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一個美國科技記者的自我修養

一個美國科技記者的自我修養

本文為動點科技/TechCrunch 中國獨家稿件。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為什麼我會進入科技媒體行業?

在詹姆斯·鮑爾(James Ball)看來,因為我想去「報道那些看上去風光無限的內容。」這樣,「讀者們每天接觸到的新聞就不會顯得總是那麼嚴肅正經。」作為一名前《衛報》(The Guardian)編輯和《揭秘出版真相:征服世界的文字垃圾》(Post Truth: How Bullshit Conquered the World,暫譯)一書的作者,鮑爾僅用寥寥數語似乎就勾勒出了廣大記者、專欄作家以及像我這樣的科技行業分析師的從業形象。

鮑爾在一篇題為《科技新聞需要改朝換代》的文章中指出,如今,科技媒體的大廈將傾,對業界巨頭利益訴求的斥責正在日益成為這裡的全部。

從領域到行業,從決策到執行,無論在你看的見還是看不見的地方,科技都在逐漸變成這裡的主導因素。鮑爾稱擔任科技記者非常辛苦,因為他們「要去撰寫行業興起衰敗的整個脈絡」。誠然,如今的報道工作確實困難了許多。iPhone 和智能手機革命的出現讓科技公司在變得更加會玩的同時,也讓它們變得更加複雜。

這些改變無疑加重了我的工作負擔。現在,科技不再僅僅意味著兩個叛逆青年在車庫裡搗鼓出來的東西。在這些之外,它還是全球頂級公司的實力象徵。數不清的創業公司倒在黎明前夜,但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卻能獲得1500 億美元的身價。這時,記者們就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還要用言簡意賅文字的刻畫出這些深深淺淺的足跡所在。

拿創業報道來說,鮑爾對此顯然並不是太感興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創業是一件足夠痛苦的事情。壓力和焦慮無處不在,從肉體到精神層面的疲憊充斥在每一天的歷程中。即使創始人拍著胸脯拿人格擔保——這次的產品一定會開拓全新的藍海,最常見的結果往往是什麼都沒有發生。大多數情況下,創業公司都會死得非常安詳,並且悄無聲息,甚至連免費公關稿都不曾有過。

但這並不是新聞。對科技記者來說,隨便花點時間就能寫出「震驚!又一家融資無數的初創公司轉眼倒閉」這樣的文章。事實上,現有的素材足夠他們寫到電腦報廢。

人們希望看到某些初創公司的一切相關報道,是因為他們想知道從其中探求這些公司脫穎而出的原因。他們想要了解為什麼這裡有 100 家,1000 家公司倒掉了,而這家卻能夠存活下來。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家高速增長的初創公司成立,但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可以自力更生。這些就是這裡的全部內容。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它們都是我的工作範疇。

當初創公司逐漸成長起來的時候,它們就要為其社會影響面對更加尖銳的質疑和指責。(照片來源:Michele Tantussi/Getty Images)

隨著初創公司的不斷成熟,面對它們的鏡頭也要隨之調轉自己的角度。把時間撥回 2008 年,報道 Airbnb 顯然是另一回事,對這家初創公司的創始人試圖幫助丹佛群眾參加民主黨全國大會的探討也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然而,如今的 Airbnb 變成了一家擁有數十億美元市值的巨頭公司,它所要承擔的解讀要遠比十年前苛刻。我們看著這些似曾相識的劇本在 Uber 和 Theranos 身上一遍遍的上演,但在它們之外,還有更多的公司理應受到這種待遇,為自己的行為擔受應有的審查和責任,儘管現實情況中呈現出的往往是相反的一面。

對我來說,「科技媒體」的復興意味著它能夠在事物的兩面中傳達出它的觀點,無論這背後隱含的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事實。它既需要知道初創公司在初期階段需求怎樣的助力推動,也需要知道在它們發展壯大的時候何時去喚醒那些黃粱大夢。

當然,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所要面臨的複雜環境。Alphabet 在承擔著歐盟的數十億美元反壟斷罰款對象的身份的同時,也在同 Verizon 和 AT&T 為維護網路中立性原則的展開激烈的鬥爭。這些巨頭們的一舉一動牽扯著我們的神經,卻也對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所以我們手中的筆觸很難勾畫出這些公司的完整面貌。它們可能做出了一些能夠單純的用善惡置以評價的舉動,但只有通過足夠深入的剖析才能得出我們對這些行為的買賬會對自身的生活產生何種影響。

在科技報道需要更強的專業性這個問題上,我和鮑爾都秉持著相同的贊成觀點。沒有人能夠預測這個行業的未來,更不用說完全了解這裡發生的全部內容。事實上,我並不確定是否有人能夠憑一己之力涵蓋掉諸如 Alphabet 或者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的全部報道。而且我也無法確定這類公司的高管是否知道發生在這裡的全部動態走向。所以,如果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值得一看的媒體,我們就應該去提供更加深刻尖銳的報道,評論以及調查。

這讓我想起薩拉·M·沃森(Sara M. Watson)圍繞「科技行業的建設性批判(constructive tech criticism)」所展開的一些工作(譯者註:在哲學觀點上來看,批判主義是一種形而上的行為象徵,往往不能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實質作用,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用「紙上談兵」去理解這個概念)。她在一篇報告中寫道:「除了刻畫出社會與文化之間的現實寫照,建設性批判主義也能成為讀者反思自身與科技、自身與當權的關係的明鑒銅鏡。」而這也是我的使命,它明確了我每天的工作職責。它時刻提醒著我們的關註:為它提供註記,讓它變得清晰,或者在必要的時候呈現出它的紛雜全貌。然後,再把它放在今天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上。這就是我踏入這個行業進行寫作的原因,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終生都應如是的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消息稱美團點評將於 10 月赴港 IPO,計劃融資 40 億美元
影創科技發布 New Air 2 雙目 MR 智能眼鏡,搭載驍龍 845 平台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