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古都西安城牆之內的碑林博物館存放和展示了歷代碑帖、石刻和石雕藝術,它們沉默千年,卻以無聲的方式述歷史、成人倫、助教化。而去年以來,西安碑林博物館北擴需要搬遷「千年國寶」《開成石經》的消息,引起了較大關注。文物界不少專家認為搬遷或將損壞這一千年文物。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林則徐所書「碑林」二字

相比日日門庭若市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城牆之內的碑林博物館相對顯得冷清,她像是一處世外之地,隔絕了城牆內外的喧囂。但其中所陳列的《石台孝經》(李隆基作序、註解並書)、《開成石經》、《玄秘塔碑》、《多寶塔碑》、《曹全碑》等歷代碑石、墓誌,以及「昭陵六駿」中的四石、漢唐佛教石雕等石刻造像藝術,幾乎每一塊碑石、墓誌,每一尊造像都默默訴說著一段歷史。

追溯碑林博物館歷史,就得溯源到唐,最初只是存放著所謂《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而後遷移了兩次(一說三次),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始遷至今址,可謂現存最早的「博物館」。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在具有 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也因其中的《石台孝經》與《開成石經》,西安碑林博物館也可被認為中國古代 「廟學合一」的歷史見證。

2017年初,一則西安碑林將開始規劃「北擴東進」的消息曾讓不少人為之欣喜,但不久之後,西安碑林中唐代《開成石經》可能因此次擴建被移徙引發了部分專家的焦慮,其中曾經或正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工作的四位研究員,也是此方面的專家路遠、王其禕、陳根遠、楊兵聯署「反對移動《開成石經》意見書」,並在2018年1月遞交西安碑林博物館及陝西省文物局,獲得的回復是——「感謝對碑林的關心。」

2018年6月15日,當地媒體發布消息表示,「為提高抗震指數、並創造一個更好的保護與展示環境,(《開成石經》)將迎來一次百米內的搬移,目前前期的『體檢』已經開始。」

此後,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兵撰文稱,1937年梁思成為保護《開成石經》親自設計了「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圖紙。且這一方案並不是梁思成的一己決斷,而是經過多位專家學者群策群力得出的結果。並認為梁思成設計的「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防震保護方案,是留給碑林文物工作者寶貴的經驗和遺產。對此,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原館長王川平認為:「(碑林北擴中唐代《開成石經》)不但不應該搬,且連梁思成所設計加固的保護體本身也應列入保護範圍,成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李隆基作序、註解並書,太子李亨篆額的《石台孝經》碑

碑林是一座奢侈的「庫房」,存放文化與文明

提到西安碑林博物館,林則徐所書的「碑林」二字,以及其下存放的《石台孝經》碑幾乎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標誌,也奏響大唐天寶年間的最強音,這塊由李隆基作序、註解並書,太子李亨(唐肅宗)篆額的《石台孝經》碑展示了李隆基的書法造詣和治國之道。1970年代《石台孝經》碑被打開,其中發現了千年前存放碑內的文物。

《石台孝經》碑後的第一展室,陳列的就是《開成石經》這座始刻於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完成於開成二年的十二經刻石,可謂儒家經典的集大成者。原碑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今西安碑林),同《石台孝經碑》一樣,是西安碑林最早的原住民。

第一展室中的唐刻的《開成石經》由114塊巨大青石組成,每塊石碑約有3米多、寬0.8米,它們互相連接,兩端有石柱夾護。當時碑上共鐫刻了650252個字。內容為《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12部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每一經篇標題為隸書,經文為正書,刻字端正清晰,按經篇次序銜接,卷首篇題俱在其中,一石銜接一石,是當時儒家經典抄錄校對的標準。

唐代《開成石經》的排列狀況,今不可考。宋移置於今址,皆坐北朝南,中留缺口斷開為東西兩廂,各排列57石。明代關中大地震(1556)後,幾乎沒有任何防震保護措施的《開成石經》損毀嚴重,114石中,折斷者40石,至萬曆十六年(1588),對《開成石經》進行過扶正和簡單的修繕,並將損泐的文字補刻於96塊113面小石之上,置於石經之側,凡53000字。據記載,明、清、民國對《開成石經》有三次整修,而說起民國的整修,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梁思成。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開成石經》斷裂後修補的痕迹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兵在《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監修委員會致中央文物保管委員會工作報告》(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碑林舊檔)之中,見到了關於梁思成整修方案的記載。

1936年冬天,當時任職於北平營造學社的梁思成來到陝西,對整修西安碑林工程進行具體指導,在建築設計和碑石排列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根據梁思成的意見,存放《開成石經》的第二陳列室(現碑林一室)由原來的正面九間改為正面歇山式十一開間,增強了展室建築的穩定性。

最重要的是,當時學者們意識到對《開成石經》威脅最大的莫過於地震。於是在監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委員張繼便提議給《開成石經》加制鋼筋水泥樑柱以求防震,此提議得到了各方面的贊同,梁思成為保護《開成石經》設計了「鋼筋混凝土加樑柱」的保護方案圖紙。

具體做法是將石經碑首全部拆除,用鋼板夾於碑石上端,然後在其上加鋼筋水泥橫樑,六或三塊碑石之間加一鋼筋水泥立柱。使114塊《開成石經》連成一體,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波動中分散造成的損傷。今天陳列在第一展室的《開成石經碑》幾乎就是民國時期的模樣。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西安碑林博物館第一展室陳列的《開成石經》

在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看來,《開成石經》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見一些儒經的最早版本,完善了儒家經典核心的內容框架,是經過幾代人研究校勘核定的標準經典。其大規模的槌拓、本乎書籍開本的行款設計,在技術推廣與圖書設計理念上,都是雕版印刷流行前的最後一次、規模盛大、影響深遠的總預演。堪稱中華文化的原典。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開成石經》碑文

也許今天的普通公眾,對《開成石經》上的儒家經典並非全全知曉,但從偶爾在碑石上看到隻言片語中,不得不嘆服,我們如今所經歷的一切幾乎都被刻在了石碑之上。比如「霧霾」一詞在《開成石經》中可以找到,「霧」是自然形成,「霾」是人為用雨土創造出來以干擾敵軍;開成石經《爾雅》里寫到了狗屬,其中裡面提到了狗四尺為獒,是「藏獒」一詞的最早來歷。此外,嘗百草的神農先發現了韭菜、再發現了蔥可以為人食用,繼而發現了茶(荼)可以解毒;「山珍海味」中「山八珍」為首的是猩唇;狒狒會模仿嬰兒的哭聲,以此誘捕人類等等博物學知識。利瑪竇所用的「上帝」,日本迄今使用的年號,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共和」思想,孔子提到的「中國」都在《開成石經》上出現過……若是一塊塊石碑閱讀,也是讀完《開成石經》至少花幾個月的工夫。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開成石經》細部

往下走去往第二展室,又是一個震撼。在鱗次櫛比排列的石碑中,至今作為中國書法啟蒙碑帖的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赫然在列,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也在其列。 此外,由褚遂良、歐陽詢等在唐代歷史和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書石碑遍布周遭。

再往下的第三、四展室,陳列東漢《曹全碑》、《智永千字文碑》、《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以及蘇軾等的詩文書跡,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但因為普遍存在的展室面積有限,碑石眾多,幾乎一俯身研究,就會觸碰到其他碑石,且非普通觀眾也少有精力走近後排碑石細看,這導致了部分名碑與公眾擦肩而過。比如「澎湃新聞」記者知道其中陳列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大觀聖作之碑》,但若在沒有人指點的情況下,幾乎難以尋得。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工作人員正在拓印牆上的墓志銘

同樣因為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的名碑太多,展室有限,漢唐名碑、宋元書法可以進屋,包括康熙在內的很多清代碑刻只能被鑲嵌在外牆上,同樣被鑲嵌在外牆上的還有一眾魏晉墓誌。而「昭陵六駿」等在政治史、文化史、美術史上充滿故事的唐代石碑,也只在碑林石刻藝術室的一角展示。

其中種種,深刻讓人體會到「碑林像是一個各個朝代放文物的『庫房』」,同時也切實感受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館擴建工程意義非凡。但其中爭議較大的是《開成石經》的搬移。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昭陵六駿」之一

搬移《開成石經》分四步,新環境將融入多媒體技術

前不久發布的《1181歲的唐《開成石經》開始「體檢」啦!》一文表示,「為科學推進,搬移的過程要分為四步走」:

第一步,目前正在進行的搬移前的「體檢」。三維掃描為保留現狀數據,為修復中做準備。

第二步,等「體檢」報告和「治療」方案出來。進行粘接等方面等改進和修復。本體保護修復做好了,就到第三步的搬移。要根據《開成石經》的現狀和石質文物的特點,需要找專業機構做方案。「比如搬的過程中給每個石刻做個模具,就像將它放進抽屜一樣,吊著走。」

前三步都是為了全面了解每個石刻,只有修復好後才能進行保護性搬運,並要避免發生磨損。

第四步是新環境的布展,要將隔震、燈光、溫濕度等保護條件到位,當然還要考慮針對文物的運輸通道進行設計,以確保搬移中的安全。這一步最重要的是隔震抗震。現在考慮兩層隔震構架,一層是建築本身隔震,在地震多髮帶的成都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等在建築時下面都做了隔震,可以消耗掉80%的能量。張安興說還在考慮在文物下面再做一層隔震,讓能量波再消耗,確保抗震高指數。

對於《開成石經》即將去往的新環境,碑林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段志凌提到了「寬敞」,此外排列順序也會更科學、燈光和框架更先進,還會考慮利用多媒體技術做中國古代刻經史的輔助陳列。讓現在的人們特別是孩子們更系統、更輕鬆有趣地了解它。比如用現代技術在無反防暴玻璃上,對石經缺損部分內容進行還原展示,對石經中名言警句在玻璃上進行標示。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西安碑林博物館展室內鱗次櫛比的石碑

在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等反對《開成石經》搬移的人看來,《開成石經》和《石台孝經》在此處已有916年,是碑林博物館乃至西安這座城市的「定海神針」,不宜也不應移動。

西安作為周秦漢唐的古都,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肩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文脈,但除了地下,今天的西安地面 ,真正保持千年之前痕迹的地方,其實並不多。除大雁塔外,真正唐宋時期的地上文物留下的並不多,大雁塔附近新建的唐風建築「大唐不夜城」 文化商業街區,更像是今人對輝煌的唐文化回望。而碑林博物館所在的城牆周邊,相對更多保留著明代西安的面貌,其中《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更是宋徽宗時期就在現在的位置,隨遷的還有顏真卿《顏氏家廟碑》、褚遂良《孟法師碑》、徐浩《不空和尚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等書法名碑。可以說,今天的碑林是今人觸碰古朝氣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歷史留給今天的文化財富。

雖說如今的科技力量早已今非昔比,比如同樣由梁思成參與設計的南京博物院在2009年的擴建工程中,採用懸吊頂升的技術將老大殿整體抬升三米。上海等地也有平移建築的先例。但從如今公布的《開成石經》新展覽方案看,《開成石經》絕非簡單的平移,而是搬遷。如何保證在搬遷過程中114塊巨石沒有磕碰?且每塊石碑上的文字行行關聯,移動之後,如何相互校準是一項也是一次極其細緻工程。如何保證北擴之後在新展廳的陳列展示中,碑文內容銜接得不偏不倚?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開成石經》石碑間的對應排列或有難度。 「西安發布」圖

面對碑林的眾多文物,北擴對文物本身和公眾參觀都是一件好事,或許在「東進北擴」後碑石不再擁擠,也不會發生第二展室以及往後的展室中,一蹲下讀碑就碰到前後石碑的局促,配合新媒體的技術,普通公眾也不會在浩瀚的碑文中尋不得重點,觀看也變得生動。

一些文化界學者表示,北擴是否一定要搬《開成石經》?且搬徙大體量石質文物風險極高,需要慎之又慎,以及要向公眾拿出更多、更專業的解釋來。北擴其實也可以為《玄秘塔碑》、《多寶塔碑》、《聖教序》,「昭陵六駿」及漢唐石雕、石刻,或者未進室內的魏晉墓誌等創造更好的展示環境。

碑林千年石經接受體檢或將搬遷 如何保證沒有損壞

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館中的古代雕塑作品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書旅詳情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指南 的精彩文章:

龔賢書法學米芾但化為了自己
這位快遞小哥寫小楷,超越很多書法名家!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