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釋道諸子百家

儒釋道諸子百家

儒 釋 道

GIF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一般認為,儒家文化屬廟堂文化,佛家、道家文化則為山林文化。山林文化有遠離紅塵、清心寡欲、幽靜修行的「出世」傾向,而儒家的「入世」哲學,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現實榮華富貴和身後名垂青史。

儒家經典形成於孔子時代,但是不同時代對儒家經典的解讀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剷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

儒家代表作《周易大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儒家所主張的人生態度,也是其學說的一個根本特徵。實際上,儒家的大同理想,內聖外王之學,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張,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態,無不反映出剛健有為、奮進不止的精神。這種陽剛進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和下層群眾。

「隱」與「達」,「出世」與「入世」是對立統一的,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儒家的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藉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

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詩》、《書》、《禮》、《易》、《春秋》謂之"經",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

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毗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為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梵文:?????????、 ?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 ????,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祖師"。被世人尊為神明,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佛家經典:

《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六祖壇經》《三祖信心銘》《拈花錄》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

中國佛教聖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得到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尊封老子,為了美化唐皇室,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遵道貴德。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故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靈活而健康的思想體系,這正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教義(Dogma)。因為沒有固定的教義,所以沒有偏見,也沒有思想統一和遵從正統教義的要求。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道教原以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三寶。然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以三要旨,尊為三寶:(一)學道者「道、經、師」(二)修道者「精、氣、神」(三)行道者「慈、儉、讓」。老子三寶章雲:「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也 。

三山五嶽,三山是指旅遊勝地聞名的黃山(安徽)、廬山(江西)、雁盪山(浙江);五嶽是指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

東嶽泰山之雄(海拔1532.7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西嶽華山之險(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華陰市);

南嶽衡山之秀(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北嶽恆山之幽(海拔2016.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中嶽嵩山之峻(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道教聖地,分別是:

位於湖北十堰的武當山;

位於江西鷹潭的龍虎山;

位於安徽黃山的齊雲山;

位於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道家經典:

老子著的《道德經》為起源,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

諸子百家

後代史家試圖對「百家」進行分類。首先進行這種嘗試的是司馬談(卒於公元前110年),他是司馬遷的父親;父子二人著述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史記》。在《史記》最後一章,司馬遷援引了他的父親司馬談的一篇文章《論六家要旨》,其中,司馬談把在他之前幾個世紀中的哲學家分為六家。

首先是陰陽家。它是講宇宙論的一派,由於它把宇宙的原理歸結為陰陽兩個主要原則,因此被稱為陰陽家。陰是代表女性的原則,陽是代表男性的原則,兩者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由此產生了中國人心目所見的宇宙一切現象。

第二個學派是儒家。儒字的本意是讀書人(儒生)或思想者。在西方稱之為「孔子學派」,這個名字沒有指出,它的隊伍主要是由學者和思想家所組成。他們講授古代的經書,因此是古代文化的傳承者。孔子無疑是這一學派的領袖人物,也是這一學派的創始人。但這一學派之稱為「儒」,還有更廣的含義。 孔子 《論語》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第三個學派是墨家。這一學派在墨子領導下,內部有嚴格的紀律和組織。這一派已經自稱是「墨者」,所以,它的名稱不像其它有些學派的名稱,是司馬談的發明;「墨者」的名稱是原來就有的。 墨子其思想主張為:兼愛,非攻,沿、尚賢,尚同,節用等。

第四個學派是名家。這一派的興趣是分辨名實,究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名家" 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並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按,"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概念";"實"就是"名"所指稱的事物。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就是因為他們同樣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後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係問題,展開論辯並提出自己的見解。但由於他們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漢代司馬談所言,是"控名指實","參伍不失",因此,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於"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第五個學派是法家在中文裡,「法」的含義是規範或法律。這一學派源自一些政治家,不贊成當時一些儒生強調政府要以德治國,他們認為,一個好的政府必須建立在一個成文法典的基礎之上。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

第六個學派是道德家或稱道家。這一派人的形而上學和社會思想都「尚無」,也就是「道」,並認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內的具體化,成為事物內含的能力,如果把它譯成英文,或許譯作「能力」較妥。司馬談把這一派稱為道德家,後來簡稱為道家。 老子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 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試圖對「百家」進行分類的第二位歷史家是劉歆(約公元前46年-公元後23年)。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他和他的父親劉向一起,對宮廷所藏圖書進行整理,分類編目。這個附有說明的分類編目名為《七略》。後來,另一位漢代歷史家班固(公元32-92年)便用《七略》作為《漢書·藝文志》的基礎。從《藝文志》中可以看出,劉歆把諸子百家分為十類,其中六家同於司馬談所列出的六家。另四家為:縱橫家,這是當時的外交家;以及雜家,這是當時不拘於一家之言的折衷派;還有農家和小說家。劉向在結論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意思是說,小說家不如其它九家重要。 在這個分類中,劉向並沒有比司馬談深入多少,但他系統追溯了各家的起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縱橫家: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以政治遊說為特點的謀士集團。縱橫家,《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後因稱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縱橫家"。縱橫即合縱連橫。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覆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 出自《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 張儀者, 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 "。 胡三省 注引 漢 應劭 《風俗通》:"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這裡指遊說開合有度、縱橫自如。沒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不會成功的事情。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思想中的兩個主要流派。這是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從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末,儒道兩家只是許多互相競爭的學派中的兩派。在這時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人生哲學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就其內涵而言,古今中西標準不盡而一,甚至大相徑庭。而作為中國數千年文化積澱的古代傳統儒道人生哲學更是博大精深,交相輝映:其主流的內聖而外王的人格觀,執有而空無的境界觀,善死善終的生死觀以及安貧而樂道修養觀等等。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古人對於人生終極意義的深入思考和不懈的求索。在某種意義它構成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閃現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睿智。

提及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又是貴為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兩大主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學,它們都曾一度為帝王所推崇,成為獨有的統治哲學,而且也是千百年來左右中國文人仕宦或出入廟堂或隱於山林的動力要素,二者迥異成趣,又能相通互補。

儒道兩家,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心理框架和價值系統,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推動著民族精神的演進,從而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具有陽剛的特徵,道家學說具有陰柔的特徵。

天時 地利 人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經典著作頗多,認真研習透徹!

國學,傳統文化都有什麼?我們要學什麼?學什麼在於你用它來做什麼。

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與規律,達到學以致用!

琴棋書畫劍

詩歌茶酒花

堅持原創|推薦分享|閱讀經典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提高國民人均閱讀量提升國民基本之素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英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TAG:華英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