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氏被廢原因之-抑鬱症導致的信仰危機說
腰圍三圈 ,非一日之貪吃。就像國足技術差,體能弱,根子從嬰兒期種疫苗那會就種下了。
那拉氏和乾隆徹底決裂,是長期以來多種綜合因素的結果。
翻看了很多資料,個人猜測,最重要的原因,是抑鬱症導致的信仰危機。
乾隆跟那拉氏鬧翻,把皇后送回京城後,感覺心裡不是很踏實,總得跟人家娘家說一下,就跟繼後的話侄子寫了一封信,做了解釋。這封信中,透漏出一個隱秘的重大細節。
目前存留的宮廷檔案中,有作為繼皇后的侄子副都統訥蘇肯,在遭遇繼皇后納喇氏杭州事件之後的奏摺。
其中說道,作為繼皇后的侄子訥蘇肯,在六月二十日收到了乾隆於三月初三日由行轅發出的密信上諭。
在這份密信上諭中,高宗說道:「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駕臨杭州,正欲返回,於啟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發。身為皇后,所行如此,著實不像話。」(原檔為滿文,此為翻譯版本)
原來,乾隆只是備胎,佛家才是真愛。剪髮只是手段,繼後目的是出家。
乾隆對外從來沒有公開談到這一點。
細想想,其實,乾隆有難言之隱。
一方面,作為國家的高級領導幹部,一國之母,不問蒼生為鬼神,棄天下子民而去,遁入空門,這會導致老百姓對一切大清官方話語和乾隆能力、人品、魅力等全方位的懷疑。咱不是一直說要各種自信呢?
還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皇上的家風出了都這麼大的問題,還談何內聖外王?孔夫子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
另外,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還精研佛學,以對佛教的尊崇來籠絡蒙古和藏族的貴族,這是大清的國策。
而驚爆出皇后想出家,皇上極力阻攔,那就是妥妥的葉公好龍了。說好的真學真懂真信,奮鬥終身,奉獻一切呢?
所以,乾隆深知這裡面的重大關係,至死都是一口咬定那拉氏說剪髮,這樣無論怎麼樣,都只是夫妻倆的問題,不會引發更大的輿情。
那拉氏為什麼要自行剃度呢?
一個推測,很大可能是患上了抑鬱症。
首先,繼後的最初封號是嫻妃,望文生義,應是一個嫻靜之人。不怎麼愛說話和表現自己,從她出事後大臣們對她的同情可看出平時是個低調不惹事的人,就連乾隆也得承認她「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
按照現代醫學觀點看,她的性格偏內向被動,是抑鬱症易感人群。跟當下很多一致期待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中,只是安靜的做個美男子的人很像,比如在下。
往大了聯想,就像當下我們官方一直塑造的中國的對外形象,動輒「不惹事也不怕事」,其實不惹事的根源還是怕事啊,而怕事就容易抑鬱。
還有,在乾隆這樣一個五百年一出的妖帝身邊,繼後作為皇后壓力很大。
青年時期的乾隆是小清新的,為人處事和治理朝政的風格頗像當下經常以「小確幸」標榜的的呆灣風格。那拉氏運氣不好,沒有趕上。
乾隆十三年之後,他的性格和執政風格有很大轉變,一個大獨裁者橫空出世。
他在懲貪、文字獄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嚴峻刻薄,簡直是青出於綠而勝於藍,比雍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皇帝,識人用人控人整人是基本功,加上他本來就是一個極度精明的人,性格既龜毛又處女座。
在他身邊的人,會感覺到無形的壓力無邊無際。小舅子傅恆算是整個乾隆朝的第一寵臣了,卻生怕乾隆認為自己結黨,從不敢提拔屬下,被偶爾敲打一下即「戰慄不敢言」。
其他那些大臣、王公更是動輒申飭,隨時可能性命不保。想想驚心動魄的剃頭案。
再想想活活被嚇死的兩個親兒子永璜永璋。真是雷霆雨露,莫非天災。
所以,繼後地位最高,所受的壓力也最大。皇太后血糖又高了,哪個皇子注射疫苗又又又出了問題,哪個公主弄了個非主流的髮型,哪個宮的妃子們又吃醋泛酸的扭打了起來……種種大事小事她都要承擔責任。
當然,有時可能被乾隆挑剔或斥責一下,其實事情很小,他說過以後也就忘了,並不在意。可是繼後的性格讓她往心裡去,而她的身份又不能找任何人訴苦。
關鍵自己不是真愛出道,沒有嫁給愛情,在自己痛苦的時候,也沒人跟她坐在地毯上回憶點點滴滴的歡笑,長此以往,可是她真的病了。
由於醫療條件的落後,御醫們是診斷不出她的病的。即使現代,抑鬱症逐漸被人們接受也不過是這十年的事。而關心她的太后,照顧她的下人,也只把她的癥狀當成是心情不好而已。
至於乾隆,他可能壓根都沒留意到,這也不能怪他,一來繼後會在他面前格外小心不敢流露情緒,二來不僅是繼後,任何女人(除了孝聖孝賢)心情不好他都懶得理,你心情不好,頂多讓內務府增加某妃碳例供應,囑咐一句「烹熱水飽飲之」,哦對,還不能打罵下人鬧出事,否則還要懲罰。
比如,敦妃給乾隆生了最小的十公主,深為乾隆所疼愛,即使這樣,因為打死了宮女,還是被乾隆廢掉妃位。
從三十年南巡開始,繼後的病情已經開始不可控制,估計是鬱鬱寡歡、食慾減退之類。因為南巡時乾隆跟后妃的接觸時間會比在宮裡時要多一點,所以他隱隱有所察覺,也是希望她能多遊山玩水散散心。
他還是挺厚道的給她過生日,賞賜飯菜什麼的,閏二月十八那天早膳,乾隆還賞了兩個菜,可能也是感覺皇后吃點少,希望她多吃點。
在杭州那一天,兩人發生衝突,原因不可考,可能只是小事,比如乾隆隨口誇了某個皇子或者某個妃子,看「人家多孩子如何如何」「看令妃多會搭衣服」,結果成為導火索,繼後的抑鬱癥狀再也不可自控的爆發出來,「尤乖正理,跡類瘋迷」。
還要注意一個細節,在杭州,皇太后帶皇后先後去了兩次雲林寺,這可能對飽受抑鬱折磨的皇后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在帝都生活太累了,還是來個二線城市吧。
還有一點,那拉氏處此時四十五六歲,正處於更年期,情緒本就極不穩定,加重了病情。
其實,只要稍微清醒一點點,哪怕說想想自己年僅十三歲的兒子,那拉氏都不會這麼決絕的
在那一個時刻,或許說被這種難言的病痛折磨到失去理智,姐不陪你玩了,姐不想混了,她都不想活了,於是成了大清甚至自古以來第一個當面懟至上皇權的女人。
由那拉氏聯想到今天和當下的種種現實,越來越發現,不獨個人,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似乎都變得越來越抑鬱了,但不幸且可怕的是,似乎沒人care這一點。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要關愛抑鬱症病人,不要忽視到感受,給他們一點點關愛和陽光。
否則,看看那拉氏和小崔都做了些神馬吧……
(wan)


※她是歌王髮妻,曾身患抑鬱險遭離婚,如今又老又丑卻被老公寵上天
※您真的「抑鬱」了嗎?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