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是笑話:是中國人發明了疫苗

不是笑話:是中國人發明了疫苗

1

早在王羲之還沒有開始學會拿毛筆的西晉末年,葛洪就已經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涯,順便也煉煉丹。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叫《肘後救卒方》,是中醫方劑學的名著,裡面記載了他多年來的行醫心得。比如怎麼救治被瘋狗咬傷的患者?第一先瞄準瘋狗將其打死,第二剖開狗頭取出狗腦,第三將狗腦敷在被咬的傷口上——這樣可以救人一命。

在葛洪的年代,當然沒有狂犬病這個詞,但肯定早就有了這類事。以毒攻毒的醫學理念,正是一千多年後疫苗接種的根本。雖然葛洪的醫術跟現代打狂犬疫苗針的本質基本沒區別,但發明疫苗的功勞還是沒有歸到葛洪的頭上,否則顯得中醫也太黑科技了。

然而除了狂犬病之外,葛洪在書里還記載了另外一種烈性的傳染病,他稱為「虜瘡」,就是俘虜帶回來的身體生瘡的疾病。葛洪特別標註了這種病的死亡率極高,「不即治,劇者數日必死。」這是中國醫學史上,關於天花這種病的最早記載。

天花不是華夏人民土生土長的疾病,東漢之前中國根本就沒有。東漢時交趾(今越南)一帶叛亂,漢光武帝劉秀派名將馬援前往平亂。公元44年,馬援得勝凱旋,結果一清點人數,發現差不多有一半的官兵因為染上南方的「瘴疫」而死亡。於是這種後來被稱為「虜瘡」的疾病天花,就開始在神州大地上危害無窮了。

經過與天花的長期鬥爭,人們發現患上天花雖然死亡率很高,但也不是必死無疑。許多成人不會患上天花,而屬於多發人群的兒童,一旦痊癒之後也終生不會再染病——只是往往臉上會留下瘢痕。

從早已有之的以毒攻毒的思路出發,中國人漸漸地發明了種痘防病的辦法,就是在兒童被天花傳染之前,先給他種痘讓他染上一次輕微的天花,由此獲得終生的免疫力。這是人類醫學史上最早的接種預防傳染病的先例。而帶有患者病毒、用於種痘的物質,就是疫苗。

2

方法雖然有了,但接種不是那麼簡單的,最難判斷的往往就是種痘的劑量。劑量小了,就種不了痘,起不到免疫的作用;劑量大了,真的把健康的兒童弄成無葯可治的天花病人,那是更不可容忍的結果。

而種痘的方式也不止一種,有刀拭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身上的痘痂製成漿,用小刀擦拭在受種者的皮膚之下;有痘衣法,就是讓受種者穿上天花患者的衣服,但效果往往不佳;最後才出現了鼻苗法,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製成粉末,再加上麝香一類的藥材,由種痘者用管子吹入受種者的鼻孔中。

至於種痘出現的時代,則是眾說紛紜。在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已經有類似刀拭法的病例記載。清朝學者董玉山在他的《牛痘新書》中,認為在唐玄宗的開元年間,江南趙氏就已經有了「鼻苗種痘之法」。雖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說清楚了,但因為只有他一個人這樣說,所以作為「孤證」而不被採納。

還有一種說法是種痘始於宋代。清朝醫生朱純嘏,在《痘疹定論》中就說宋真宗時的丞相王旦之子王素,就是被峨眉山的神醫種痘成功的。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和免疫學的起源》一文中,也認為人類史上的首次天花接種疫苗是在宋朝時由一名四川的道家名醫所實施的。然而由於缺乏更多有力的旁證,種痘起源於宋代的說法也仍然存疑。

如今比較受公認的是源於明代。清代諸多醫學家的著述中,都提到種痘始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年)。種痘當時還屬於一種秘術,只有少數醫生世代相傳,還沒能得到大規模的普及。但接種天花疫苗,最遲在16世紀的中國已經流傳於世,則是可信度極高的判定。

真正使種痘得到普及的,要歸功於康熙帝。早在明朝時期,天花就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清朝入關前後連皇親貴族也未能倖免,努爾哈赤的兒子多鐸、孫子順治帝福臨,都是因感染天花而死。福臨的第三個兒子玄燁小時候也得了天花,但他居然逃過了鬼門關而僥倖痊癒,長輩們認為他命大福大,因此被立為皇位繼承人,就是康熙帝。

3

康熙十九年,康熙帝召善於給小兒種痘的武昌府通判傅為格進京,給不到4歲的四爺胤禛和其他5名皇子皇女種痘。同年,江西的醫生朱純嘏和陳天祥也奉旨入京,再次為皇子皇女種痘。太醫院從此有了痘疹科,皇室子女的種痘不僅成為制度和例行之事,醫生們還為京城官員、旗人子女和蒙古人子女種痘。

當時在華的外國人,對種痘術這種接種疫苗的醫術非常驚奇。耶穌會傳教士殷弘緒,在雍正四年(1726年)給神父杜赫德的心中,完整而詳細地記載了痘疹科醫生的種痘藥方。而早在1688年,中俄兩國在雅克薩之戰後,康熙就將種痘術大方地傳授給要求學習的俄國使臣。然後種痘術又從俄國傳到了土耳其,而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蒙塔古夫人又將這種接種疫苗的技術傳到了英國。

隨後,在歐洲各國、非洲北部、突尼西亞,印度、日本、朝鮮等地也相繼試行接種人痘。1796年,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感染過牛痘的女工不會感染天花,於是就基於中國的人痘技術,改良出了更安全、更有效的牛痘接種技術,琴納因此也被稱為疫苗之父。

牛痘技術發明之後短短几年,就經由澳門和廣州傳回中國,並逐漸推廣開來。魯迅在《我的種痘》一文中,回憶五十年前在紹興,「我所種的就正是這抵消洋煙之害的牛痘。」魯迅認為牛痘的功績可以抵消鴉片的危害,可見時人對於牛痘的推崇。

一代又一代兒童,就這樣經過接種疫苗而逃過了天花的侵害。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天花。這種曾經導致無數人喪命的烈性傳染病,終於被完全根除。而根據預防天花所發展出來的百日咳、破傷風、狂犬病、小兒麻痹等接種疫苗技術,也史無前例地提高了兒童成活率和人類的平均壽命。疫苗接種技術,堪稱中國人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

在天花種痘這種接種疫苗的醫術剛剛傳入歐洲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這樣讚揚:「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文明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伏爾泰猜中了開頭,可他猜不著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德國這一敗,直接葬送了八十萬人
文人的琴聲悠揚,流連於寬窄之間

TAG:談資有營養 |