?

先生

小生

以民為本?

上一節講的是具體的方法的途徑,加上這一節,最終想表達的應該是,所有的法都是為了讓百姓生養安樂,如此王才算在道上。王要擔起責任,不能罪歲,天災背後更多是人禍。

先生

小生

這個擔起責任,我覺得有點像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還不一樣,朱是對所有人的,孟子是對王的。孔孟比朱要博大得多,天理人慾是宋代對經學的一個應用。這個天理人慾嘛,本來很對的,人要吃飯是天理,想吃野生動物過分了,吃嬰兒那就恐怖了,存天理,吃飯可以,滅人慾,不是什麼都能吃。

先生

後世其實把經念歪了。說的最多的,大概也就是自由婚姻的事。朱夫子天理的意思是兩情相悅看幾眼不要緊,但別搞出武大郎殺來殺去這種。

先生

小生

原來如此,這個欲是額外的不必要的慾望,更多的指向貪婪吧?

對啊,不必要的,超過維持生計的。

先生

【正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①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挺②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③有肥肉,廄④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⑤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⑥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無後乎!』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譯文在後)

【注釋】

①安:樂意。

②梃(tǐng):木棒。

③庖(páo):廚房。

④廄(jìu):馬欄。

⑤且人惡(wū):按現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⑥惡(wū):疑問副詞,何,怎麼。

⑦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麼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緒拆遷隊 的精彩文章:

TAG:心緒拆遷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