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藝術的鼻祖:鍾繇《宣示表》欣賞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 ,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真跡不傳於世,刻本見《淳化閣帖》、《大觀帖》,傳為王羲之所臨摹刻。字的捺腳有濃重的隸書波磔意趣,極為古雅。
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即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 相傳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又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鍾繇書法的特點:
1、在筆畫的提按頓挫上,很多筆畫都是尖鋒入筆,或下筆略停後行筆,筆畫完成後提筆出鋒,在轉折處,自然圓轉,到彎處略重按即成。尤其《宣示表》中幾乎一筆不苟,法度謹嚴。
2、在用鋒上,由中鋒、側鋒並用,逐步過渡到純用中鋒。如《賀捷表》、《宣示表》中,側鋒的筆畫已十分罕見。
3、在書體意識上,逐步向純粹的楷書發展.《薦季直表》、《賀捷表》行書的意味較濃,《宣示表》行書的意味幾乎沒有了。
仍存的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 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如趙孟頫、文徵明、王寵、黃道周等。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此帖所具備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等影響和促進了楷書高峰——唐楷的到來。因此,鍾繇《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藝術的鼻祖。
有人認為,學寫鍾字,整體把握很重要,單從技法的角度切入,鍾書並不難,但要「悟」其中清和簡遠的氣韻,蕭遠恬然之雅氣,絕非易事。其謙謙君子之風,恐怕是現代人玩斷腸子也難。


※深埋地下美了2000多年的隸書!
※書法行規在此,誰敢不從?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